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2):为何是打锦州?是险棋,更是狠棋!

理嘉评历史 2023-06-11 00:27:08

3966字10图,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上一期我们讲到,东北野战军通过土地改革、上山剿匪、建设军工等一系列举措,在三年时间内直接盘活了东北经济,并且凭借经济优势扩充兵力至100万。

与此同时,在经过1947年至1948年初的“秋季攻势”与“冬季攻势”两次阶段性胜利后,东北野战军已经解放大部分东北地区。

而国军则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大主要工业城市及周围,总兵力约为45万。其中沈阳守军20万,由卫立煌镇守;长春守军10万,由郑洞国镇守;锦州守军15万,由范汉杰镇守。

100万对45万,从兵力对比上看,东北的解放战争似乎没有悬念,就差“临门一脚”。

但毛主席却为东北的局势彻夜难眠,正所谓“全国上下一盘棋”,毛主席所关注的不仅是东北。如果只看东北,那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放眼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仍然举步维艰。

那么,高瞻远瞩的毛主席此时正在愁什么呢?

01

【宝贵的窗口期】

毛主席知道,东北全境解放已经是时间的问题。然而如何才能在打胜仗的同时,全歼东北45万国军,才是毛主席当下考虑的重点。

1948年3月8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公开声称要死守东北三大工业城市。

但是蒋介石的变数众人皆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东北在国军眼中已经危如累卵,让45万国军有生力量撤退可能是最终结果。

根据当时局势,国军撤退路线有两条,分别是从锦州到山海关的陆路以及从营口到山东烟台的海路。目前锦州和营口都掌握在国军手里,随时都有机会展开大规模撤退。

放眼全局,东北的国军撤退到关内,对中原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压力不可谓不巨大。另一方面,美国驻华外交官司徒雷登已经策划好了“分裂”计划,妄图肢解中国。

此时的毛主席也十分焦急,因为1948年美国的工作重心还在欧洲,欲与苏联在欧洲分庭抗礼,可一旦美国缓过气来,其“隔江而治”的分裂图谋,很有可能就此敲定。

这是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解放军必须调动全部有生力量,尽快与国军展开大决战并解放中国全境。

所以,东北的解放战争要打,而且要打大仗,必须要在东北将45万国军主力全部吃掉。这样才能为解放战争的下一阶段提供有利条件。

看似优势很大、实则迫在眉睫。1948年2月7日,在东北“冬季攻势”尚未结束之时,毛主席向东北野战军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高层致电,要求下一步作战计划应当是南下北宁线,阻止东北国民党军撤退,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将东北国军就地全部歼灭。

2月10日,林彪致电毛主席,表示东北野战军经过仔细商议后,同意毛主席的“歼灭东北国军”战略计划。但在歼灭方式上,林彪提出了另一种思路。

那么,林彪的战略规划与毛主席有何不同?

02

【长春还是锦州?这是一个问题】

林彪认为,歼灭战可以打,但是吃掉国军主力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进攻长春。

首先,目前东北野战军主力与后勤仍然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哈尔滨一带。从常理上来看,攻打长春是最优选择,因为长春守军兵力少、且补给线短。

其次,林彪摸清了蒋介石的用兵思路,根据蒋介石的脾气,长春一旦被围,他必定会让卫立煌沈阳发兵营救长春。届时我军再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法,一举吃下卫立煌的东北军主力,这样也能达到全歼的效果。

对此,毛主席有着不同的意见。林彪想要攻打长春的前提是:卫立煌一定会派兵来救。可是如果卫立煌不救长春怎么办?到时沈阳和锦州的国军直接一溜烟跑了,这可就误了大局了。

但毛主席并没有一味地反驳,正如毛主席自己经常说的——“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东北的情况林彪和罗荣桓还是最熟悉的,后方总指挥如果一再坚持,很有可能延误战机。

因此,毛主席用建议的口吻向东北野战军指挥部致电,强调先打锦州的各种好处,让东北野战军再谨慎考虑一下。

但是林彪回答依旧坚决,并又提出了第二个顾虑:

虽然东北铁路已经掌握在我军手里,但是如果先打锦州,卫立煌出兵切断彰武-通辽一带铁路,届时黑龙江到锦州的补给线就会被切断。一旦战况不利,主力部队想撤恐怕没那么好撤了,最惨的情况是,东北野战军三年攒下的家底儿可能被全部打光,这是林彪最心疼的。

4月18日,林彪向中央军委致电,电文中详细介绍了攻打长春的计划,强调先打长春、再打锦州的好处。22日,毛主席回电,同意林彪的战略部署,即攻打长春。

客观来说,毛主席与林彪二人的意见不统一,属于解放战争时期高层与高层之间的正常交流。

两个人都知道:纸上谈兵无益处,实践才能出真知。毛主席认为,既然林彪执意要先打长春,那就打打看好了。

于是,围困长春,正式拉开了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的序幕。

03

【围困长春,卫立煌按兵不动】

1948年4月末,东北野战军在长春外围集结。林彪先派出5个独立师在长春外围慢慢向前包围,而就在此时,国军新38师和暂61师突然从长春出城,去机场和附近村镇搜刮补给。

东野的机会来了,林彪立刻下令派一纵和六纵前去围剿38师和61师。

经过短暂的战斗,国军双拳难敌四手,两个师又退回了长春城,而东野也在此次战斗中占领了长春郊外的部分村镇,还拿下了大房身机场。

第一场战斗以我军小胜拔得头筹。

虽然是小胜,但林彪也从战斗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38师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弱,被我军一个纵队包围还能逃回长春;二是长春城内郑洞国的主力部队并没有因为两个师被包围贸然出城救援。

最开始,林彪计划是想要通过包围38师和61师引郑洞国派兵来救,进而创造对我军有利的野战局势。然而郑洞国自上任以来,就着力修建长春城的防御工事,城外战斗打得再响,都好像和郑洞国没有关系,俨然摆出了一副龟缩的架势,打算在长春城和东野死磕。

根据郑洞国的部署,林彪发现长春城似乎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打。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中央已经同意了东野先攻长春的战略部署,那就只能打一下试试看好了。

5月下旬,长春攻城战正式打响。

战斗持续一个昼夜,歼敌5000人,但我军也付出了2000人的伤亡代价。此时长春已经成为一座坚固的堡垒,面对眼前的战损情况,林彪也是十分难办。

在攻打长春期间,毛主席与东北野战军总指挥部的电报一直没有断,其中被毛主席反复询问的,就是卫立煌到底有没有从沈阳出来?

如果卫立煌不出城救援,那么攻打长春的计划在一开始就会棋差半招。现实没有如人所愿,卫立煌仍然按兵不动,沈阳城外始终没有大部队集结的身影。这让主席和林彪都很着急。

那么,为何卫立煌不愿意发一兵一卒去救援重要的长春呢?

其实,这与卫立煌的政治处境有很大的关系。辽沈战役开打之前,蒋介石三次“临阵换将”,东北“剿总”总指挥从杜聿明换为陈诚,又从陈诚换为卫立煌。

卫立煌心里很明白,自己来到东北就是来背“失守东北”这口大锅的。蒋介石也很清楚东北要丢是迟早的事,于是就把自己的心腹陈诚调走,让卫立煌来顶包。

狡猾的卫立煌哪能如蒋介石所愿?在他上任之后,向长春的郑洞国与锦州的范汉杰发出了死守命令,三个城市各自为战,死守不出城,能拖一步是一步。

卫立煌认为,就算要背锅,也要让蒋介石亲自为自己背上。

在这样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卫立煌选择坚决不出城,不做任何事就不会犯任何错误。但这也间接让卫立煌躲避了全套,眼前的长春城岿然不动。

现在压力来到了林彪这边,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林彪已经意识到攻下长春可能要付很大的代价。于是他向毛主席致电,要求微调攻打长春的作战方案。

方案有两种,一是集合所有有生力量,强吃长春城。但后果也很明显,拿下长春可能东北野战军要牺牲一些元气,之后的沈阳、锦州的攻坚战恐怕会更艰难。

二是继续围困长春,直到长春城内弹尽粮绝,进而引发城内哗变。但代价是时间太长,东北等得起,但全中国等不起。

就在此时,毛主席向林彪提出了第三个方案,那就是调转枪头,南下直击北宁线,切断锦州到山海关的铁路,再顺势拿下锦州、唐山。

毛主席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你想打长春,让你打了,但现在打不下来,那还是听我们的吧。

此时林彪仍然觉得南下锦州实在太冒险,他向主席回电,南下锦州还有一些准备工作需要做,例如弹药、粮食、雨具等,还是先打长春好。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毛主席只能同意,但毛主席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继续围困长春可以,但是要在围城期间积极准备南下的补给资源。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已经到了7月,长春和5月下旬情况没有什么两样,东野再没有什么进展,恐怕就说不过去了。

辽沈战役时期毛主席电报真实手稿

1948年8月8日,林彪再次向毛主席致电,终于同意了南下锦州的作战方针,但是林彪说东北主力准备仍然需要时间,要配合杨成武的行动再作出决定。

8月9日,毛主席回电,这次措辞比较严厉,说东北野战军要考虑杨成武的行动是不正确的。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这时候不来,更待何时?

8月12日,毛主席再次致电林彪,电文中写道:之前围困长春的时候就让你们准备南下的资源,现在两个月过去了,还要准备?是没有执行还是另有原因?

在此封电报中,毛主席将全局战略摆在林彪面前,全歼东北国军主力的计划从2月就开始执行,如今已经半年过去了,丝毫没有进展,再这样下去,全国战局恐怕都会被拖累。

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文手稿

在毛主席的严肃批评下,9月6日,林彪终于下定决心南下北宁线。此时的林彪再也没有任何顾虑,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锦州,早日让东北乃至全中国解放。

04

【小结】

在辽沈战役中,长春与锦州的战略优先级博弈,是整个战役前期里最大的看点。

今天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能够知道先打锦州才是最正确的战略方针,同时也会感叹毛主席的战略智慧是有多么深远。但事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对于当时的情况而言,毛主席与林彪没有我们这样的上帝视角,只能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应该通过辽沈战役学习敢于实践的精神。

在理论上,毛主席和林彪的计划都有可鉴之处,但是卫立煌蒋介石不和的关系却成为了变数。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只有实践才能看清真理,最终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下一期节目中,东北野战军将挥师南下,在锦州一代打响辽沈战役的最高潮。但在讲述锦州战役之前,有两场至关重要的阻击战需要详细讲述。

下一回,将给各位带来解放战争历史上惨烈程度靠前的塔山阻击战。在塔山阻击战中,我军高昂的士气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

塔山阻击战

关注我,我们下期再见。

1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