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浙江龙泉篇

吴钩斩古今 2024-04-27 20:56:52

“萦回盘错于东者武溪、吴岭;屹立雄峙于西者匡山、玉华;北则鹤岭、壬峰以拥以蔽;南则台湖、安沨乃障乃屏。背倚姑山之秀,面俯仙洲之灵,喉门左拱,桃源右顾,直前则双溪夹洲虹桥横跨,凌空则浮槎支石蜃阁高擎。”

清初龙泉县

龙泉原为古松阳县之龙渊乡,按《大清一统志》记载“浙江龙泉县南有水曰‘龙渊’。”龙渊即剑池湖,在县南五里,湖面十数亩,湖尾深处有旋涡,泉脉与县东稽圣潭相通,曾有瓦片上浮水面题有“剑池供器”。湖旁有古井七口,分布如北斗(明代后仅存一井至今),相传春秋时铸剑名将欧冶子在此铸“龙渊”、“秦阿”、“工布”三柄宝剑,剑成淬水化龙而去。

因旅游景点而建设的龙渊古城(实际上龙泉古代并无城墙)

唐武德三年(620年),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武德三年龙泉地界仍在割据并未纳入唐王朝版图,故而年份当在武德四年至八年间)。唐乾元二年(759年),分松阳之龙泉乡设县,县治黄鹤镇(即后来的龙渊镇)。

清末龙泉县治图

宋代龙泉为望县,下辖龙泉、剑池、西宁、延庆、松源五乡。“龙”在古代其实并非一直为皇室专属,在宋代以前民间使用龙纹或以“龙”字冠以名号都是极为平常的,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1932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龙泉县治

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仁宗皇帝禁止百姓以“奇巧飞动若龙形者”来做首饰。宣和三年(1121年),徽宗皇帝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讳,因此龙泉县被改名为剑川县。直到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才恢复龙泉旧名。

1940年浙江省龙泉县乡镇区域详图(上盖有民国时期“龙泉县政府印”)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枢密院判官石抹宜孙总制处州,以江浙儒学副提举刘基为经历,萧山县尹苏友龙为照磨,并征聘郡人胡深、叶琛、章溢参谋军事。

1940年龙泉城区图

其中胡深为处州龙泉人士,石抹宜孙败亡后,胡深归顺于朱元璋麾下,召集旧部将校士卒,从征江西陈友谅。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平定江西后,任胡深为亲军指挥,镇守吉安。适逢苗军叛乱,胡深随平章邵荣前往讨伐,遂任浙东行省左右司郎中,总制处州军政事务。

1947年浙江省龙泉县乡镇区域详图(民国时龙泉为三等县,人口12万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胡深任王府参军,但仍镇守处州。彼时闽地尚在元军手中,胡深欲于老家龙泉筑城设防。规划城池南阻溪,西北跨天台、乌石、九姑,经历云诸山抵东垟而止,计划先开东城河并筑四座城门框定城池范围。

不料工程刚刚开启,元朝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派兵进犯处州。胡深领军退敌,乘势攻下浦城、松溪等县后与广信卫指挥使朱亮祖一起进攻建宁。久攻不下遭元军前后夹击,胡深战败被擒斩。龙泉筑城事宜因胡深身死而被搁置。

60年代末美国卫星拍摄的龙泉县城影像图

胡深死后被追封为缙云郡伯,加之镇守处州期间,曾减免缙云过重的赋税,于当地百姓有恩德,故而成为隔壁缙云县的城隍神。

由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山区匪寇多,加之矿工起义频繁,明代龙泉县设弓兵三十六员巡查盘诘境内,另有查田巡检司驻防弓兵十五员。县治周围则有民兵四百三十一名驻防。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龙泉周边地形,此图中老美将龙泉标注为“walled”(意为有城墙)属于错误。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闽人彭子英在石仓、蔡宅、外社等地发动农民起义。龙泉知县金辉派兵镇压,彭子英被乡兵击杀于道太渡口。事后浙省请移平阳镇驻处州,改协为镇。辖中、左、右三营。其中龙泉驻左营游击将军一员。

题外话:清末全国一共有三个龙泉县,一为处州府龙泉县;二为吉安府龙泉县(江西遂川县);三为石阡府龙泉县(贵州凤冈县)。三县重名,因处州龙泉建置早且名气大,江西、贵州的两个龙泉县于民国元年全国地名普查后改名。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