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一个群星璀璨、文人辈出的朝代,若你问我谁是最闪亮的那颗星?我一定会回答:“苏东坡”。谁不喜欢东坡先生呢?他身上有那么多迷人的地方,时而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时而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时而又是会发明“东坡肉”的大吃货……
他将豪迈与旷达写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将潇洒和豁达写进“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清醒和智慧写进“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当然,苏轼也有浪漫的时候,比如在一个月色很美的夜晚,他想与怀民步于庭中,一同赏月,然后写下一篇非常浪漫的小文——《记天承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个月光如水的夜里,正准备睡觉的苏东坡想去看月亮,转念一想,他更想与好朋友一起共度这美妙时光,于是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结果,“怀民亦未寝”,正好怀民也没有睡觉,那么两人便一同在庭院散步,一起看庭院中月光下竹柏的影子。
多幽静的画面,多美好的夜晚啊!就连苏轼也忍不住感慨:“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这便是千年前古人的友谊,他们无需通电话,更无需网上聊天,只是因为想念,便去寻找自己的朋友。无论怀民是还没有睡着,或是睡着后被东坡先生叫醒的,我们都无从得知,重要的是,怀民愿意陪伴东坡先生去看月亮。
因为他们是朋友,便会大半夜踏着月光去寻找对方,与对方分享这样的美景,而正好,对方也不会介意你的打扰和麻烦,只要你需要,他一直都在,他随时奉陪。
很多人都羡慕苏轼,有一个张怀民这样的好友。但其实,张怀民也很幸运,能拥有东坡先生这样的朋友。
熟知当时背景的人会知道,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写于1083年,也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表达苏轼和好友闲适的心境,二是在暗指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是不会领略到这种清幽的意境的,意在透露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力的伤感。而张怀民此时也正好被贬于黄州,暂时住在承天寺。
因为苏轼和张怀民都有着一样的境遇,才更能感同身受,理解彼此。苏轼去寻张怀民,也许是为了陪伴自己的好友,给落魄失意的好友带去一份理解和慰藉。而苏轼笔下的赏月“闲人”,也不过是对他们两个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只有经历过岁月沉淀的人,才会懂得苏轼和张怀民之间的友情有多珍贵。尤其是身处孤独中无人倾诉之时,只要读到这篇短文,那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便会瞬间击中你我的心。
那个宁静的夜晚,苏轼也许并非真是觉得月色很美,才想起要去寻张怀民,而是他原本就想去找张怀民,猜到怀民会睡不着,才会找个“今晚月色很美”的理由吧。
我们这一生中认识的人有很多,但真正能懂得彼此的人太少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你是否也曾拥有过“张怀民”这样的朋友,但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你们很久都没有再联系,即使有对方的联系方式,却一直未曾见面……
苏轼曾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你失意时能有这样一个愿意听你倾诉、欣喜时想要与你分享的人,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愿你我都有自己的“苏轼”或者“张怀民”,愿你我都能像苏轼一样,做一个能自我治愈的、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