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有一句“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是曹操评价袁绍的话,说的轻松,做起来可太难了。
今天看电视,“主角”大多神佛不近、水火不侵,做事果断利索,但这只是电视,真实的历史主角下决心,或许还要依靠“迷信”,究竟咋回事?
百年前,“张作霖”在皇姑屯殒命,这事发生的太突然,以至于奉系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评价“张作霖不简单”,虽然他是胡子出身,却能压制各路英豪,牢牢将数十万奉军攥在手心,这等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学来的。
个人魅力也好,权谋处事也罢,总归张作霖死了,各方势力随之冒头,数十万奉军浮动摇摆,随时都有分崩离析的可能,怎么办?
当时,张作霖没有留下遗言,以后的奉军、东北势力由谁来执掌?奉军乱虽乱,但还是暗中定下三个人选:张作相、杨宇霆和张学良。
这三人都是奉军中的显赫人物,先说“张作相”,光听名字也能猜出来,他是张作霖的老兄弟、资历深、威望高、最重要的是手握兵权。
再说“杨宇霆”,他是张作霖生前的高参,奉军能如此壮大,少不了此人出谋划策,更何况他掌握着奉军精锐,资历、威望、兵权也不少。
再有“张学良”,乍一看他是张作霖的儿子、少帅身份、军功也不差,但他太年轻,资历和威望比那两人逊一筹,“他能不能统帅奉军”不好说?
道理摆在明面上,张作霖是被日军炸死的、日军侵吞东北的企图昭然若揭,所以奉军的新任继承者绝不能亲日,身为“日本士官派”的杨宇霆,首先失色三分。
还有当时的大环境:全国都在嚷“统一阵线”,往后奉军少不了和国民党打交道,新任继承者不能守旧,张作相一直主张“守着地盘当皇帝”,他肯定不行。
或是张作相清楚自己的斤两,转头开始支持“张学良”,叔侄联手,杨宇霆颓势尽露,结果:张学良成功上位,杨宇霆继续当“高参”,事情这么容易解决了?
前面说过,张学良虽然上位,但他依然是“少帅”,军中威望稍逊杨宇霆,且他主张“易帜”,要把东北带往统一路线。
杨宇霆呢,他一贯主张“倒蒋”,走的是地方路线,暗中又和桂系李宗仁合作,张、杨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
计较起来,杨宇霆本就不服张家,张作霖在世时就敢冒领370多万军费发展个人势力。
按理说,那时的张作霖就该把杨宇霆除掉,但张作霖爱才,事情发生后仅将杨宇霆革职,后来又重新启用,此时张作霖死了,杨宇霆还会听张学良的吗?
张学良上台,杨宇霆本就不服,两人立场相左,矛盾越来越明显,后来的杨宇霆竟敢公然挤兑张学良,别人看是杨宇霆仗着资格老,在教张学良做事,实则,张学良窝火不发。
之所以“隐忍”,张学良觉得杨宇霆确实是人才、军中资历确实比自己深,但时间久了,张、杨的关系日趋恶化,甚至不可调和。
都是军中人物,两人剑拔弩张,表面还要装出波澜不惊,“爆炸”就差一点火星,这“火星”就是杨宇霆的追随者,常荫槐。
这位“常荫槐”,在奉军中又是什么人物?
简单讲,“常荫槐”也不简单,当年张作霖封他东北交通委员长、黑龙江省长,他至始至终都在追随杨宇霆。
老帅在时,常荫槐不敢造次,现在老帅没了,常荫槐跟着杨宇霆站到了张学良的对立面,当时他掌握着东北铁路局,利用手中财力和铁路,明里暗里替杨宇霆跟张学良争抢利益:先是抢地盘,后来直接给张学良下绊子。
张学良需要军费,常荫槐拒绝给钱,这样式,新上台的“少帅”怎么在军中立威?日久,怕是“立足”都困难。
杀心早起,但张学良一直在犹豫:杨宇霆和常荫槐都是跟随父亲多年的元老、人物,张学良刚上台就动他们,势必会影响奉军根基,这可怎么办?
时间拖得越久,杨宇霆和常荫槐越是嚣张,张学良忍到什么时候?导火线终有烧到头的时候。
1929年1月11日,这个时间很重要哦,那时的杨宇霆和常荫槐结伴来找张学良:两人一起,这本身就预示将有大事发生、且是杨宇霆和常荫槐一起,这本身就非好事。
果然,杨宇霆和常荫槐是来逼宫的,非让张学良办一个东北铁路督办处,还要由常荫槐执掌,说穿了:常荫槐是交通委员长,他还想插手“中东路”,那时整个东北交通线全被杨宇霆控制了。
这两人想干什么?
事实证明:杨宇霆已经事先准备好了文件,就差张学良签字生效,这是想“造反”啦,张学良怎么办?
虽然是子承父业,但张学良也非一般人,因为涉及到外交,因此托词说:我会慎重考虑,咱们晚饭后再议。
杨宇霆和常荫槐很不高兴,但张学良的话有一定道理,两人只能悻悻离去,希望吃过晚饭后再逼“少帅”一把,这事没啥大问题?
殊不知,张学良这一刻已经下定决心,誓要除掉杨宇霆和常荫槐,时间虽然紧迫,张学良却还在犹豫。
决心已下,张学良依然犹豫不决,这事关系太大了:要不再等两天?不能再等了。
时间紧迫,从不迷信的张学良决定听从上天的意思,他掏出一枚银圆。
银圆被高高抛起,又落进张学良的手心,睁眼一看:是正面。
第二次、第三次,张学良看到的都是银圆正面:是上天一定要杨宇霆死,还是银圆有问题?
今天看,之所以张学良这么犹豫,本就说明他不想杀杨宇霆。
但是,张学良很清楚“必须除掉杨宇霆”,杀心已起,再犹豫只能找银圆的毛病了。
于是,张学良将银圆翻了个面,暗中祷告“如果老天觉得杨宇霆该杀,那就让银圆反面吧”,结果又扔三次,三次又都是反面,啥意思?
直白点解释:先后扔六次,老天都支持张学良杀掉杨宇霆,这还犹豫什么呢?
张学良的妻子就在身边,当她看到“六次结果”后,忽然哭了起来。
此时的张学良特别敏感,被妻子的哭声吓一跳,忙问“你哭什么?”
妻子啜泣着回答“我知道,你要杀人了。”
张学良黯然神伤:老天六次要我杀掉杨宇霆,已经不容我再犹豫了。
这天晚上,杨宇霆和常荫槐又来逼宫,本想逼张学良签字,看到的却是泛着黑星的枪口,行刑官最后的话是:(杨、常)阻挠新政,破坏统一。
多年后,有人问张学良“你为什么一定要杀杨宇霆,不把他关押起来?”
张学良回答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还有那块银圆,张学良回忆说“之前我从不迷信的,但杀他(杨宇霆)后,是真的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