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滴水洞为毛主席祖居地,地处上屋场以西6华里处,乃毛主席出生地附近的重要地点。
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指滴水洞对周小舟言:“此地甚静,景致亦佳,吾退休后,汝可于此为我建茅屋以居,如何?”
毛主席回韶山,连住数日。身为领袖,他对故乡情感深厚。他深深眷恋着故乡,以及葬于此地的父母。
【韶山那些抹不去的记忆】
毛泽东17岁时首次走出大山,那年他留给父亲一首表明志向的诗。
少年立志离故乡,求学未果不归乡。无须故乡葬忠骨,世间处处有青山。
数年间,他自东山学堂起步,辗转至长沙,后赴北京大学边工边读,终有所收获。
1919年后,父母在半年内相继去世。1920年正月初八,毛泽东母亲生日,他嘱咐弟妹:“我不在家时,父母离世,你们辛苦了。”
自那日起,他决意携妹离开韶山投身革命。他向乡亲们誓言,革命未胜,誓不还乡韶山。
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率队上井冈山,随后领导红军历经抗战与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天不亮就给父母上坟】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在离别32年后重返韶山,并于当晚入住位于韶山招待所的松山一号房间。
那晚,他与乡亲们交谈得知,滴水洞已建韶山水库。热爱游泳的毛主席表示,次日将前往参观。
久别重逢后,毛主席夜不能寐,脑海中浮现父母身影。忆及携弟妹离韶山闹革命,而今唯他独归,心中涌起阵阵心酸。
天刚亮,毛主席悄悄起身,见警卫员仍在休息,便独自走出房间。
韶山空气依旧清新,青山绿树令人心旷神怡。毛主席望向屋后山头,随即快步攀登而上。
日头渐升,警卫员与数名干部赶上。“主席,您独自上山,我们找寻多时。”
我计划前往父母的坟墓所在地进行祭拜,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
我来带路。
韶山干部迅速前导开路,边走边以棍压草,辟出一条小径。显然此地久无人至,崎岖山路与野草丛生,尽显其荒凉孤寂。
行走片刻,抵达一小土堆前,墓碑被杂草遮蔽。毛主席颔首道:“甚好,此乃我父母之安息地。”
他缓步上前,拨开杂草,现出数块石头。警卫员递上草编花环,他轻轻置于父母坟前。
身后几位干部暗自懊悔:“未知毛主席将临墓前,若早知,定会提前整饬。”
干部提议修缮毛主席父母坟,建议建墓园。毛主席摇头拒绝,表示不必,提议清明时来培土即可。
完毕后,毛主席在双亲坟前深鞠三躬,静默站立良久,感慨道:“前人劳作艰辛,换得后人安乐。”
毛主席对罗瑞卿言:“共产党人不信鬼神,然生我者,父母也。”
毛主席至父母坟前,神色肃穆。下山后,他前往童年居所上屋场。
走到院子,见池塘依旧,毛主席对旁人说:“儿时我于此学会游泳,父常责打我,我便逃到池边,言再打我即跳下。”
工作人员对毛主席童年故事感新奇。毛主席边讲述边步入老屋,屋内含父母与两弟卧室,墙上均贴着照片。
看到家人照片,毛主席泪光闪烁。见一张与母亲的合照,他欣喜询问:“这张照片的来源是哪里?”
岁月流逝,当毛主席重见童年与母亲的合影时,内心涌动着深深的感动。
离开老屋后,毛主席似有所忆,直接前往毛家祠堂。他青年时曾在此地与族长抗争,这段事迹在韶山地区广为传颂。
未入内,便闻毛继生言:“主席,里面已空,祖宗与菩萨牌位皆被焚毁。”
毛主席闻后,略带怒意道:“此举不妥!菩萨乃迷信,可打倒,但烈士与祖宗牌位,理应纪念,不可轻忽。”
韶山几位知情干部沉默不语,低头站立。毛主席叹息,道:“先进屋鞠躬致意吧。”
走进祠堂,四壁空荡,他面向昔日牌位所在之墙,默默地行了三个鞠躬礼。
1968年,毛家祠堂完成全面维修并复原祖宗牌位。至1972年,该祠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滴水洞】
随后,毛主席与工作人员步行至韶山水库,路遇革命烈士毛福轩之妻贺菊英在地劳作,他随即加快步伐向她走去。
见是毛主席,她即刻擦手,含泪走来:“石三伢子,你归来了。”
石三伢子是毛主席乳名,因他排行第三且两兄长夭折。名字中的“石”字乃外婆所加,寓意希望他性格坚强。
毛主席紧握她手言:“五阿婆,我归来了。毛福轩同志已献身革命,我深知,他是党和人民的杰出代表。”
毛主席吩咐工作人员:“明日邀五阿婆共餐,并告知公社书记,务必妥善照料五阿婆。”
途中,毛主席望着广阔农田问尺寸,毛继生答3x6寸或4x6寸。毛主席叮嘱:“密度过大,需合理种植。”
毛主席缓步至韶山水库,数百群众已候多时,热烈拍手欢迎。他微笑举手致意,心中涌起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
毛主席指向水库,对工作人员言明:此地昔有数行田,田畔小径直达唐家坨,乃我赴外婆家之必经道路。
唐家坨位于韶山冲附近,隔山相望。毛泽东2岁起由文七妹送至外婆家,得表哥文运昌与舅舅等教导,8岁时已熟读《论语》《三国》。期间,他常独自走山路往返家中。
此时,一老妇人上前,直呼毛主席姓名。毛主席讶异,询问:“你姓名何许?”
我叫郭伯田,此名乃您所赐。
毛主席忽地忆起:“没错,你是韶山农协的郭泉秀吧?”郭伯田与毛主席共忆1927年往事,两人相视而笑,乐不可支。
1927年,毛主席回韶山考察时,认为郭泉秀的名字太过普通,遂将其改名为一个更为独特的名字,以避免与常见的秀、莲、英等名重复。
毛主席韶山水库畅游逾小时,上岸后指滴水洞对周小舟言:“此地甚静,日后可搭茅棚,吾欲居之。”
毛主席于韶山逗留两日,宴请乡亲们共餐后,27日下午离开该地。
毛主席回韶山时,创作了《七律·到韶山》,诗中满含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
一年后,毛主席考察湖南时问张平化,滴水洞建房进度。张平化答已竣工。1966年,毛主席再访长沙,省委建议其试住滴水洞,毛主席遂居此11天。
毛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此行意义非凡,他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情与怀念。
【“我还要回来的。”】
毛主席1966年离开滴水洞至1976年间,虽计划8次回韶山,实际仅1966年成行。其余7次均未实现。
临走时,毛主席叮嘱滴水洞管理人员:“务必妥善管理此地,我定会再归。”
此后多年,毛主席持续韶山状况,常托人打听,或向来京的韶山乡亲询问,或向湖南省委同志了解,心系故乡。
毛主席晚年健康欠佳,尤其是1972年后,他表达过愿望,希望有机会能再回韶山滴水洞居住数日。
省委得知情况后,对毛主席住过的房子进行了改造,打通办公室与卧室,并增设卫生间,卫生间外设门,便于随时外出散步。
房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墙厚一米,采用石砌。窗户均装钢化玻璃,具备防弹防震功能。
1976年9月,毛主席虽原计划返回滴水洞,但遗憾的是,因病情恶化,他取消了该行程。
滴水洞工作人员忆述,1976年9月8日接省委电话,称毛主席将于9月15日返回。但不久又接通知,行程取消。
那天让大家神经紧绷,究竟发生了何事?
李敏于《我的父亲毛泽东》中整理出毛主席当日护理记录,内容感人至深,令人动容落泪。
9月8日,毛主席病情已至终末期,他仍坚持读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去世。
17岁离韶山,83岁未遂归愿。一生革命如蛟龙,回忆长留韶山间。全国视之,爱人民至深;家庭观之,念亲人最重。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我被您崇高的人格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