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东子原型许光,新中国第一代舰艇长,后来为何甘愿回到小地方?

红色先驱 2023-12-21 20:19:33

1974年,一部名为《闪闪的红星》的电影登上银屏,并迅速热播,轰动全国。

影片中反派人物“胡汉三”的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后来成为了经典台词,口口相传。

影片中主人公“潘东子”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深得全国观众的喜爱。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潘东子”的原型竟是新中国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长子——许光。

而许光的故事,甚至比“潘东子”还要传奇和令人敬服。

1929年,许光出生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是许世友和发妻朱锡明所生三子中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

只可惜,许光出生后,只和父母亲一起,享受了两年相对安生的生活。

等到他两岁多时,鄂豫皖根据地失守,父亲许世友作为红军将领,当即同红四方面军一起离开大别山,转战川陕。

就这样,许光和电影中的潘东子一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乱年代,许世友也自此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家人则以为许世友已战死沙场。

而迫于当时国民党反对派肆意迫害红军家属,许光的母亲无奈只能改嫁。

此后,年幼的许光和奶奶还有姑姑相依为命,继续留守大别山,并在7岁的时候参加了儿童团。

一次敌人扫荡大别山,放火烧山,奶奶、姑姑带着年幼的许光在烟熏火燎的山洞中硬生生躲了三天三夜,许光安安静静,不哭不闹,终于躲过了敌人的追杀。

而像这样九死一生的险境,许光还经历过无数次,面临敌人的一次次扫荡,搜山,在深山老林中到处躲藏,逃荒,挨饿、受冻,许光几乎尝过了任何滋味,谁都不敢保证,这个孩子能活到成年。

所幸,许光就这样一天天长大,活了下来,成为了解放后大别山革命老区仅存的5万幸存者之一。

电影中,潘东子等了4年,终于见到了父亲,并蜕变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和父亲一起奔赴抗日前线,踏上新的征途。

而现实中的许光,长到19岁,才见到了已经分离17年的父亲。

那是在1948年春,一封许世友寻亲的家书在大别山四处流传。

原本以为儿子早已战死沙场的许母一手将孙子拉扯大,才终于看到了这份家书。

得知儿子不但没死,还当上了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她的心情十分激动,二话不说就带上孙子,找到了曾和许世友一同参加革命,正在湖北省军区担任司令员的王树声,想将孙子送到山东去。

不过当时,许世友正在山东指挥战斗,王树声便先安顿许光住到了自己家。

半年后,等到战局稳定,在王树声将军的帮助下,许光终于去到了山东,见到了父亲。

十六年父子分离,一朝团聚,许世友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儿子,直呼儿子的小名:“黑伢!”

随后,考虑到儿子这么些年,在深山老林里四处躲藏,没有机会学习知识,许世友又将儿子送到了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

也就是这时期,许光的传奇经历被班主任老师李心田熟知,塑造出了“潘东子”的小说人物,并在电影播出后,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

而许光为人低调,从不曾以“潘东子”自居,更不曾向人提及。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速成中学毕业的许东,又相继进入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等院校学习,并最终成为了解放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

后来,许光被分配到北海舰队这样的一线部队,在部队战友面前,许光更从不曾提起自己是许世友的儿子。

他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怕苦不怕累,历经摔打磨砺,迅速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舰艇长。

此后,许光更6次立功,一片光明前途在他面前铺陈开来。

结果就在这时,父亲许世友却突然找到了他,要调他去河南新县。

原来,一手就许光拉扯大的奶奶,已经94岁高龄,老人家一直以来对孙子和儿子很是想念,每每常去部队探望。但是随着年岁渐长,老人家腿脚越来越不利索。

一辈子在老家居住的老人家还不习惯去城市居住。

许世友思前想后,将儿子许光叫到了自己面前,并对他说: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我参加革命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在你奶奶身边伺候尽孝,欠老人家的实在太多了,你就回家替我照顾你奶奶吧。”

对许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选择,到这时,他已经在海军待了13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舰艇长,6次立功更深得部队领导赏识,官至团职干部,留下来,必定前程似锦,而回老家,则意味着选择另一种人生。

而许光毅然服从了父亲的决定,选择回乡尽孝。

就这样,许光离开海军,回到了老家,在老家所在的河南新县人武部当了一名普通的参谋。

工作之余,许光精心地照顾着奶奶,也算是回报奶奶当年带他逃难,一手将他拉扯大的养育之恩。

半年后,94岁的奶奶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处理完奶奶的后事,许光收到了父亲的来信,父亲问他,想不想回海军?

而就在这时,许光又做了一个出乎众人意料,改变他一生的决定,他生平第一次拒绝了父亲。

在老家新县工作生活半年的日子里,他除了照顾奶奶,更坚定了扎根新县的信念。

他出生在革命老区,是老区幸存者一员,直到19岁才离开,对老区,他有着特殊的情和爱。

奶奶的离世,对他来说,还有未尽完的孝,于是他将这孝,全部转化为了对老区人民的爱,真心想为老区人民做点实事。

就这样,此后50年,许光扎根老区,并拿出了在部队时的干劲,亲自带领工人施工建站,带民兵铺设高压线路,奋斗在防汛抢险第一线。

一次防汛前线,许光乘坐的吉普车栽进两米深的水坑,许光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脸上缝了二十多针,门牙都磕掉了。

可以说,为与老区人民息息相关的交通、水利、教育等事业,许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许光省吃俭用,从个人工资中抠出了10万,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真乃大仁大义之人。

他说:“父亲让我回来,不仅仅是要让我对奶奶尽好孝道,更要对曾经饱受苦难的老区人民尽好孝道!”

1982年时,许光的新县人武部副部长任期将满,省军区有意提拔他为分区领导,但是许光却把机会留给了年轻同志,自己则主动转业,到了新县人大工作。

他将一句话挂在口头:“比起那些牺牲的老红军后代,我现在幸福多了。”

2012年,许光病重留下遗嘱,要就自己剩余的全部20万积蓄,捐给新县老区,致力于老区老人及儿童福利事业。

2013年,许光的遗体告别仪式,数千人挤满灵堂,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而也就在老人去世后,有关他是“潘东子”原型,名将之后,毅然回乡尽孝,“忠孝”两全的故事才得以流传。

事至如今,英灵已逝,但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他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和事迹,令人们感动,更令人们景仰和怀念,必将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1 阅读: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