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打过仗的文官,临危带兵打败20倍敌军?伟人赞叹说:千古一人

律令9章 2025-01-24 19:02:46

今天流行一个词“战斗民族”,许多人觉得这是形容俄罗斯的,真要计较起来,全世界都没中国人会打仗!

这么说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愉,甚至说“中国人爱好和平,是吃草的农耕民族,骨子里就没有打仗的基因,历史早有佐证,不信你看南宋、清末!”

谁说宋人不会打仗的?一场1.8万破40万,堪比赤壁的战役算不算“会打仗”?更令人惊讶:这场仗可不是出自“名将”之手,而是由一位从未打过仗的文官主导!

所以说:中国人不是不会打仗,是有不愿意打仗的皇帝,才出现了看似软弱的王朝,“南宋”就是典型代表,这也引出了那位诟病千年的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的臭名就不细讲了,一句“害死岳飞”把这位皇帝概括的棱角分明,到了1161年,岳飞已死20多年、韩世忠也已去世十多年。

这时候的宋朝不用细讲了吧,俨然一副等死相,没了岳、韩两位保国英雄,金国“完颜亮”得以大展雄风,率领军队一路南下,如入无人之境。

没了对手的金兵骄狂日盛,完颜亮一样豪情万丈,饮马长江边不忘狂诗一首“万里车书已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啥意思?

不用详细解释,这诗句直接暴露了完颜亮的意图:他想率金兵横跨长江,直捣宋都临安!

简单讲,当时金兵分成三路:西路军由陕西出发攻巴蜀、中路自河南出兵取荆州、东路为主力,完颜亮亲率兵马40万横渡长江,意欲直取临安,一举擒拿宋高宗。

今天看,完颜亮也是很能打的名将,他选择在安徽采石矶渡江,这里号称“长江第一矶”,只要这里被拿下,就等同于将临安踩在脚下,南宋就算亡了一多半。

甭说古代,就是放在今天,“40万军”是什么概念?

这么多金兵,早把宋朝庙堂炸开了锅,高宗皇帝麻了爪,臣工们也分成主战、主和两派,此时两派人还不忘吵的不可开交。

跟闹着玩一样,这时候的南宋还剩多少本钱,“主和”还有用吗?

被逼无奈也好,强弩之末也罢,这时候不想打仗也不行了,就在此时,奇迹竟然出现了:吴璘、成闵顶住了西、中两路金兵。

按理说,宋军不败就是胜利,高宗皇帝应该趁势鼓舞军威,力求战争着力点才对。

事实也是如此,宋高宗赶紧派出两位大臣视察军情,但此时东线已经溃败:完颜亮的40万金兵太厉害了?

真计较起来,完颜亮是厉害,但这次溃败的主因并不在金兵,而是宋朝主将王权:这人平时渣渣嚯嚯,看似一员武将,实则听说敌军有40万之后,王权直接吓得落荒而逃,导致宋军群龙无首,败退采石矶后仅剩不足2万人,准确一点是1.8万余兵。

这可好,完颜亮一个冲锋就能打进临安都城,之前西线、中线两军的抵抗几乎化为泡影,没把宋高宗给气死,只能赶紧派出宰相和秘书丞赶往采石矶去慰问军情。

跟开玩笑一样,前线主将都跑了,再派俩文官去干吗?

尤其秘书丞,说白了就是替皇帝写文书的,这种耍笔杆的文官上前线,高宗皇帝是想他“提笔安天下”吗?

还没完,宰相“叶义问”更是怕死,只到半路看见流民伤兵就怕了,于是谎称:自己身体不适,不能到前线呀!拜托秘书丞“虞允文”走一趟。

前面说过,秘书丞就是耍笔杆的,虞允文从未打过仗,他自知:自己到前线不捣乱就算好的,还能仰仗他指挥1.8万宋军对抗40万金兵吗?

但是没办法,宰相身体不适,秘书丞硬着头皮也得去前线,可到了宋军军营,虞允文还是被吓了一跳:满营众将不是带伤就是萎靡不振,这1.8万人还能打仗?

这一幕非但没有吓倒秘书丞,反而激起了虞允文的斗志,这大概就是中国人骨子里自带的战斗基因吧,但光有斗志还不行。

虞允文马上召开军事会议,众将领看到来的是一位文官,刚有点希望又泄气了,现场乱糟糟,都是交头接耳的质疑之声。

虞允文也知道众将在议论他不会打仗,但他是皇帝派来的钦差,众将可以不理解他,但要给皇帝几分面子,更何况大战在即,虞允文只能借皇帝之名“狐假虎威”。

为了稳住军心,虞允文一拍虎胆,厉声质问众将:你们怎么打的败仗!

众将一听这话就来气,纷纷表示:我们不是怕死,是主将临阵先逃,导致宋军无人指挥战斗,这仗怎么打嘛?

虞允文等的就是这句话:你们不怕死就行!我来统一指挥,但我是不会打仗的文官,对金兵的战法战术,各位知兵将领共同拟定!

这话啥意思,等同于把作战权力下放给了军事将领,这比之前一言堂的主帅强多了,更何况哪个汉人愿意外族胡虏侵占自己的家园?

只要主帅不干预,基层将领就是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战神,就这样,“1.8万对抗40万”的战略战术很快定了下来。

说得简单,宋军只有1.8万,金兵却有40万,这么大的实力差距,就是三国周瑜和诸葛亮也要头疼,此时的采石矶比三国的赤壁之战还要困难。

更何况,1.8万宋军都是败下来的伤兵,40万金人却是得胜之师,一个个张牙舞爪、斗志昂扬,这两种军队士气再发生碰撞,理论上的结局已经定了,以后究竟会发生啥?

既然有“理论”做支撑,完颜亮毫无心理负担,40万金兵登上战船就要横渡长江,临安城似乎已在掌握。

其实,别说完颜亮,就是宋人心里也没底,尤其主帅还是没打过仗的文官,宋军唯一的优势是“比金兵精通水战”,但己方只有1.8万,金兵可有40万之众呢!

怀疑中,完颜亮率领无数战船开始渡江,那场面岂是“密密麻麻”能形容的,金兵以为气势上就能吓得宋军龟缩在采石矶中不敢出来,哪料虞允文应战了。

虞允文挥舞令旗,宋军战船虽少,但船上都配有火炮,加之火箭齐发,第一波攻击就把40万金兵打傻了,请注意,这是“第一波攻击”哦!

不等金兵回过神,虞允文指挥宋军开始了第二波攻击,前面“火炮船”迅速散开,后面紧跟裹着铁甲的坚固大船迅速撞了出来,请注意,是“撞”出来,撞得金兵船只漏水的漏水、掀翻的掀翻!

还没完,虞允文令旗再挥,剩余宋军战船犹如离弦之箭,迅速绕到金兵船后袭击,这大概就是俗称的“包饺子”战法。

只有1.8万人的宋军“三波攻击”后,再看之前傲娇的40万金兵,此时已陷入一片火海,金人本就不习水性,又被宋军一顿雷烟火炮狠揍,无数金兵淹没在茫茫长江水花中,虞允文一战成名!

实事求是的说,采石矶之战比三国时的赤壁大战还要壮观、摄人心魄,后人无不惊叹拜服,就连“后世教员”也大手一挥,写下“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八个大字。

伟人称赞如斯,虞允文名垂青史,他的安葬地在今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丞相乡,有宋氏守墓人世代护佑:自公元1200年左右始,宋氏守墓人已传承十四代,中间从未断绝。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