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昌意外救活白俄将军,为了报恩表示:我为您设计“铁甲怪兽”

律令9章 2025-02-12 15:19:15

华夏历史数千年,有两段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一是乱世三国,二是奇人民国。

这可不是瞎说,虽然民国时期军阀林立,但出的奇人轶事也是前所未有,尤其一句“大炮开兮轰他娘”的诗句,估计也能流传千古。

说这话的是那位名震江湖的“狗肉将军”、“山东王”,他帐下还有一位白俄将军,为报当年的救命之恩,他要为张宗昌设计“铁甲怪兽”,这是闹哪样?

真计较起来,张宗昌的出名并不因为“狗肉将军”的称号,也非单纯搞笑,这位大将军的出身更不好,能做到一方军阀,这人还是有实力的。

幼年的张宗昌就很出名,他出生在山东掖县一户贫苦农家,父亲是乡间艺人,但他母亲不简单,在十里八乡算是知名人物。

张宗昌的母亲有两把刷子,早年只身闯关东,回到山东忽然变成了跳神驱邪的半仙,原本乡人戏称她“祝大脚”,几场法事后震慑远近,人们赶紧改称“祝神婆”,怪就怪在这里。

传说,张宗昌的母亲是当地有名的女光棍,既然是光棍,张宗昌的父亲也算谣传,那张宗昌是怎么来的?

简而言之,张宗昌的母亲性格泼辣,虽然穷但在当地无人敢惹,以后生下儿子,张宗昌长得身高超2米,壮如牛犊又爱捣蛋打架,和母亲一样,也是当地的知名人物。

16岁时闹饥荒,张宗昌正式开启流浪生活,进了东北又开启新人生,起点在18岁成了中东铁路上的一个小工头。

按理说,人高粗壮的张宗昌没读几天书,但在中东铁路上经常与沙俄人交流,竟被他硬生生学了一口味道纯正的俄语,这就是他翻身的最大本领?

到了1904年,日俄大战爆发,30万沙俄兵开进中国东北,当时语言不通,张宗昌的俄语派上了大用,转身就成了沙俄兵的翻译官,这在当时的苦力中算拔尖人才。

插上两句,当时日军很狡猾,收罗了不少当地“胡子”不断滋扰俄军后方,沙俄军如法炮制,也想组织亲俄华人游击队去打日军,但语言不通怎么办?这活又落在张宗昌的身上。

前面说过,张宗昌自幼捣蛋打架,江湖规矩他都懂,沙俄兵让他“进深山招绺子”算得上是一桩好差事,而且很快就有了成效。

张宗昌不仅粗壮,而且一身江湖气质,很快招募一批当地土匪,沙俄兵又供武器又给粮饷,这支"华人游击队"成了张宗昌的第一支武装。

俄兵见张宗昌干事利落,给他一个“统领”官职,今天的电视里经常看到有人叫他“张统领”,起因就是这段经历,叫“统领”的都是张宗昌的旧部、老伙计,这种好事能长久吗?

咋说呢,这得分开看,1905年俄军战败要撤出东北,张宗昌的“华人游击队”也要解散,当时俄兵给的遣散费是每人发三个月军饷,外加70卢布路费,这在当时算不错了,对于下面人来说,这笔钱勉强算好事。

对于张宗昌来说也是好事,因为语言不通,当时俄兵把这笔钱交给张宗昌分发给他的人,结果张宗昌只发了军饷,却吞了那70卢布,几百人的游击队,每人70卢布是多少钱?这笔钱让张宗昌陡然而富,也就引出了“狗肉将军”的由来。

据传说,张宗昌生性好赌,尤其喜欢推牌九,广东称牌九“吃狗肉”,乍富后还不过过瘾?

话虽这么说,得了些卢布却失去了沙俄靠山,张宗昌又要重新找工作,恰好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已经30岁的张宗昌又看到了新希望。

当时,同盟会的黄兴派人到东北招兵,张宗昌想尽办法才和“同盟会”搭上线,又重新招募一批胡子兵,拉着队伍去了山东,后又到了上海。

那时的军阀啥面目就不多讲了,张宗昌硬是拱走原定团长,自己当了“光复军团长”。

请注意,“当团长”跟“会打仗”是两个概念,二次战争中,张宗昌和北洋军一触即溃,胳膊上还被子弹打出一个洞,这能行?

打仗没有活路,张宗昌带伤连夜投奔冯国璋,加入直系后颇得冯国璋喜欢,不久成了穿将服、骑大马的侍卫武官长。

乍一看挺威风,但那时狼烟蜂起,张宗昌穿什么也躲不开打仗,1918年作为暂1师师长参加"湘鄂大战",搞笑的来了。

当时战况不利,也不知张宗昌怎么想的,居然选拔出一支敢死队,这位师长战前训话说“你们还能干吗?”

敢死队知道师长要鼓舞士气,于是大家异口同声“能!”

大家原以为师长会咬文嚼字、慷慨激昂一通,哪知张宗昌说“大家伙这么给我面子,张宗昌无以为报,我给大家磕个头吧!”

说罢,张宗昌跪下就是几个响头,当时众军士都傻了:师长对士兵行大礼,难道这支敢死队回不来了?

这么理解也不差,虽然张宗昌磕了头,这一仗终究还是输了,而且被敌人团团包围,有军士急中生智,把运输队的100多头毛驴集中起来当前锋。

这场突围救了张宗昌,只可惜那100多头毛驴全军覆没,还不止,死的还有靠山冯国璋,这次又该投奔谁?曹锟。

为了见曹锟,张宗昌下了血本,挪用军饷做成8个纯金“寿星佬”送到保定做寿礼,曹锟见了喜笑颜开,这就要拨直皖战争中缴获的军械。

这也算一桩买卖,不想却被吴佩孚横插一脚,张宗昌的8个“纯金寿星”算打了水漂,这下恼了“张都统”,拉着残部北上去了奉天,那可是张作霖的地盘。

张作霖不用多介绍了,世人都知道他的出身,两位“老江湖”就这么摩出了火花,接触的方式挺奇特,一般人都看不懂?

简单讲,那时的张宗昌几乎身无分文,但江湖规矩还是要有的,没钱咋送见面礼?

张宗昌两手空空,见到张作霖屈身就磕头,还命令军士“抬上礼物!”

一般人听到“抬”字,都以为张宗昌送的是重礼,哪知抬上来的是两个装满土疙瘩的破筐篓,这还用“抬”,直接拿扁担挑进来不就行了?

大家都以为张作霖要生气,哪知这个“胡子头”愣一下后哈哈大笑,张宗昌送礼的意思是:我想为张作霖的版图添把土,只是手里缺少扁担,请“东北王”给个机会!

大概许久没人跟张作霖“对黑话”了,张宗昌忽然来这么一下,竟对了“东北王”的脾气,加入奉军,翻身的机会不就来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那时东北内讧,高士傧联合卢永贵一起向张作霖发难,又赶上"直奉大战"落败后身边无人可用,张作霖只能用张宗昌率宪兵营应战。

按理说,高士傧、卢永贵都是奉军中的骁将,张宗昌难有胜算,结果却大出意外。

谁能想到,卢永贵的军队里有不少小头目是山东掖县人,还是当年一起修过铁路的老相识,张宗昌一声招呼,这些人全投奔了过来。

张宗昌趁势对高士傧、卢永贵一顿猛攻,这场本该失败的仗就这么赢了,这一仗不仅拯救救了张作霖,还收编了三个团的兵力,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

前半生是“常败将军”,因为这一仗,张宗昌陡然站起,张作霖立马加封他混成旅旅长,驻防黑龙江、绥芬河一带,张宗昌从此有了自己的地盘。

但请注意,前文说“张宗昌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假,但那时东北混乱,军队又驻扎在中俄边界的荒芜之地,那时的张宗昌装备、粮饷都缺,连平时的军队训练都困难。

也是突发奇想,没武器装备就改体能训练,张宗昌经常率军爬山越岭,还在不经意间救了一个外国人,他的俄语又要发挥作用了,而且是大用!

张宗昌又搞体能训练,途中站在山头上遥望感慨,军士们以为“张统领”又要即兴作诗,哪知他指着山下的土沟说:那里躺着一个人,侦察警戒!

张宗昌这么大反应也对,他的驻扎地荒无人烟,这时候山里忽然出现人,要么是北边跑过来的老毛子,要么就是来刺探军情的敌人。

想到这,张宗昌亲自前往观看,山沟里那人真是一位穿着军装,奄奄一息的老毛子,估计是从北边跑过来的溃兵(当时苏联内战,大抵分为红苏和白俄)。

前面说过,张宗昌会一口流利俄语,这时候又派上了用场,经询问:那人是白俄溃兵,名叫“葛斯特劳夫”,他可不是一般人,一战时曾任俄军炮兵司令,少将军衔。

如今俄国内战,“葛斯特劳夫”成了白俄贵族,一度被红苏追的走投无路,逃进中国后在山谷里一躺,意思是:等死。

张宗昌虽然是粗人,但他并不傻,“葛斯特劳夫”可不能死,他的作用大了!

事实也是如此,张宗昌救下“葛斯特劳夫”,让他在自己的衙署缓了十多天,这位老毛子恢复体能后马上做出回报:

中俄边界的山沟里隐藏着一段铁路支线,那里停着一辆满载军用物资的火车,只要张宗昌派一个火车头把那段车皮运回来,枪支、弹药、被服,甚至还有大炮,那时张宗昌就发了!

这事不能耽搁,时间拖久了会被红苏发现,张宗昌马上调来机车,在“葛斯特劳夫”的带领下,真把那段车皮运了回来。

此时人们才发现,车皮里不仅有物资,还有300名嗷嗷待哺的白俄兵,这些兵比物资还宝贝,张宗昌全部救下,又全交给“葛斯特劳夫”指挥,这还不完!

实事求是的说,那时的俄兵无论素质还是装备,都比张宗昌的军队强得多,得了这些宝贝,张宗昌实力大增,从此开始四处收编逃进中国的白俄兵,后足有1500多人。

张宗昌不忘老上级,将一部分俄军火送给张作霖,奉军的实力同样大增,但要说明一下,“发了大财”的终究是张宗昌。

张宗昌收编白俄兵,这1500多人里有不少都曾是高级军官,不仅有炮兵司令,还有步兵团长、骑兵旅长,这些人都是人才,打起仗都不简单!

很快,张宗昌的“白俄团”参加直奉战争,几场仗下来,就连张作霖也为之一振,1924年又升张宗昌为军长,至此成了奉军中的“五虎上将”之一。

这可不是吹,张宗昌凭借“白俄团”屡立战功,装备的火炮非常凶悍,比起直军的步枪,火力堪称碾压,但这还不算高潮。

为了增强火力,也为报恩,“葛斯特劳夫”还要为张宗昌设计武器,这款武器被奉军尊称为“铁甲怪兽”,这在当时并不夸张。

说白了,“铁甲怪兽”就是一截披着铠甲的武装火车,大致的样子是:火车头牵引两节装甲车厢或平板车,装甲车厢上再配火炮和机枪。

别看说的简单,这种“铁甲怪兽”在100年前可是大杀器,不仅火力猛,车头跑起来几乎不可阻挡,就算铁轨被敌人破坏,武装车厢里自带枕木和工具,随时都能停下来修复铁轨,机动性无可匹敌。

如今,曾为炮兵司令的“葛斯特劳夫”亲自设计,可想这列武装火车该是多么的逆天,史载出品了两列,一列“长江号”、一列“长城号”,全部配备火力强大的白俄兵,全归“葛斯特劳夫”指挥。

这么说或许不够直观,简单讲:自从张宗昌有了“铁甲怪兽”,华夏大地上的各路军阀纷纷为之胆寒,就连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也都尝试着仿制,但都没有张宗昌厉害!

到了二次直奉大战,张宗昌的军队已经超过了10万人,这么大体量的军阀,怎么还能蜗居在深山里?

10年后,张宗昌率“铁甲怪兽”南下渡江,打的直军节节败退,先后拿下镇江、松江、奉贤、嘉兴,最后占领上海,逼着段祺瑞让出山东,至此成为“山东王”。

16岁离开山东的张宗昌再次回到山东,也该算“衣锦还乡”了,可山东百姓没能盼来安宁,又开启了一段暗无天日、极其痛苦的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