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离家25年,归来已是大战区参谋长,不带警卫,陪着母亲睡硬板床

从阳化石 2024-04-29 05:34:41

俗话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

这句话在战争年代适用于很多指战员,很多人在十几二十岁的年纪参加革命,经历血与火的考验,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干部。再回到家乡时,早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伍修权自1925年被派往苏联留学,离开家时只有十七八岁,先后在中山大学学习、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1年回国参加革命,从事参谋工作,翻译工作,担任过红3军团副参谋长。与红15军团会师后,被调去担任师参谋长等职。

抗日战争负责统战和军事机关工作,做了很多实际工作,但并没有到前线指挥作战。抗战结束后,成为第一批被派往东北的高级干部,被任命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参谋长,后担任东北军区参谋长。

在东北的几年里,他实际上并没有负责过作战工作,一开始担任参谋长,第一参谋长萧劲光负责部队具体作战工作,萧劲光到南满后,刘亚楼负责作战工作,他那时候在军调处工作。重返东北后,尽管也担任参谋长,可负责军工生产。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他想回家看看亲人,探亲时,他只跟着表妹一起从沈阳坐火车抵达武汉,连警卫员也没有带。回到家里,母亲十分惊讶,自他离开后到现在也有25年左右了,如今已经是人到中年。

母亲的身体还很硬朗,这时候已经70岁了。在旧社会这个年纪也不算小了,人活七十古来稀!

伍修权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一生很坎坷。她出身于1881年,19岁嫁到伍家,一共生八儿二女十个孩子,伍修权是老四。可是在医疗不发达的旧社会,孩子早夭是屡见不鲜,伍修权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幼年就夭折,留下七儿一女。

别看母亲身体硬朗,可到新中国成立后,10个子女中只剩下伍修权与七弟,其他都没有活到解放。白发人送黑发人,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悲痛的,而她经历一次又一次。不仅如此,在她四十多岁就守寡了,一家人全凭她支撑着日渐衰败的家。

可以说中年丧夫又丧子的悲痛,在旧社会怎么立足,怎么养育其他子女都是问题,她的伟大也就在这里。

伍修权从小品学兼优,上学接触革命思想,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到苏联学习,一去6年。就是回国也没有再回家探望。他出国时,除了5弟、6弟、7弟外,其他三个哥哥和最后一个妹妹去世,再回来时,只剩下7弟了。

回到家中,也是他几十年来最放松的时刻,吃着粗茶淡饭,睡的无比踏实。为了弥补对母亲的亏欠,晚上跟着母亲同睡一张木床,聊聊这些年发生的事情,每天都有说不尽的往事。

相聚是短暂的,就在武汉探亲时接到上级命令,对他有新任用,就告别家人北上。没多久,他被任命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

当时的外交部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战线,大使都是调部队兵团级干部担任,张闻天、王稼祥也都转入外交战场,后陈老总从华东调来协助周总理负责外交。可以说无论地方还是部队,哪个单位的配置也没有这么高。

他回到北京工作后,有时候也把母亲接过去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岁月里,伍修权受到冲击多年,解除监护后,就想知道远在武汉的母亲如何。得知这些年让她受点牵连,内心是愧疚的,赶往武汉见到母亲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时候母亲九十多岁。

母亲虽然没经历过大风大浪,可几十年经历的人生的悲欢离合,让她显得荣辱不惊,直到1985年病故,享年104岁。

5 阅读:1362

从阳化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