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周总理向军队要一人,遭老总们拒绝,毛主席是怎么解决的?

红色先驱 2024-01-06 17:59:12

1950年5月,许光达奉调从兰州前往北京。

这一次,是毛主席要亲自委派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司令员兼政委。

作为我军历史上的现代化新兵种,筹建装甲兵的各项工作必定是艰巨的,许光达对此,甘之如饴。

而这也正是许光达想要的结果,在此之前,有关许光达的人事任命,中央领导都抢着要许光达。

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特意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和一野司令员彭德怀两位老总提出,调许光达去外交部工作。

因为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外交人才稀缺,诸如耿飚、黄镇等一批“将军大使”的出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而许光达,尽管出生于湖南长沙一贫困家庭,从小是个放牛娃,没有机会进学堂,但他却又是许家第一个读书人。

因为他太想读书,小时候每每将牛拴在一处学堂旁边,然后自己悄悄站在学堂窗下,偷偷跟着学。

直到被学堂的邹希鲁先生,同时也是毛主席的恩师发现,邹希鲁先生于是将他收为了自己一名不用交学费的学生。

自那之后,许光达一边放牛一边读书,11岁时成功考入长沙县立第一小学高小部。

1921时,许光达又成功考入长沙师范,而恰逢这时,邹希鲁先生也来到长沙师范任教,再次担任了许光达的国文教师。

在长沙师范读书的日子里,许光达的视野更加开阔,并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毛主席当年和新民学会创办的《湘江评论》更成为了他最喜爱的刊物。

1925年,许光达正式入党。

1926年,许光达又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学习,同一时期,毛主席曾应邀到黄埔军校演讲,而许光达当时就站在演讲台下。

不多久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些意志不坚定者主动放弃了党籍。

在这样的情势下,黄埔五期生只能草草结业。

而听闻叶挺和贺龙将军在南昌暴动消息的许光达,义无反顾直奔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

彼时,许光达年仅19岁,奉命在起义部队当排长,领导士兵,当时部队中的士兵见许光达年纪这么小,还有些腼腆,都戏称他为“娃娃排长”。

但是接下来的战斗,许光达率全排士兵爬山涉水,永远冲在最前面,老兵甚至好几次都赶不上他,这时,士兵们眼里对许光达满是敬佩,再无人提“娃娃排长”的雅号。

不过,起义部队还是失败了,许光达也不幸负伤。

后来,他辗转回了家一趟,去看了看几年不见,已经老了许多的父亲,还有“桃妹子”。

“桃妹子”本名换邹靖华,正是恩师邹希鲁先生的女儿,1922年时,家长做主,就给两人便定了亲。

这一次,许光达归家,两人终于成了婚。

不过成婚后不久,因为敌人的追捕,两人即断联近十年。

这期间,许光达辗转找到了党,又被派往红六军,转战洪湖和湘鄂西,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许光达负重伤,最终被贺龙送走。

这一走又是五年,许光达被送到了苏联,苏联医生为他取出了嵌在肺部的子弹,并帮他医治了枪伤。

此后,许光达留在苏联,不光侥幸保住一命,还学到了很多东西,一直到1938年学成归国,回到延安,并在延安遇到了已经失联十年的“桃妹子”。

而也正是在苏联学到的东西,为许光达在解放后组建装甲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又因为许光达是从苏联学成归国的,恰逢当时发展同苏联的关系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主要方向,周恩来总理才会想到同朱彭两位老总要许光达。

只不过,老总们有自己的想法,而许光达的想法和老总们的想法一致。

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亟需人才,而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同样需要有专长的军事人才。

为此,当周恩来总理询问许光达的意见时,许光达立正回答:“报告总理,外交工作我恐怕不能胜任,还是军队工作熟悉些。”

闻言,周恩来总理欲言又止,应该是还想要再争取一下。

谈论间,是毛主席走了进来,明白过来他们正在谈论的事情,毛主席略一思忖,笑着发了话:“你们都在争许光达啊!我倒是同意老总们的意见,还是留在军队好。”

于是,毛主席将组建装甲兵的重任全权交到了许光达手上。

而就在此后不久,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就爆发了。

由于朝鲜半岛和我国相邻,唇亡齿寒,战争的爆发直接威胁到我国的安全。

在这种形势下,装甲兵的组建更加迫切。

只有迅速建立起机械化的部队,适应形势,才能更有力地维护祖国的安全。

1950年10月,彭老总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在这之前,彭老总曾语重心长地对许光达说:“我们过去用的土枪土炮,该进博物馆了!我们现在要搞飞机、搞军舰、搞坦克、搞原子弹,要实现国防现代化。你先带个队,把装甲兵搞起来,为部队现代化闯一闯路子。”

闻言,许光达“啪”地进了一个军礼:“请老总们放心,我不会辜负党的信任,我这后半生就交给装甲兵了。”

此后,许光达从一野调来22人,组成装甲兵筹备小组,住进了北京前门外的小旅店,并开始了紧张有序地工作。

伴随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我军的一个现代化新兵种正式诞生。

4个月后,全国各地区建立起了坦克师、独立坦克团、坦克训练基地等等。

这期间,许光达满脑子都是坦克,他要面对的,是我军手里的坦克装甲大多是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其中很多年久失修,早已开不动了的现状。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从苏联购买了一批坦克,并请来了苏联专家帮助训练指战员,而曾经在苏联学习的许光达和苏联专家们交谈起来更十分顺畅,这有利推进了我军装甲部队的建设。

与此同时,随着朝鲜战场升级,对我军装甲兵参战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留给装甲兵的时间只有3个月,3个月他们要完成一年的训练任务,掌握技术,随时准备参战。

为此,许光达亲自去了一趟前线,回国后,他又当即根据前线得来的一手资料,为我军装甲兵量身定制训练计划。

很快,我军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坦克部队全部顺利入朝参战。

面对以美军为首号称“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年轻的志愿军坦克部队毫不怯懦,打出了国威。

另一边,在国内,对于装甲部队的训练,除了实战技能,许光达同时注重提高装甲部队指战员的文化技术水平。

他说,没有文化和技术,手中的武器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装甲部队。

1951年11月,在装甲兵的集训会议上,许光达还明确提出了“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的口号。

而与此同时,深知文化技术重要性的许光达,同时又十分心疼装甲部队的指战员。

一次,许光达和苏联顾问一同亲临考场,检查学习情况,考核团以上干部的想定作业。

也就是这次,苏联顾问直接发了火,当他走到一名干部跟前检查想定作业的时候,看到那名干部的作业上画了很多没见过的符号。

他当即问身边的翻译:“这是什么符号?”

“像是一群爬行动物。”翻译回答。

结果周围其他人却爆发出哄堂大笑。

原来,该名干部是把坦克行军的标号,画成了一群小王八。

苏联干部明白过来,当即要同行的许光达中撤了该名干部的职。

而许光达却并没有照做,因为他熟悉我们的干部,他们大多出身贫苦,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却苦于没有文化。

这名将坦克行军标号画成小王八的干部更是个典型,他的名字叫赵明奎,曾是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在淮海战场上,他用迫击炮抛射炸药包,在一只眼睛被打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出色完成既定的作战任务,立下卓著功绩。

此时,赵明奎任坦克团团长,而文化一直是他的短板,在想定作业的时候,由于记不清那繁杂的符号,但又童心未泯,于是他干脆将坦克行军的标号画成了小王八。

这些,许光达都了解,但是苏联顾问不了解啊,对方二话不说就要撤赵明奎的职。

后来是许光达亲自出面,几经周旋,才保住了赵明奎的团长职位。

而赵明奎,这个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连死都不怕的特级英雄,头一次因为文化低闹了笑话,他也很难堪。

许光达兼顾到整个事件对部队,对赵明奎本人的影响,又严厉地批评了赵明奎。

与此同时,许光达又送赵明奎到院校深造,以期他发挥好一个我军装甲部队指挥员的带头作用。

此后,在许光达的领导下,我军装甲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如火如荼,即便是苏联后面撤走全部专家后,也没有为人掣肘。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得知自己要被授予“大将”军衔,许光达却做了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先是向自己的老上级贺龙请求降衔,又闭门三天,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们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

毛主席读了许光达的申请书,欣慰不已,当着当年提议让许光达留在军中的几位老总们的面,就对许光达大为赞扬。

最终,许光达还是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1956年,许光达当选为中央委员,3年后,又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1968年年底,许光达在会上突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往解放军总医院,1969年6月3日,许光达逝世,终年61岁,一代独具现代化战争头脑和现代意识的将星自此陨落。

1977年,许光达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粟裕大将代表中央军委在会上追述了许光达大将的一生:

“许光达同志为我军和装甲兵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光达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