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史上第一大贪官是谁?和珅在他都面前不值一提,名字听着耳熟

神秘冷艳之姿 2025-01-04 11:09:17

清朝史上第一大贪官是谁?和珅在他面前不值一提,名字听着耳熟

世人皆知和珅是清朝第一巨贪,贪污受贿八亿两白银,却不知还有一位比和珅更为贪婪的人物,此人竟是乾隆皇帝的曾孙,一位贵为铁帽子王的亲王。

1838年,这位皇室后裔降生在紫禁城最尊贵的宫殿里。从小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他,却在长大后成了一个比和珅更为可怕的贪官。据说,此人敛财数额之巨,竟超过了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

更令人惊讶的是,此人不仅是清朝最大的贪官,还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他扶持了一个年轻人上位,而这个年轻人后来竟成了终结大清的关键人物。

这位集贪官、亲王、掘墓人于一身的人物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呢?

一、显赫家世:从乾隆曾孙到铁帽子王

道光十八年的一个春日,紫禁城乾清宫内喜气洋洋。爱新觉罗·奕劻呱呱坠地,作为乾隆皇帝的曾孙,他一出生就注定与众不同。

当时的宫人们纷纷议论,这个小皇子生得粉雕玉琢,尤其是那双眼睛炯炯有神。乾隆皇帝在世时就曾留下训诫,凡皇室子孙当以"仁孝"为本,以"奕"字为辈。这个刚出生的小皇子便按辈分取名"奕劻"。

奕劻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在紫禁城养心殿的画卷中,还留存着他三岁时的一幅画像:头戴金冠,身着黄缎龙袍,小小年纪就已经显露出皇族的气度。

五岁那年,按照满清宗室规矩,奕劻开始跟随太傅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宫中传言,小小的奕劻过目不忘,常常能将太傅讲过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然而天资聪颖的奕劻并未因此沉迷学问。在紫禁城的花园里,他更喜欢和其他皇子们玩耍。宫女们偶尔还会看到他骑在木马上,装作驰骋沙场的大将军。

道光二十八年,十岁的奕劻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他的父亲突然驾崩,按照满清宗制,年仅十岁的奕劻继承了贝勒爵位。这个头衔让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贝勒之一。

咸丰年间,年轻的奕劻开始崭露头角。他在朝会上的表现引起了咸丰帝的注意。一次,关于江南赈灾的议题上,二十出头的奕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获得咸丰帝的赞赏。

同治元年,二十五岁的奕劻被晋升为郡王。这次升爵来得并不容易。当时朝中有人反对,认为奕劻年纪尚轻。但慈禧太后看中了这位年轻的亲王,特意下旨支持。

升任郡王后的奕劻,在紫禁城内搬进了更大的府邸。府中的陈设越发奢华,光是存放珍宝的库房就有三间之多。每到初一十五,各路官员都会前来拜访,府门外的轿子排起长龙。

光绪四年,四十岁的奕劻终于等来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刻。慈禧太后下旨,授予他"庆亲王"爵位,这是清朝最尊贵的"铁帽子王"之一。

这一天,整个紫禁城内外张灯结彩。奕劻的府邸更是热闹非凡,光是前来道贺的官员就有数百人之多。当时的《京报》还特意用了整整一版的篇幅报道这一盛事。

就这样,从一个皇室子弟到贝勒,再到郡王,最后成为威震朝野的庆亲王。奕劻完成了看似完美的人生升迁。然而,谁能想到,这位位高权重的亲王,即将开启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敛财生涯。

二、贪腐之路:权力寻租的"艺术"

封王之后的奕劻,很快就开创了一个独特的"生财之道"。在他的府邸大门上,竟挂着一块精致的木牌,上面明码标价列出了各种官职的"价目表"。这在清朝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光绪六年的一个早晨,一位来自江南的富商慕名而来。据当时的史料记载,这位富商为求一个四品京官,足足送上白银二十万两。更令人咋舌的是,这笔钱还只是"预付款",待官职到手后还要再付同样数额。

奕劻的"官价"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上涨。到了光绪十年,一个从六品的京官竟要价十万两白银,而一个四品的京官更是涨到了五十万两。即便如此,求官者依然络绎不绝。

在当时京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做官,找亲王。一袋银子递过去,一道圣旨发下来。"这句顺口溜虽然粗俗,却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奕劻府上每月经手的"官价银",据说比户部一年的俸禄还要多。

不仅是官职可以买卖,就连朝廷的政令也成了奕劻敛财的工具。光绪十二年,江南发生水灾。朝廷拨款赈灾,奕劻就从中抽取了三成作为"手续费"。这一手段后来被其他王公贵族效仿,成为了一种"潜规则"。

在奕劻的府邸里,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收费处"。这里不仅收取买官钱,还代办各种特殊"业务"。想要免除徭役?交钱!想要减免赋税?交钱!甚至连打官司要打赢,也得先在这里交上一笔"胜诉费"。

光绪十五年春节,奕劻府上收到的贺礼创下了记录。据当时的账房先生统计,光是现银就达到了一百二十万两,珠宝玉器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礼物大多来自各地官员,他们都想借此讨好这位权势滔天的亲王。

更令人惊讶的是,奕劻还创造了"双向收费"的创新模式。当官员向他行贿求官时,他不仅收取行贿者的钱,还要向被替换的官员收取一笔"补偿金"。一个官位的更替,就能让他双向获利。

到了光绪二十年,奕劻的敛财手段更加隐蔽。他开始通过设立各种"基金会"来收取钱财。这些基金会表面上是做善事,实际却是他用来洗钱的工具。据统计,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他带来数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奕劻的贪腐行为很快就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中。然而,由于他掌握了朝中太多秘密,又有铁帽子王的身份护身,就连慈禧太后也无可奈何。这更助长了他的气焰,使他的敛财手段愈发大胆。

在光绪后期,奕劻甚至开始涉足外国贸易。他与洋商勾结,暗中操纵海关关税,从中渔利。每一艘入港的外国商船,都要向他缴纳一笔"保护费"。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清朝的财政收入,却让他的腰包越发鼓胀。

三、权力纵横:朝廷内外的关系网

在光绪朝的京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走后门找亲王,要发横财找劻亲。"这句话道出了奕劻在朝廷内外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奕劻深谙"富贵险中求"的道理,早在封王之初就开始布局。他在户部、工部、刑部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每当有重要消息,这些人就会第一时间通报给他。光绪十年的一次钱粮调度,就是通过这样的关系网,让奕劻提前得知消息,从中牟取暴利。

在朝廷内,奕劻与当时的重臣李鸿章建立了特殊的"合作关系"。每逢朝廷议事,两人总是互相呼应。据《清宫秘档》记载,光绪十二年的一次军费拨款,就是两人联手运作,从中截留了三成。这笔钱的去向,至今仍是个谜。

奕劻的势力范围并不限于朝廷。在江南,他扶植了一批商人,让他们垄断丝绸贸易。这些商人每年都要向他上缴巨额"保护费"。光绪十五年,仅苏州的丝绸商人就向他献上白银五十万两。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与外国势力的勾结。在天津的英租界,奕劻暗中开设了几家洋行,专门与外商做生意。这些洋行表面上由他的心腹管理,实际上都是他的私产。通过这些洋行,他不仅逃避了清朝的关税,还借机走私了大量货物。

在军方,奕劻也有自己的亲信。北洋新军的一位将领就曾透露,军中的许多提拔都要经过奕劻的首肯。这位将领正是后来呼风唤雨的袁世凯,他与奕劻的这层关系,在清末政局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奕劻还特别注重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他在各省都安排了"联络官",专门收集情报,打点关系。这些联络官不仅要定期向他汇报地方情况,还要负责收取各种"孝敬"。光绪二十年的一份账本显示,仅江浙一带的"孝敬"就达到百万两白银。

在京城,奕劻的府邸成了权贵云集之地。每逢初一十五,前来拜访的官员络绎不绑。这些人有的是求官,有的是办事,更多的是来打听消息。奕劻府上的一个茶房就能卖出天价,因为买下这个职位就等于买到了"内部消息"的渠道。

到了光绪后期,奕劻的关系网已经遍布朝野上下。就连当时的总理衙门,也不得不给他几分薄面。一次关于海关税则的讨论,总理衙门的大臣们不得不按照他的意思修改方案,因为得罪这位亲王的代价太大了。

与其他权贵不同,奕劻特别善于收买底层人员。他的府上经常派人去各个衙门打点差役、书吏。这些小人物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提供最准确的消息。光绪二十五年,他就是通过一个书吏的提醒,躲过了一次危机。

然而,这张大网虽然让奕劻权势滔天,却也埋下了祸根。他扶植的袁世凯最终背叛了大清,而他苦心经营的关系网,也在清朝覆灭时轰然倒塌。这个曾经呼风唤雨的亲王,最终也难逃历史的审判。

四、挥霍生活:奢靡无度的享乐

在光绪年间的北京城,奕劻府邸的奢华程度堪比皇宫。据当时的《京师杂记》记载,单是他的府邸就占地近百亩,光是存放珍宝的库房就有十二间之多。

奕劻特别喜欢摆设排场。光绪十五年,他创办了一种名为"万两宴"的宴席。这种宴席的规格极其讲究,每桌的餐具都是纯金打造,菜品必须使用最珍贵的食材。据说一桌菜的成本就要一万两白银,因此得名"万两宴"。

在这种宴席上,山珍海味只是开胃小菜。据一位参加过宴席的官员回忆,一道名为"金丝燕巢"的菜品就用了整整一百个燕窝,而一道"龙须翡翠"更是用了数十斤上等的海参。每道菜都盛在纯金的器皿里,连餐巾都是用丝绸特制的。

奕劻的收藏也是惊人的。在他的珍宝库中,光是古玩字画就有上千件。其中最值钱的是一幅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据说是他花了五十万两白银从一个江南商人手中购得。除此之外,还有各朝各代的青铜器、玉器、瓷器,价值连城。

在府邸的后花园里,奕劻修建了一座"四季园"。这座园林中种植着各地名贵花木,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为了维持这些花木的生长,特意从江南请来了园艺大师,每年光是养护费用就要数万两银子。

奕劻的府上还有一个专门的"戏班子",常年供他观赏。这个戏班子有几十名演员,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好手。每逢他们登台演出,奕劻都要在台下摆上一个金锭,作为赏赐。据说有一次,一个小生演得特别出色,奕劻一高兴就赏了整整十个金锭。

在服饰方面,奕劻更是讲究。他的衣着都是用最名贵的料子定制,连袜子都是用蚕丝编织的。府上专门有一间"衣库",里面存放着四季的衣物。据说光是夏天的衣服就有几百套,每套都价值不菲。

光绪二十年,奕劻为自己打造了一顶金冠。这顶金冠用了足足五斤黄金,上面镶嵌着各种珍贵宝石。当时的工匠们花了整整三个月才完工,成本高达十万两白银。这顶金冠后来成了他最得意的收藏之一。

奕劻的马车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专用马车通体漆黑,上面镶嵌着金丝楠木的雕花,车轮都是特制的,连轴承都是用白银打造的。这辆马车在京城出现时,总会引来路人围观。

每到春节,奕劻府上的排场更是惊人。府门口要摆放数百盏花灯,每盏灯都是用玻璃特制的。院子里要堆起"银山",用真银子堆成小山的形状,用来显示富贵。据说最高的一次,这座"银山"用了二十万两白银。

然而,这种奢靡的生活方式最终成了大清王朝衰落的缩影。当普通百姓还在为温饱发愁时,奕劻的挥霍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这种极度的奢靡,不仅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也为他本人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五、悲惨结局: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光绪三十四年,北京城内风云突变。此时的奕劻,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在府邸中享受奢华生活。他扶植的袁世凯,正在一步步蚕食清王朝的根基。

就在这一年,奕劻府上的排场突然大不如前。那些曾经络绎不绝的官员们不再登门,昔日的"万两宴"也成了回忆。据府中的老仆回忆,奕劻开始变卖收藏品,连那顶价值十万两的金冠也被悄悄送到当铺。

光绪帝驾崩后,形势更加恶化。朝廷内外都在传言,说奕劻与袁世凯的勾结是导致清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些曾经依附于他的官员,纷纷转投袁世凯麾下。

宣统元年,奕劻被软禁在府中。他那占地百亩的府邸突然变得空荡荡的,连仆人都走了大半。据《清末纪实》记载,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亲王,每天只能在几间房子里来回踱步。

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些曾经被他搜刮来的珍宝,此时正在一件件流失。他的藏品被低价卖给了各路商人,有的甚至流落到了国外。当年价值连城的《千里江山图》,据说被一个日本商人用白银十万两买走了。

在软禁期间,奕劻的身体每况愈下。那些昔日的"万两宴"带来的疾病开始困扰着他。据府中最后留下的一个老仆人说,奕劻经常整夜咳嗽,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宣统二年,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此时的奕劻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他的那些"联络官"们纷纷投靠了革命党,甚至还向革命党提供了许多关于他贪污的证据。

当年那个在朝廷中呼风唤雨的亲王,此时只能在府中忍受着煎熬。据说有一天,他看到自己曾经珍藏的一件青铜器被人当废铜卖掉,当场就晕倒了。

1912年,清朝覆灭。奕劻的结局比想象中还要凄凉。他的府邸被查封,那些还未来得及变卖的珍宝被革命政府没收。据说当时从他府上搜出的财物,装满了整整十二辆马车。

最讽刺的是,袁世凯在登上总统宝座后,连看都没看过这位昔日的恩主一眼。那些曾经在他府上点头哈腰的官员,此时见了他都绕道而行。

就这样,这位清朝最大的贪官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结局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清王朝衰落的缩影。从他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那一天起,清王朝的覆灭就已经注定了。

1912年腊月,在北京城一个寒冷的冬日,奕劻在孤独和病痛中离开人世。当时的《申报》只用了寥寥数语报道了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亲王的死讯。而在民间,人们对他的评价只有一个字——"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