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酒师白银时代|侍酒师到底是做什么的?

啊巧吃喝 2024-11-07 08:18:49

侍酒师究竟在做什么?

精致餐饮刚开始发展的那几年,侍酒师通常出现在高端酒店、奢华晚宴、精致餐厅,他们穿着西装,谈吐得体,倒酒前会讲述葡萄酒的产地和风味信息。对爱酒的人来说,一款有趣的酒能为一顿饭增添更多趣味。但也有人提出质疑,纯粹享受酒精才更享受,我们真的需要侍酒师吗?

随着餐饮业态的发展,一线城市的葡萄酒酒吧(Wine bar)、小酒馆(Bistro),甚至大众餐饮都能看见侍酒师的身影,他们的姿态不再是垂手恭立,而变得亲和活泼。另一方面,中国白酒、黄酒、威士忌、茶等相关饮品的发展,也让这个原本与葡萄酒强绑定的行业,面临了更多挑战。不可否认的是,侍酒师的本质是一门生意 —— 将酒卖出去 —— 当餐饮行业需要更多利润,也就对侍酒师有了更多期待。

与此同时,工作的复杂与前期学习的高投入,让侍酒师仍处于小众领域。侍酒师大师公会(CMS)的侍酒师大师认证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考试之一,目前全世界共 282 位侍酒师大师,通过率仅 4%。侍酒师的价值是由不同人塑造的,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 是一个倒酒的服务员,是面向食客最直接的销售,是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是餐桌的锦上添花,是一个永远在学习新知识的人。

这似乎也是引起我们关注的根源,为什么针对葡萄酒的考试如此之难,它是这个行业唯一的标准吗?侍酒师如何看待自己的服务员与销售身份?是懂得更多更快乐,还是纯粹享受酒精更快乐?这些问题指引我们找到首位华人侍酒师大师吕杨,并由此认识了 4 位在不同业态中的侍酒师 —— 上海香格里拉酒店饮品总监、高级侍酒师王逢源,植庭饮食和晟永兴酒水总监、高级侍酒师武肖彬,顶侍工作室技术总监、高级侍酒师陈翛然和运营总监、侍酒师钱乐。

如果将站在塔尖、引领行业向前的侍酒师大师吕杨称为「黄金一代」,那么如今活跃在一线的侍酒师则可以被定义为「白银时代」,他们的故事真正构成了侍酒师行业的重要篇章,也是我们进入这个行业的重要线索。

今天,由吕杨和王逢源带来第一篇章:「侍酒师到底『侍』什么?」,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

我是吕杨,已经入行 19 年了。如果想清楚勾勒侍酒师的发展历程,就要从法语单词 Sommelière 下手。中世纪,Sommelière 指为贵族、修道院提供运输服务的人,简单来讲,他们像仓库或运输总管,责任是保存美酒佳肴和昂贵物品。19 世纪中下旬,工业革命发展出资产阶级新贵,为了满足他们的消费,精致餐饮应运而生,Sommelière 才真正成为餐厅中的职位,向客人介绍酒水、搭配菜肴。侍酒师工作内容的改变,得益于精致餐饮的发展 —— 有了菜单和更好的烹饪技术,有了桌布、桌台和蜡烛,有了更正式的用餐场合。

至于侍酒师在什么时候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或许转折点出现在美国经济腾飞以及美国葡萄酒被认可后。1980 年代,侍酒师在美国精致餐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慢慢地,这种趋势蔓延到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

大约在 2008~2010 年,中国出现第一代侍酒师。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两大国际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带来了无限可能,也让中国葡萄酒处于发展的旺盛期。这一代侍酒师,主要是国外归来的侍酒师或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并且在国外积累了一定经验。

第二代侍酒师,出现于 2012~2017 年。这个阶段,一些本土年轻侍酒师快速成长,他们可能之前在餐厅从事其他工作,如餐厅领班、经理或在吧台工作,出于对葡萄酒的兴趣,转到侍酒师岗位。

第三代侍酒师更年轻,他们不像前两代边走边看,而是职业规划明确,早早决定投身这个行业。带着对葡萄酒的兴趣和热爱,前往瑞士、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学习酒店管理或葡萄酒等相关专业。所以说,中国侍酒师行业发展不久,但是进步的速度和水平的增长非常迅速。

作为中国第一代侍酒师,我见证了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2009 年,我从加拿大回国,在半岛酒店工作。2012 年 8 月 22 日,我加入香格里拉酒店集团,担任香格里拉集团全球葡萄酒总监。当时,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仅在全球总部设置专门管理葡萄酒的职位,但因为他们需要一位既有葡萄酒专业度,又懂中文,还能理解中国文化和地域差异的人去担任集团的葡萄酒总监,所以我才有了这个机会。从全职到顾问,前前后后在这工作了 10 年。

香格里拉酒店是中国大陆很早一批认识到葡萄酒重要性的酒店集团,推动了中国侍酒师行业的发展。如今活跃在行业内的优秀侍酒师,不少是从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出来的。对于侍酒师的培养,香格里拉不遗余力。最著名的就是香格里拉集团的「金字塔培养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分级培养,每个层级的工作人员要掌握相应的侍酒技能,另外单独培养每个酒店顶级水准的侍酒师,效果很明显。我记得有一年的侍酒师比赛,中国前 10 名有 7 名都是香格里拉集团的。

王逢源(下文称 King)是静安香格里拉酒店的第 3 任葡萄酒总监,是我一手选拔的。他的情商很高,能站在宏观角度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不急不躁。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很爱看书。很多次我们一起参观酒庄,当别人休息聊天时,他总是默默在旁边看书,有哲学方面的,也有文艺方面的。

自从 King 接受静安香格里拉酒店的葡萄酒项目之后,业绩和运营的进步有目共睹。我们这些香格里拉出来的侍酒师会自称「香军」,我觉得由他影响的「香军」也在影响整个行业往前走,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现在,King 是中国侍酒师大赛冠军、高级侍酒师,未来,也会是一位侍酒师大师。

我是王逢源,大学是旅游专业,2012 年毕业后到迪拜帆船酒店实习。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会羡慕,在世界顶级的五星酒酒店,伸手就能摸到机会和金钱。实际上,我只是个小实习生,什么事儿都要干一点,不是影视剧和小说里塑造出的酒店精英。

酒店餐厅的工作是相对枯燥的,我所在的基层服务团队几乎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一切。但在那个时候,我就发现侍酒师不一样,他们游离于餐厅之外,只在营业时出现。客人点酒的时候为客人倒酒、聊天,其他时间在编辑酒单或者与厨师沟通配餐。我心想,这个职业挺神奇的,有趣、好玩儿。

我找到酒店里和我关系比较好的侍酒师,问他怎么才能负责侍酒工作。按照建议,我从酒店餐厅的酒单入手,学习葡萄酒知识。当年,迪拜对酒精管制很严格,在酒店之外,葡萄酒氛围并不是很好。我关注到吕杨的一些采访和动向,觉着这个职业在国内有前景,两年实习期结束后,就回国了。

回国后,我的目标很明确:去一家酒窖足够丰富的餐厅。那时的外滩 27 号,现在的罗斯福公馆,拥有上海最大的酒窖,三四千种酒款,藏酒量高达三四万瓶。我直接给酒窖负责人发邮件,说我想来这里工作成为一名侍酒师,最后还真的就去了。当我第一次走进罗斯福的酒窖,看见三四百平方米的空间内全部放满了酒,感觉很幸福。

2013~2014 年,应该算是上海葡萄酒行业的黄金时期,高端餐饮刚起步,外滩一线所有餐厅的生意都特别好。我很享受那段工作,几乎每天都能喝到不一样的酒。罗斯福的酒单非常厚,我每天就在不停地改年份,虽然耗时,但也挺有趣的。餐厅设计很有巧思,木质货架上,一望无际全是酒,在架子与架子之间会有一些餐位。书上看到的产区,在这里都能找到。所有酒都按产区排列,比如这边是法国,那边是意大利,有点儿像图书馆,是侍酒师的天堂。刚入行就能进入这种地方,真的很棒,不过现在不存在了,我觉着挺遗憾的。

在罗斯福,我的工作从中午 11~12 点开始,先盘库存、盘货架,然后整理报表,看看昨天卖了什么,哪些需要补货。如果餐厅午餐时段繁忙,就去和客人推荐酒。下午,约酒商开会,再做一些整理工作。这段时间,生活、备赛、比赛、考试、上班同步进行。过了葡萄酒与烈酒基金会(WSET)认证考试的 3 级和 4 级,参加了很多比赛。三四年过去了,当生活节奏被固定后,疲惫感也来了,我意识到自己进入了瓶颈期,该怎么办?或许换个地方重新开始,是一个能提升自己的解决方法。

2018 年,吕杨找到我,邀请我加入静安香格里拉酒店。4 月,我正式入职。

侍酒师就像一座桥梁,一头是酒,一头是人。在探究酒的同时,也要去探究人。说到底,侍酒师是一位餐饮服务人员,无论喜不喜欢,都要主动与人发生联系。当然,我觉得做服务行业的人不会有不喜欢和人交流的。

从入行到现在,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客人我都能记住。比如有些可能一两年都不来一次,或者每年春季、夏季来,每次都喝固定的几类酒。只要他点了酒,我就能记起上一次服务他的情景 —— 喝了什么,味道怎么样,聊了什么事……不是我厉害,而是大部分侍酒师都这样,我把它视为一种侍酒师的职业病。

在我看来,好的侍酒服务,一定不是标准化的。侍酒师不是机器人,需要判断客人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长时间在餐厅接触大量陌生面孔,慢慢就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几乎所有侍酒师都能通过一个人的衣着、谈吐和行为举止,判断该提供怎样的服务。这是一个被动训练。

当我面对一个表情严肃、穿着单调的客人,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是:他不愿意被打扰。在交流的时候,与他保持距离感,开玩笑调节气氛的俏皮话就不适合了。如果客人穿一身运动休闲装,三五成群的出现,又比较年轻,就可以多聊几句,根据我的经验,他们一般对葡萄酒和配餐有更多好奇。

我还会以客人对酒的偏好为切入点。波尔多产区是有酒庄体系的,点它的人相对严谨;点勃艮第产区的人,好奇心较强,可以更多去聊酒标背后的故事。如果是新世界的酒,那么一半以上点哪个地方的酒就是哪个地方的人,特别是南非酒,大概率有南非背景;但美国酒不一定,很多国家的人都会选。美国人基本点美国酒或法国酒,意大利人大概率点意大利酒,小概率点法国酒;而法国人基本只点法国酒。欧洲相互看不爽,以前有个法国厨师开玩笑说:「意大利人会酿酒吗,他们不是酿醋的吗?」

在与客人交流中,我愿意和他们输出我的观点,这是侍酒师的重要技能。有一些客人会问我,所谓的新锐酒庄或产区到底怎么样?他们期待听到我的看法,收获新观点。在某种意义上,侍酒师也是一名销售,卖出去酒是职业成就感的来源之一。当客人消费十几万的时候,说实话,我很开心。对我来说,这种开心不仅来自完成业绩,还有陪客人聊天、喝酒,通过这个过程,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侍酒师是势利的,只和有钱人交朋友。但在我这里,喝三五百一瓶的酒与喝一两万一瓶的酒,是一样的,都有值得交流的地方。相比消费能力,我相信所有侍酒师都更喜欢和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客人交流,乐意接受侍酒师的推荐,共同完成一场葡萄酒世界的冒险。

到静安香格里拉酒店的第一天,我就意识到,在这里合作很重要。不能单打独斗,要学会和不同部门、不同的人打交道。

比起社会餐饮,酒店是一个更繁琐的系统,尤其在香格里拉酒店,有很多家餐厅,菜系和风格都不一样,需要设计不同酒单。作为饮品总监,我还要负责培训工作,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之前,餐厅的物品坏了,我跑三四个部门报备审批才解决。公司大、结构多,个人自由度会相应降低。在这里工作的第一年,比想象中困难得多,与各个部门之间缓慢磨合,差不多 2 年,才达到理想状态。

静安香格里拉酒店的酒单变化挺大的。我刚来的时候不到 300 款酒,现在可能有 600 多款了。我特别喜欢采购一些配货量少的酒,有一款酒一年仅能购买 6 瓶,为了它走采购流程,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社会餐饮想要这个酒,下午付钱,明天就到;在酒店,我可能下周付款,再下周才能到。不过,我的思路是不论量多量少,审批手续都一样繁琐,一批一批买下来,保持酒单的活力,形成一个好势头。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团队,包括餐厅客人,都是令人开心的变化。酒店不如社会餐饮的灵活度高,那我就要提高自己的灵活度。

不同餐厅,侍酒师存在的意义也不同。只要餐厅卖葡萄酒,总需要人整理酒窖、订货盘点,哪怕做一个很简单的酒单,一定要招一个人去承担侍酒师的工作。在酒店也一样,即使餐厅人均消费很低,不怎么卖酒,也需要一个人做这件事。高端餐厅相应酒款更多,酒单更大,选酒更专业,对这个人的要求也更专业。

比如在中餐厅,我可能不会招一个特别厉害的、成熟的、拿了很多奖的人,因为卖酒的频率不高,也没那么多酒可以选。只需要他对酒感兴趣,最好在中餐厅工作过,了解餐厅氛围,并且和客人聊得来。

以前,我会专门招人放在那个位置。现在,我的思路变了,会选择在团队里找一个适合承担这项工作的伙伴。他在这片土壤中成长出来,与餐厅的契合度更高。对于高端餐厅,无所谓什么土壤,因为工作量、销量摆在那里,足以支撑一个侍酒师团队的开支,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侍酒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餐酒搭配。目前,静安香格里拉酒店没有米其林餐厅,餐酒搭配还没做到那么细致。我会根据与客人的沟通,为餐食配酒。在我看来,固定的餐酒搭配既有好处也有弊端,一方面看是达成了完整的用餐体验,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客人尝试的权利;餐酒搭配也会影响销售、耗费人工;一家餐厅两桌这样吃没问题,但有 50 个人都要这样吃,又怎么排呢?它局限了一家餐厅的规模。总之,在一个餐厅,很多时候侍酒师起到的是引领整个服务的作用。

我前段时间在读刘子超的《午夜降临前抵达》,看别人去到南斯拉夫、萨尔茨堡那些地方旅行真的能让自己开阔不少眼界。我觉得,对于一个优秀的侍酒师来说,服务时不卑不亢的气度很重要,不断开拓的视野也很重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