到东盟去种水果:中国—东盟合作大农业行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紧密。在水果产业方面,“到东盟去种水果”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新选择,中国—东盟合作大农业行业前景广阔。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果消费市场之一,对进口水果的需求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总署官网及相关媒体报道,2023 年 1 - 8 月,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水果金额 702.6 亿元,同比增长 22.8%。其中出口水果金额 121.6 亿元,同比增长 11.0%;进口水果金额 581.0 亿元,同比增长 25.6%。
2024 年前 2 个月,广西进出口水果 13.2 万吨,同比增加 37.8%。其中,出口增加 34%、进口增加 49.1%。广西主要从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进口水果,从越南进口量占 67.3%,货值占 66%;从泰国进口量占 20.9%,货值占 31.1%。从商品看,主要进口鲜榴莲、菠萝蜜、鲜火龙果等水果,其中进口鲜榴莲 1.3 万吨,增加 40.1%,价值 5 亿元,增长 46.1%。今年前 2 个月,广西自越南进口水果 2.4 万吨,增加 92.3%,同比增长 175.1%。
截至 2024 年 8 月 22 日,中老铁路全线累计发送货物超过 4300 万吨,冷链运输的泰国榴莲、香蕉等水果达到 1.3 万吨。今年上半年,钦州港口岸进口水果 7959.7 吨,货值 1 亿元,主要种类有榴莲、椰子、龙眼、山竹等。
地处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口岸是广西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也是重要的水果进境口岸。截至 9 月 20 日 21 时,今年广西友谊关口岸出入境货运车辆查验量突破 30 万辆次,同比增长 150%,超 2019 年同期 13%。友谊关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 8 个月,经广西友谊关口岸进口的东盟国家水果 54 万吨、货值 163.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25.9%、359.7%。
一方面,东盟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水果的种植。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丰富的降水,为水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东盟国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也为水果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技术、资金和市场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在东盟国家投资种植水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还可以将中国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东盟,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
中国与东盟在水果产业的合作,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对优质水果的需求,也为东盟国家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这种合作也促进了双方在农业技术、贸易流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东盟大农业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到东盟去种水果”将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为双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背景资料链接:东盟十国与中国合作的东盟博览会
东盟10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
截至2023年4月,东盟的总面积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2亿。2022年其总经济体量(GDP)为3.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的3.6%。
东盟在区域经济合作、政治外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中国与东盟在经贸领域合作密切,双方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推动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同时,东盟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对话。
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
2024年9月24日至28日,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东博会及峰会的主题为“亲诚惠容同发展,镶钻成冠创未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增长”,邀请了1100多位中外领导人、政府官员、东盟国家驻华使节等代表出席。
今年是东博会“镶钻成冠”升级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东博会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为双方在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了平台,契合中国与东盟提出的发展自贸区3.0版的目标。例如,2023年自贸区3.0版谈判进程启动以来,双方围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货物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多个领域深入交换意见,推动自贸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1月至7月,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达129.6亿美元,东盟对华直接投资7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5.3%、14.1%。
- 汇集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企业、商品、服务、项目、资金、信息等大量生产资源,为双方相互开拓市场持续创造机会,使双方互相成为最大贸易伙伴和相互投资最为活跃的合作伙伴。
- 是汇聚共识、对接发展战略的高端平台,通过安排领导人会见、主题国活动、政商对话等高层友好交流活动,促进政策沟通,增强战略互信,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 是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落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有效平台,将自由贸易区的投资贸易便利化从政府层面推进到企业层面,让企业直接享受各种便利化措施,并获得商机,务实推动了自由贸易区建设。
- 是推动多领域合作、深化全方位深度交流的重要牵引,根据“一带一路”建设举办系列会议论坛,涵盖金融、文化、科技等40多个领域,实现各领域人士对话沟通,建立多领域合作机制,带动了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大项目落地,成为中国—东盟多领域合作的权威性较强、认可度较高的“南宁渠道”。
- 还是中国和东盟与区域外经济体加强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纽带。
本届东博会的特点包括:
- 更好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 更好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
- 更好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实施。
- 更好促进中国与东盟制度型开放合作。
- 更好服务客商参展参会,展览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其中东盟及区域外国家展览面积在主展区占30%;展期由4天延长至5天,其中公众开放日增加一天。展览布局优化,新增战略新兴专题,展示新质生产力,新设数字技术、东盟高新产品、面向东盟的时尚精品、人文交流等展区。主展区有2000余家企业参展,东盟和区域外参展企业800余家,占比超41%。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知名企业以及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成长型创新企业超400家,比上届增长15%。
在展区设置方面,本届东博会在原有的“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先进技术”和“魅力之城”五大专题基础上,新增了“战略新兴”专题展览,集中展示数字技术、绿色低碳、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最新动态。同时,新设了东盟高新产品展区等。
东博会的举办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双方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