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如梦:谢危至死不知,姜雪宁愿与他婚前圆房,多亏张遮的筹谋
世人皆知谢危与姜雪宁的爱情传奇,却鲜少有人知晓,在那个雨夜之前,这对璧人曾经历过怎样的生死考验。那一夜,谢危默默准备了一桌酒席,两杯毒酒,原本打算与心爱之人共赴黄泉。然而当姜雪宁举杯欲饮时,谢危终究不忍心,摔碎了她手中的酒杯。这看似简单的一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为何张遮会在关键时刻成为这对恋人的贵人?而谢危又为何会在婚前便突破那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一、情深缘浅:谢危与姜雪宁的情愫初萌
京城里有个有趣的传闻,说的是谢家三公子谢危与姜家二小姐姜雪宁被逆党关在同一个房间的故事。这事说来也巧,那日逆党作乱,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将这两个年轻人关在了一处。
"你说这是巧合还是天意?"京城的茶馆里,说书先生总爱这般问听众。
那一夜的事,外人知之甚少。只听闻姜二小姐在深夜发出了几声惊叫,吓得守在外头的逆党们赶紧打开了门。等他们进去时,只见姜二小姐面若桃花,谢三公子神色如常,两人相隔甚远,谁也说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晚过后,谢危与姜雪宁的关系便与从前不同了。以往在宫中相见,谢危总是冷着一张脸,看都不愿看姜雪宁一眼。可这事之后,但凡在宫中遇见,谢危必会停下脚步,与姜雪宁说上几句话。
宫女们私下议论,说是看见谢三公子在御花园里为姜二小姐摘过一朵海棠花。那日春风正好,海棠花开得烂漫,谢危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最鲜艳的,递到姜雪宁手中。
"三公子可从未对哪个姑娘这般温柔过。"宫女们说。
更有趣的是,谢危开始时常到姜府拜访。一开始是以公事为由,后来索性连理由都不找了。每回必带一些小玩意儿,有时是一盒新鲜的点心,有时是一方绣着海棠的手帕。
姜府的下人们说,有一回下起了大雨,谢危非要送姜雪宁去赴宴。两人共撑一把伞,谢危将伞往姜雪宁那边偏了偏,自己的肩膀都淋湿了也不在意。
可谢危对姜雪宁却始终保持着一分克制。即便两人独处,也总隔着一臂的距离。有一次,姜雪宁被门槛绊了一下,谢危伸手想扶,却在快要碰到她的手臂时又收了回来。
"三公子这般克制,倒像是在守着什么规矩。"府里的老嬷嬷这般说道。
就连宫里的太后也看出了些门道,常在宫宴上有意无意地将两人安排在一处。太后曾对身边的嬷嬷说:"这谢家三公子,外表冷清,内里却是个情深之人。只是不知为何,总像是在犹豫着什么。"
就这样,谢危与姜雪宁的关系渐渐亲密起来。虽然在外人眼中依旧是点头之交,可细心的人都看得出,这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气氛早已不同往日。每次相见,姜雪宁眼中总带着笑意,而谢危那张素来冰冷的脸,也会不经意间柔和几分。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看似平静的日子下,竟暗藏着惊涛骇浪。而那个雨夜的酒席,便是掀起这惊涛骇浪的第一道闪电。
二、命运转折:雨夜酒席中的生死抉择
那是个阴雨连绵的日子,京城的街道上行人寥寥。谢府的下人们却发现,三公子命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还特意选了府中最好的酒具。
"三公子今日怪异得很。"谢府的老仆说道,"一大早就让人准备了两坛珍藏多年的女儿红,还吩咐要用那对成亲时才用的金樽。"
酒席备好后,谢危遣散了所有下人,只留下最信任的老仆在外守着。不多时,姜雪宁来了,浑身湿漉漉的,显然是淋了雨。谢危让人准备热水,要姜雪宁先去沐浴更衣。
"这酒席准备得可真是丰盛。"姜雪宁沐浴后走进厅中,看着满桌佳肴说道。
桌上摆着十六道菜,有姜雪宁最爱吃的蟹黄狮子头,还有谢危平日里最喜欢的酱烤鲫鱼。案几上点着一对红烛,烛光摇曳间映照着两个金樽。
谢危亲自为姜雪宁斟酒,动作极其缓慢。老仆在外头听见,三公子说:"今日这酒,我们要一醉方休。"
就在姜雪宁要举杯饮酒的那一刻,谢危突然伸手打翻了她手中的金樽。酒水泼洒在地,金樽滚落,发出清脆的声响。
"三公子这是怎么了?"姜雪宁问道。
谢危不答,只是盯着那泼洒的酒水。后来府里的人收拾时,在酒坛底下发现了一包白色的粉末。老仆认得,那是江南常用的蝇王毒。
这一晚的事情并未就此结束。谢危见姜雪宁身上还带着雨水的寒气,又命人重新备了热水。不等姜雪宁反应过来,谢危就将她扔进了浴桶。
"三公子今晚当真是反常。"府中的婆子们私下议论,"往日里对姜二小姐温柔有加,今日却是又要毒死人,又要淹死人。"
第二日一早,谢危遣人送去一封信,信中只写了三个字:"是我错。"
后来有人说,那夜姜雪宁是从城外回来的,还见了一个人。那人正是张遮。也有人说,谢危早就知道姜雪宁与张遮相见的事,这才一时气急,想要与姜雪宁同归于尽。
"这谢三公子啊,"京城的老人们常说,"表面看着冷清,实则是个情深似海的。那晚若真让姜二小姐喝下那杯酒,只怕他自己也会随后饮下第二杯。"
这场风波过后,姜雪宁倒是常来谢府,两人之间反而比从前更亲密了。只是每次用饭,谢危必定要先尝过姜雪宁的饭菜,仿佛是在向她证明什么。
三、前世今生:张遮揭开的惊天秘密
那个雨夜之后,京城里又传出一个惊人的故事。说是张遮在城外的一座破庙里,向姜雪宁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说来也怪,"当时在破庙附近卖油的老汉说道,"那日雨这么大,张大人却在破庙里等了整整一个时辰,就为等姜二小姐来。"
张遮对姜雪宁说的话,外人无从得知。只是从那日起,京城里开始流传起一个关于白塔寺的传说。说是白塔寺后院有一片义童冢,冢中有一块无名的石碑,碑后还有一个新挖的坑。
"那石碑上原本刻着谢危的名字,"白塔寺的老僧人说,"只是被一位夫人用刀子给抹去了。那位夫人整日在寺里念经,说是不信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更奇怪的是,寺里的和尚说,谢危曾经来过这里。他带着一把短刀和一支金步摇,在那无名碑后的新坑边坐了整整一夜。第二日天明,人就不见了,只留下擦得干干净净的短刀和金步摇,整整齐齐地放在石碑前。
"那支金步摇上还坠着一朵绿梅花,"老僧人说,"是用极好的翡翠雕成的。"
关于这把短刀,还有一个更早的传闻。说是姜雪宁曾用它割破手腕,要喂血给谢危喝。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众说纷纭,没人说得清楚。
京城里还传着一个更离奇的故事。说是有一年寒冬,街上来了个小乞丐,谢危把他领回了家。后来这个小乞丐竟然当上了皇帝,可谢危却再没去过皇宫,而是一直住在白塔寺。
"那时燕临大人还来找过谢危,"寺里的小沙弥说,"两人说了什么没人知道,只听见燕大人摔门而去时说了句'恩断义绝'。"
更有意思的是,卫梁有一次来白塔寺送东西,带了一枝绿梅。谢危见了那绿梅,二话不说就让人把卫梁抓了起来,还当着众人的面,将那枝绿梅踩得粉碎。
"谢危是个奇怪的人,"京城的茶馆里常有人这么说,"明明住在皇城最富贵的宅子里,却偏要去白塔寺那种清苦的地方。更怪的是,他在那无名碑后挖了个坑,说是要给自己备下的。"
这些故事传到姜雪宁耳中时,她已经在谢府住下了好些日子。人们说,姜雪宁听完这些往事后,整整三日没有说话。第四日清晨,她去了白塔寺,在那无名碑前跪了许久。
四、情深至性:意外圆房背后的深意
那日从白塔寺回来后,姜雪宁便整日待在谢府不愿离开。府中的老仆们都说,姜二小姐似乎变了个人,看谢危的眼神也不一样了。
"以前姜二小姐看三公子,总带着几分戒备,"谢府的老嬷嬷说,"可那日之后,眼里只剩下心疼了。"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个深夜。那晚谢危刚从朝堂回来,府里的人听见他在书房摔碎了一套茶具。姜雪宁闻声赶来,推开门时,只见满地碎瓷。
"三公子从未这般失态过,"听到动静的小厮说,"那晚的茶具还是先太后赏的,平日里他最是珍惜。"
后来府里人才知道,那日朝堂上有大臣提议让姜雪宁嫁给别人。这事原本不足为奇,可偏偏那大臣说的是张遮。谢危当场就将那份奏折撕得粉碎。
"三公子这是头一遭在朝堂上动怒,"当时在场的小太监说,"连皇上都吓了一跳。"
那晚的事,外人道不清楚。只知道次日清晨,管家去请安时,发现谢危和姜雪宁都在卧房里。两人虽未成婚,却已经有了夫妻之实。
"这事要是搁在平常,那可是要惊动半个京城的,"城里的老人们说,"可奇怪的是,谢家和姜家竟都没说什么。"
更让人意外的是谢危的表现。往日里他最是规矩,这回却破了礼教,反倒显得局促不安起来。那日早朝时,他竟在百官面前向姜雪宁求了婚。
"你是没见着,"小太监们私下议论,"三公子问完那句'我们成婚,好不好'后,手都在抖。"
姜雪宁当时没有回答,只是流着泪。倒是一旁的张遮笑着说了句:"这般也好。"
此事传开后,京城里的说书先生们又多了个谈资。说是谢危和姜雪宁的事,原本不该这般急切。可这世间的情爱,有时候就是来得莫名其妙。
"你们是不知道,"一位常去谢府送菜的老农说,"那日后谢三公子对姜二小姐更好了。每日清晨必亲自为她梳头,还要插上那支翠绿的步摇。"
府里的人说,从那以后,谢危和姜雪宁常常在园子里散步。每到海棠花开的季节,谢危必定亲手为姜雪宁摘一朵别在发间。
"你瞧这对璧人,"京城里的人常这么说,"一个是从不轻易示人温情的谢三公子,一个是向来持重的姜二小姐,偏偏就这么成了一对。"
自那之后,谢危再没去过白塔寺。那块无名的石碑前,也再没人看见他留下的短刀和金步摇。
五、成全之恩:张遮的高尚品格
京城里的人都说,张遮是个奇特的人。明明对姜雪宁用情至深,却在关键时刻成全了她和谢危的姻缘。
"这位张大人啊,"茶馆里的老人常这么说,"是个真正的君子。那日在朝堂上,有人提议让他娶姜二小姐,他却说:'此事不必再提。'"
更让人称道的是,张遮在那个雨夜后,特意在城外的破庙里等姜雪宁。不为别的,就为告诉她一个关于谢危的故事。
"那日雨下得极大,"庙边卖茶的老妪说,"可张大人在庙里一等就是一整天。说是有件要事,非要当面告诉姜二小姐不可。"
姚太傅曾对人说过:"张遮这孩子,我是看着长大的。他性子刚直,从不做违心之事。若非真心为姜雪宁着想,断不会说出那些话。"
姜家老爷子也常在酒席上感叹:"当初我和姚太傅都想让张遮做女婿,可这孩子偏偏选择了成全。这般品性,古来少有啊!"
朝中有位老大人说得好:"张遮明知道讲出那些往事,只会让姜雪宁和谢危走得更近。可他还是说了,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这事传到民间后,说书先生们又添了许多细节。说是张遮不仅讲了往事,还将一枝绿梅交给了姜雪宁。
"那枝绿梅可有讲究,"寺里的老僧人说,"是用白玉雕的,正是谢危最恨的那种。张大人却偏偏让姜二小姐带着它去见谢危。"
果然,谢危见了那绿梅,当场就认出是张遮的手笔。可这一次,他没有发怒,也没有将绿梅踩碎,而是将它收了起来。
"你们不知道,"府里的老仆说,"三公子后来还命人做了个玉盒,专门存放那枝绿梅。"
更让人称奇的是,等谢危和姜雪宁成亲那日,张遮不仅来了,还带来一对玉如意作为贺礼。那玉如意上刻着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可是张大人亲手刻的,"府里的管家说,"字迹工整,一笔一画都透着祝福的意思。"
从那以后,张遮再没去过谢府,也不曾与姜雪宁单独见面。他只在每年元宵节时,遣人送去一盏花灯,灯上必题一首诗,字字珠玑,句句情真。
"你说这世间可有几人,能做到像张大人这般?"京城的百姓常这样问。那些诗句在民间流传了很久,人们都说,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后来姚太傅在给皇上的奏折中写道:"张遮此举,令人敬佩。此子不负朝廷所托,更不负人臣气节。若论人品,古今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