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及毛主席,总令人动容。他一生致力于新中国事业,奔波劳碌,身心皆献于国,个人时光寥寥可数。
作为毛主席的伴侣,实属不易。杨开慧烈士即为明证,她光荣地牺牲在了艰巨的革命事业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决心。
众人常误以为杨开慧乃毛泽东首任妻子,实则不然。毛家族谱明确记载,其首任妻子为罗一秀。
毛泽东特嘱记入家族谱的女子,有何非凡故事?让我们探寻伟人原配妻子罗一秀的一生。
【除了新郎,大家都高兴】
1907年12月寒冬,湖南韶山一户农家喜庆洋洋,庆祝其子毛润之大婚之日。
毛家父母满面欢喜,唯独新郎毛泽东年幼时,一脸沉闷,默不作声。
14岁的毛泽东面临娶妻生子安排,这在现代人眼中难以理解。但当时,14岁男子成家立业实属正常,故在村里,少年此龄娶妻并不罕见。
毛泽东对婚事持谨慎态度,并非因个人意愿或家庭矛盾而“拉着脸”,此说法缺乏事实依据。
提到此,需述毛泽东家庭背景。在当地,其家庭条件优越,源于其父辛勤劳动。父为普通农民,虽无文化,却极为努力奋斗。
毛泽东父亲为谋生毅然参军,用所得军饷投资稻谷生意,使家境日渐好转,生意兴隆,生活也逐渐富裕。
毛泽东生于家境渐佳之时,家人皆极爱之。一因毛泽东来之不易,其前二子皆夭折,他独存;二因毛泽东出生后,家业日兴,毛父视其为福星,尤爱其聪慧。
毛泽东与父亲感情多和谐,唯读书一事上,二人常有分歧。
毛泽东父亲一生辛劳却未读书,他凭努力让家人过上好生活。因此,他认为读书无用,见毛泽东因读书废寝忘食,便十分生气。
毛家让毛泽东入私塾,初衷为学记账助家业。然他沉醉知识,无法自拔。农忙时,家务需他分担,却常被学业羁绊,父子因此屡起争执。
毛泽东父亲让他年少娶妻,意在安定其心,期望他婚后成为勤勉农人,而非沉迷于无用书籍。
婚前,毛泽东与父亲争执,因他志在求学而非结婚。尽管心怀远大理想,作为孝子,他最终选择了妥协。
【你把我当你姐姐吧】
新婚夜,毛泽东坦言:“我不喜欢你,不想成夫妻,你回去吧。”女子稍愣后回应:“无妨,你不喜我,便视我为姐,既已嫁你,便不回首。”
罗一秀的回答出于天性,亦显其忍耐。因此,尽管毛泽东初时抵触,但逐渐适应了罗一秀对他的善意。
毛泽东意外发现,罗一秀非传统闺秀,她勤劳持家且识文断字。读书时,两人常就问题探讨,这让毛泽东颇为惊喜。
少年毛泽东全身心投入理想,视罗一秀如姐。罗一秀尽妻子之责,两人脚踏实地,共度了一段安稳时光。
罗一秀为化解毛泽东因读书常误农活而与父亲的矛盾,主动承揽了家中几乎所有农活。
罗一秀虽比毛泽东大4岁,但在他面前身形娇小,更像妹妹。出嫁前,她长相漂亮,懂事大度,是远近闻名的好女孩,人们常说,她不仅如姐,更胜似姐。
嫁毛泽东后,罗一秀虽身材瘦小,却勤劳无怨。她每日悉心照料公婆,精通农活,深受毛家喜爱。
【理解他,支持他】
毛泽东娶罗一秀后,获得了更多时间专注学业,两人相处融洽。
罗一秀深知丈夫的志向,默默支持他。她甚至将嫁妆用于资助毛泽东购买心仪的书籍,这些举动都是在避开毛父的情况下进行的。
罗一秀情商极高,毛家众人皆赞她。她如天降福星照顾毛泽东,因她的支持,毛泽东能更专心投入学习。
嫁予毛泽东不到三年,她勤俭持家却患疾,症状为呕吐、腹泻及高烧,诊为细菌性痢疾。因当时无法有效治疗,她于1910年大年初二不幸离世。
罗一秀逝世后,毛泽东深感悲痛,忆及她生前对学业的支持,又望眼家乡衰败,遂于不久后,携行李踏上继续求学之路。
多年后,毛泽东实现了理想抱负,但仍未忘原配妻子,铭记她昔日对自己的帮助。
回乡时,他叮嘱毛家人将罗一秀记入族谱,并始终关照其家人。毛泽东是伟大的,他心怀感恩,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