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石头
编辑|Q
我国有句老话叫“拆东墙补西墙”,当下常常被用作调侃经济拮据时两头难以兼顾的尴尬处境。不过,这句调侃,却实实在在地应验在了海峡彼岸的日本国土之上。
据2022年日本统计,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达到83.6岁,居世界前列;女性更是达到86.8岁,位居世界第一。显然,日本已经步入超老龄化社会。
对此,日本政府也进行了一些应对措施。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现状,早在2021年4月,日本就开始发布政策将国民退休年龄从65岁延后至70岁。
与日本严重老龄化齐名的,是其以“高福利”而著称的基本养老金制度。
近些年,受到少子化趋势的影响,日本原本引以为傲的高福利养老金体系遭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缺乏充足养老资金供给,日本养老金积蓄逐渐捉襟见肘,面临枯竭。
日本年轻人们不免担忧起自己的未来:等我们老了还能领到钱吗?

01
“高福利”养老金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22年,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较前一年增加6万人,达3627万人,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占据了总人口的将近30%。
这些老人大多来自上世纪中叶二战后的日本“婴儿潮”,是日本历史上为数不多人口激增浪潮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半世纪之余后,他们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庞大的人口基数如同一个膨胀的泡沫,将当下“不愿生育”的日本社会拖入了头重脚轻的严重老龄化社会。

老龄人口占比的加大,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作为最早建立并完善养老金制度的亚洲国家之一,日本当下的养老金服务体系已经成熟而稳定。
日本的养老金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公共年金和私人年金。前者是国家层面、具有强制缴纳性质的年金;后者是私人层面,全凭个人意愿,不具备强制性的年金。
“年金”在日语语境中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年终奖金”,而是“养老金”。
在这其中,以涵盖层面与受益群体划分,公共年金又细分为国民年金、厚生年金与共济年金。
国民年金覆盖面最为宽广,囊括了全部的日本在境人员。无论你来自何处肤色如何,只要定居日本、赚取日元,就需要缴纳这一项金额。也正因如此,国民年金成为了支撑日本养老金体系的中流砥柱。
国民年金要求,每个定居日本的人每月都需缴纳16000左右的日元(折合人民币约800多元),从20岁缴纳至60岁,缴纳的金额还会因受到通货膨胀等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而调整。
厚生年金主要针对企业员工。在职期间,企业与员工需要各自承担一半的缴纳金额,具体缴纳数额视职工工资收入状况而定。
共济年金则主要服务日本的公务员群体,与厚生年金相仿,这一部分的缴纳金额也同样是公职单位与公职人员五五分成。

在以上三种强制缴纳的养老金之外,为了进一步保障部分人员对养老金的需求,日本公民也可以缴纳私人层面的养老金,即个人年金和企业年金。
以企业年金为例,部分日本企业为了吸引人才入职,会主动帮员工缴纳企业年金,而这一部分资金在员工退休后会成为另一个收入养老金的渠道。
一般来说,企业年金的上缴比例一般不超过工资的10%,也是累计缴纳企业年金10年,就可以在退休后每个月领取可达15万日元的养老金,约合人民币9800多元。
除了以上几类养老金基本制度,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同样存在着一个特点:现付现收制。
即:由当下尚且年轻的工薪阶层们缴纳养老款项,用以供养当前社会的老年人口。而他们这一代人老了之后,再由新一代的年轻人们提供养老金。
现付现收制也是许多推行现代养老金制度国家同样使用的方法。也许这种“交钱养别人”的方法有些令人费解,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一个既定事实:通货膨胀率。

众所周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流通货币的实际价值会产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工资水平以及物价水平。如同曾经几毛钱的冰棍变成当下大几十块的“轻奢雪糕”、几百块的月工资演变为目前几千元的平均收入水准。
因此,如果按照“缴自己现在的钱养未来老去的自己”这种思路的话,也许就会遭遇到缴纳了几十年的钱远远跟不上彼时物价水准与工资水平的尴尬局面,“现收现付制”的存在正是为了抵消这种影响。
与此同时,日本对于老年人群体也存在诸多优待,不仅在医疗层面存在高额的报销比例,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多方面援助。在日本,手头宽裕的老年夫妻接济失业潦倒的子女早已是屡见不鲜,部分老年人甚至能够资助子女购房的资金。
正因如此,在现代医疗体系与高福利养老金制度的双重保障下,日本人才拥有了名列世界前茅的平均寿命。活的舒坦、滋润啊,享受生活还来不及,怎么舍得早早撒手人寰呢?

02
难以调和的“养老金”矛盾
按理说,在这种强制与自愿并存,年轻人供养老年人的养老金制度的支持下,日本原本并不需要在国民养老问题上大费周章、焦头烂额。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看似“高福利”的养老金制度已严重影响了当下日本社会的正常运转。
首先,问题来自部分曾经并未缴纳企业年金的公民。他们大多只能依赖强制收缴并稳定供给的国民年金,而这一金额在目前的高消费社会中仅仅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当下的日本监狱之中,平均每五名犯人就有一位是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并非十恶不赦之辈,而是主动来“坐牢”的。他们的罪行往往是“盗窃罪”,即从周边的店铺中故意偷盗数额足够立案判刑的商品,再找到最近的派出所进行自首,从而得以顺利进入监狱。
“监狱堪比养老院”?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监狱之外,年岁已高失去工作能力的他们,在物价高昂的社会中实在难觅容身之所,政府所给予的养老金在水涨船高的物价房租面前如同杯水车薪,无法保证生活。
了无伴侣、缺子乏嗣的他们找不到任何可以依靠的对象。相比之下,生活规律、三餐稳定,还不需要为房租担忧、为人际交往而焦虑的监狱,反而成了这些“被遗忘者”们最好的归宿。
监狱内的“白发奇观”引人注目,社会中的年轻群体对日本现行养老金制度口诛笔伐的不满情绪同样难以忽视。

日本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碎以来,在持续低迷的经济形势之下,其人口增长指数遭遇了断崖式的下跌,甚至一度逼近新生人口低于死亡人口的“死亡交叉线”。
1.2亿的人口基数看似并不拮据,但却处处充盈着皱纹纵横的老年面孔。
这一变化使得日本的人口结构不可避免地迈向畸形,来自上世纪中叶婴儿潮的日本人们在新世纪逐步迎来退休,领取养老金,而接替他们职位的工薪阶层却远不及彼时的数量。
劳动力的减少,带来的是整个社会养老压力的增大。当缴纳的钱逐渐跟不上消耗的速度,日本政府不得不动用积蓄的厚生养老金来满足当下日本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现收现付制”固然是一个优秀的养老金制度,但也是相对于正常运营的社会而言。
如果社会生育率正常,新生人口与老年人口相差不大,就能较好地维持“下一代人养上一代人”的有机循环。而一旦这一生态系统中的缴纳方出现差池,必然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紊乱。
庙里的和尚多了,收到的香火钱反而不如从前,只能依赖曾经香火旺盛时候攒下来的积蓄,倘若如此下去就势必会有和尚挨饿。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在目前“拆东墙补西墙”的境况之下,部分日本媒体甚至提出了悲观的预测:按照目前的情况,日本的厚生年金将会在十几年间消耗殆尽。
日本当下年轻人也对政府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按照现在这样,等我们老了还能领到钱吗?

正如上文所言,在目前“现付现收制”的体系下,他们是“白掏钱”的一方,每个月的收入都要为某位陌生老人割让一部分,而他们的未来却寄托于也许尚未出生的“下一代”手中。
按照日本当下逐渐走低的结婚率与生育率,令人失望的“低欲望社会”中,他们也许再也等不来属于自己的那一批“年轻人”们了。政府所给予的“下一代赡养”承诺无异于一张空头支票,在难觅新生儿啼哭的日本国土上失去了公信力。

03
任重道远的“养老金”改革
在少子化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愈发膨胀的老年人口使得日本长期遭受巨大的财政压力,为了避免养老金被不可逆转地消耗殆尽,日本政府也推行了诸多的措施,却仍然难以调和矛盾。
首先是削减养老金数额,通过降低各个标准的养老金供给金额,以达到缓解财政压力的目的。
岂料此举引发的不满,首先来自的并非养老金的当下受益者,而是年轻人们。
在年轻人的视角里,他们已经无怨无悔地提供了多年的养老金,只为了自己能够有一个安适富足的晚年生活。谁知还没等自己享受上,政府反而宣布削减养老金,如此无疑等同于切断他们的后路,模糊那个原本就充满变数的未来。
“削减支出”的道路走不通,日本政府又将视线转移到“增加收入”上。通过提高消费税率,提高物价,从而增加政府收入,由此一来就能够缓解财政紧张,填补社会养老金的空缺。
此举一出,主要的消费群体-日本年轻人们尚未发话,老年人们先坐不住了。

他们并非个个都是享受高额养老金的国家宠儿,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金数额徘徊在满足温饱的界线之中。提升物价,意味着几乎断绝收入的他们要进一步牺牲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养老金。
在大多数推行养老金制度的国家中,利用养老金进行投资是扩大资金规模、保持资金活力的必要手段。作为拥有全世界最大养老投资基金的日本,自然也尝试过,并长期保持2.39的年化收益率。
但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国际投资市场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日本的养老投资基金也深受影响,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囹圄之中,原本就不足以弥补社会空缺的受益更加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通过缩小养老金受领人群、扩大养老金缴纳人群的措施来缓解养老金窘况,同时也引导大众更多的进入厚生年金领域。

2018年9月,日本进一步降低了非正式劳动者加入厚生养老金的标准,由原来月收入8.8万日元降低到6.8万日元,根据该措施,当年新增200万人加入厚生养老金。
眼见多项措施难起立竿见影的成效,日本政府无奈之下选择推迟退休年龄。
2021年4月,日本正式宣布进入“70岁退休时代”,将此前法定的65岁退休年龄后延至70岁,还呼吁老年人们尽可能“75岁再真正退休”。
日本养老金原则上是从65岁开始领取,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情况提前到60岁领取,也可以推迟到65岁到70岁之前开始领取。
如果提早领取,养老金将打折给付;如果推迟领取,则增加领取金额以资奖励。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原本正是颐养天年、享受晚年生活的年纪,却成了老龄化时代下缓和危机的筹码。反倒应验了那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掉在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

而如果真的按照“75岁退休”来算,按照平均寿命来算,每一位日本人最多只能享受十余年的养老金,用作留给他们操劳大半辈子的奖励。
匆匆半生职场浮沉,他们留给自己的时间竟只剩下了年老体衰的十几年,令人不免颇感唏嘘。
已经进入“70岁”退休时代的日本,在调和养老金矛盾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无论是当下愈发严重的资金供应短缺,还是未来少子化背景下似乎不可避免的养老金“窟窿”,都亟待日本政府寻出救赎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