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如梦的大唐,有一位奇怪的诗人,他从山中而来,总是骑着毛驴走在长安城的街道上。他不看路,也不看沿途的热闹和繁华,只是皱着眉,嘴里吟咏着他的诗。他似乎不关心这个世界,也不关心时间。他只关心他的诗。
有人说,他是唐朝最“笨”的诗人,两句诗写了三年,没想到意外成千古名句。可见他并不笨,反而还很独特。他写过的诗有很多,而最让他出名的,莫过于那首《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他就是“苦吟”诗人贾岛。
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出身贫寒,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他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富裕的家庭,甚至没人记录他的童年,没有哪位历史人物称赞过他的才华和梦想。
18岁时,贾岛离开家乡,想要寻找人生的出路。也许是因为那时的唐朝已经开始落寞,而他也带着落寞的心情,选择出家为僧。
很难想象,一个那么年轻的生命,竟会选择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但这恰恰证明了他内心的澄明和透彻。虽然他对世间无所牵挂,虽然他没有什么执念,但有一件事,也是唯一的一件事,能让他忘乎所以,那便是作诗。
一个深秋季节,贾岛骑着毛驴经过长安的朱雀大街,看到落叶被秋风卷起,他灵感一现,想出了一句“落叶满长安”。可是后面一句怎么也想不出,他一边走一边苦思,不知不觉就撞到了当时的长安市长的车驾,还因此被转起来关了一宿。
更有意思的是,在大牢里,贾岛瞬间又来了灵感,高呼着:“秋风吹渭水”,一时之间,竟高兴得把什么都忘了。
发生了这番糗事之后,贾岛仍然没有改变。和往常一样,他还是习惯于骑着驴吟诗。这一次,他想着那句“僧敲月下门”,非常纠结的是,他不知道用“敲”字好,还是用“堆”字好,同时,手还在不停比划着“敲”和“推”的姿势。
他不管身边路人的热闹和繁华,危险和嘲笑。直到他迷迷糊糊闯进大诗人韩愈的车队中,又一次被抓了起来。当韩愈问他怎么回事,他才交代自己的真实情况。韩愈听后觉得很有意思,思虑很久后方回答:“还是用敲字好。”
就这样,贾岛和韩愈成了好朋友,并流传下了“推敲”的千古佳话。
2、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的才华,得到了韩愈的赏识。这是贾岛的幸运,更是他的命运。因为韩愈是不愿意看着他这种人才流落人间的。在韩愈的劝说下,贾岛决定重新进入俗世,开始了科考之路。
从31岁到46岁,他一次又一次地考试,又一次又一次地落第。他像是一个徒劳无功的攀登者,既没有爬到山顶,也没有跌落悬崖,他被困在原地,看着无数人从自己身边经过,却无人拉他一把,也没人听得见他内心的挣扎。
科考落第之后,贾岛住在长安的一座草堂寺中。他常常独自一人,旁若无人地念着诗。他想要隐居在此,又做回那个喜欢琢磨诗,喜欢写诗的僧人。
一次,贾岛送别自己的堂弟时,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短短十个字,他却写了三年之久。这三年里,他不断地琢磨和修改,有时睡觉梦到一个词语,便马上记录下来,等到第二天觉得不满意又擦掉。
而正是这两句他写了三年才写出来的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同样是贾岛生平的得意之作。于是他在《题诗后》写道:
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者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两句三年得”,这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又在情理之中。“双泪流”形容诗人写诗的辛苦和不易,更有一种震撼力量。即使作诗这件事无比艰辛,尤其对贾岛这种普通人来说,没有李白那样的天才,但他依然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面对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选择,“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选择,当然,你也可以像贾岛这般,选择“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
有时我们总想成为别人,以至那个藏在心里的独一无二被忽略了很多年,世间最独一无二的,叫做专属于我的——热爱。
对于贾岛来说,外面的世界再复杂动荡,都与自己没有关系。关上门,他的世界便只有诗。当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哪怕他写诗的速度很慢,产量又低,哪怕他一生只做这一件事,他都无愧于心。
也许,贾岛才是活在我们身边的诗人,他不像李白那样飘逸若仙,也不像杜甫那般悲天悯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我们可以去追随和模仿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贾岛”,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热爱,有着让人敬佩的工匠精神,即使过程漫长且艰辛,即使最后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但他们都在脚踏实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人生的本质就是体验、感悟和成长。贾岛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你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