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近50岁时写的诗,充满活力能带给你光和力量,值得一读再读

江忆北谈过去 2025-03-22 14:39:16

世人皆说,李白是醉卧盛唐的谪仙人,杜甫是苦难淬炼的诗魂,那么韩愈呢?我觉得,他一定是照亮后人前行的那一束光。

小时候只知道背韩愈的诗和文章,而当我们长大后对韩愈的人生多一些了解,就会发现,他真的是在穷尽一生追寻道义,他用他人生告诉我们,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768年,生于河南的韩愈,错过了大唐最鼎盛的时期,此时,距离安史之乱平定已经过去了五年,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飘摇。三岁丧父的韩愈,从小就跟随寡嫂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韩愈是少有的靠勤奋和苦读积累才华的诗人。786年,18岁的韩愈开始踏上科考之路,他在长安考了三年,三次都落第而归。直到792年,韩愈苦尽甘来,终于考中进士。然而后面的博学鸿词考试,迟迟没有通过。囊中羞涩的韩愈,迫不得已开始毛遂自荐,可是投的自荐信皆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在长安漂泊十年无果的韩愈,先后到汴州、徐州做幕僚,就像现在的公务员一样先到基层积累经验,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历练。33岁时,韩愈终于辞去幕僚职位,初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次年当上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查员)。

韩愈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曾多次被贬谪,但他一生始终攥着拳头,斗志昂扬。就算牙齿掉光,在五十岁的年纪,仍会以行军司马的身份前往淮西平乱,仍会以一己之力上书《谏迎佛骨表》极力批判朝野上下,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也要在晦暗尘网中撕破一个口子,让光照进来。他甚至已经化成一束光,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在经历诸多波折后,韩愈的心态或许更加豁达和超脱,在他的诗歌里,也能感受到他在用一种更平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816年,近50岁的韩愈在长安城南春游,眼看着万物争春、繁华绚烂的蓬勃景象,韩愈忍不住提笔写下一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诗歌,一读喜欢,再读一定能带给你光和力量。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草木得知春天即将离去,一时间纷纷争奇斗艳,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缤纷色彩,千方百计想要把春天留住。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艳丽,但它们不甘示弱,随风漫天飞舞,如同片片雪花一般。

这首《晚春》构思巧妙,颇富奇趣,给人满眼生机活力、耳目一新的感受,是韩愈笔下最独特的一首诗。他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两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树人的感知。其中一个“斗”字用得巧妙,既表现出花朵之间的竞争,又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草树争妍斗艳,呈现出“百般红紫”的繁花盛景,也反映出诗人想要珍惜春天的内心世界。

后两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耐人咀嚼,引人深思,有人说是在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榆荚一样白首无成;也有人说是隐喻人无才华,便写不出好文章。

而在我看来,韩愈虽不是才情恣肆的诗人,没有那么多天真烂漫,但他是有担当、有气魄的儒士,为国为民不曾退却。因此他笔下的这首诗要表达的也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他赞美杨花榆荚虽没有其他花朵那样有美丽的色彩和香气,但它们也有自己的方式来参与这场春天的盛会。它们化作漫天的飞絮,如同雪花在空中飘舞,给春天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他同样是在诗中告诉世人,有的人虽没有出众的才华,没有让人骄傲的天赋异禀,却能凭着自己不凡的勇气和努力,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而这句话说的,不正是韩愈自己嘛。

总之,诗人在这首诗中对杨花榆荚的侧重描写给我们带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懂得珍惜时光,不失时机,勇敢参与,珍惜机会。因为大好“春光”是不会辜负“杨花榆荚”这些有心人的!

这样一首小诗,短短四句,却能带给我们光和力量,鼓舞我们继续向前。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悟,而有着不同阅历和心境的人,其领悟也会有所不同罢。那么在你看来,最后两句诗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