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浙江江山篇

吴钩斩古今 2024-05-22 21:15:49

衢州,四方通衢,为浙、皖、闽、赣四省的十字路。而江山县,则是衢州府这条十字路中的西、南大道。其境内仙霞关为入闽咽喉;安民关通处州之遂昌;二渡关接江西上饶、永丰。另有木城(属浦城)、黄坞、六石(属永丰)三关各通其道,合称仙霞六关。

清初江山县舆图

按《汉书》记载,西汉武帝时,东越王余善反复无常,屡次不听朝廷命令。汉武帝召集臣子询问征伐之事,中大夫朱买臣说:“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

1735年清代江山县廿八都塘汛图

意思是东越王原先屯兵保泉山(即后来的仙霞关),易守难攻,如今放弃天险不守,却迁徙南行五百里(指东越建都温州),今只需发水军沿海而行便可破灭东越。

清末江山县城图

清末日本同文书院大旅行途中所绘江山县城简图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李子通伪吴,朝廷新置衢州,又分信安县(即故衢州西安县)之南川置须江、定阳二县隶于衢州之下,其中须江县即江山县之前身,县名“以县南有江郎山,北有须女泉故名”(亦有说是因须江得名)。武德八年(625年),须江县被废。

1932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江山县城

唐永昌元年(689年),复置须江县,属衢州。乾符五年(878年),黄巢率军转战江南,为进军福建,于须江县南山区开辟径道直趋建州,由此形成仙霞古道的雏形,在古代,这是由浙入闽的唯一陆上通道,并在此屯兵扎营,扎营之地因仙霞古道形成聚落,俗名“道成”。

江山明清城池范围示意

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吴越王钱镠改须江县为江山县,仍属衢州。北宋始建仙霞关,熙宁四年(1071年)江山设都四十四,道成之地排行第廿八(廿即二十之意),遂得名廿八都。南宋绍兴末,史浩(太子府官,为岳飞平反的主力)募人以石铺路,使得仙霞古道稍就宽平。

仿制民国时期江山县城街巷示意图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江山县为礼贤县,县治徙礼贤太平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南宋,复礼贤县为江山县并迁回旧治,同时在仙霞关设军营。

民国时期浙江省江山县乡镇区域详图

民国时期浙江省江山县图

按衢州府志记载,江山县旧有土城,明代仍有遗址,至清中期后无存。明隆庆元年,因苦于山区矿工起义时发危及县治,知县余一龙筑城设防,城垣延袤一千丈,高二丈有奇。开通昌、通禄、通宁、通安、通化、通兴、通贤、通福、通和九座城门。

民国时期江山县全图

清代初江山县城驻扎衢州镇標右营辖官兵342人;城守营官兵21人;另凤林汛官兵46人;枫林营官兵502人(三藩之乱战时一度增兵至1500人)驻扎廿八都分防仙霞关、溪口、峡口、清湖。雍正七年兵部又移衢州协左营守备移驻江山县。

被发现的通安门额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的江山县周边地形图

1 阅读:5

吴钩斩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