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备临终前把兵权交给李严,架空诸葛亮?这才是他的高明之处

楚风文史 2024-06-13 02:14:1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刘备,一代枭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将兵权交给了李严,而非一向被视为心腹的诸葛亮。

这一举动看似架空了诸葛亮,然而,刘备的这一安排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难道他不再信任诸葛亮了吗?

还是这只是他深思熟虑后的一步妙棋?刘备的高明之处究竟体现在哪里?这我们将深入探讨这段历史,揭示刘备这一决定背后的真正原因。

一、夷陵之战的惨败

作为三国鼎立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刘备虽然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但他却在蜀汉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远见。

这一切的转折点,要从刘备最后一次军事行动说起。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仅让蜀汉的实力大幅后退,也让刘备的身心俱疲。他本人也在此役中病倒,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这场战争的失利,也给刘备晚年的政治安排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一个半路起家的军事将领,刘备毕竟不如诸葛亮那样富有谋略,他也清楚自己能力的局限。所以在此时,他必须要尽快安排好蜀汉的未来,才能放下心中的牵挂。

二、三大派系的矛盾

要理解刘备最后的托孤计划,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蜀汉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蜀汉内部实际上存在着三大派系: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这三个派别之间的矛盾一直潜伏在表面的和平之下。

荆州派是以刘备、关羽、张飞为代表的蜀汉建立者集团,他们是刘备最信任的核心力量。东州派则是以刘焉为首的,在益州占有一席之地。而益州派则是由曾效忠刘璋的一批本地势力组成。

这三大派系虽然表面上都效忠于刘备,但内部矛盾并未完全化解。尤其是东州派,由于势力较弱,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对刘备的统治怀有一些不满情绪。

身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当然知道这些派系矛盾的严重性。他清楚,如果在他离世后,这些矛盾一旦激化,蜀汉的未来将会岌岌可危。

所以在最后的托孤安排中,他必须要想办法化解这些矛盾,确保蜀汉能够平稳渡过权力交接的危机时刻。

三、利用三国博弈

既然蜀汉内部存在着这样的矛盾,那么刘备的下一步棋就是要想办法化解这些矛盾。他深知,东吴和曹魏这两个外敌也一直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趁虚而入。

所以在安排蜀汉的未来时,他必须要同时应对内忧外患。在内部方面,刘备采取的策略就是利用三大派系之间的平衡。

他将政治大权交给了荆州派的代表诸葛亮,但军事大权却给了来自益州派的李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两个势力相互制衡,避免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而威胁到他的儿子刘禅。

同时,刘备还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试图安抚东州派。他亲自迎娶了东州派代表吴懿的妹妹为妻,以此来拉拢这个势力。这样一来,三大派系的利益就得到了初步的平衡。

至于外部的曹魏和东吴,刘备同样采取了应对之策。他将军事重任交给了李严,这位来自益州的能臣,其实就是为了加强蜀汉在永安地区的防御。

毕竟这个时候,蜀汉最脆弱的就是防范外敌入侵。可以说,刘备临终前的这番谋划,既考虑到了内部的派系矛盾,又兼顾了外部的威胁。

他试图通过诸葛亮、李严两个人的制衡,来确保蜀汉在他离世后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

四、诸葛亮的"受骗"

在刘备的这番安排中,最引人关注的要数他对诸葛亮的处置。作为蜀汉的摇篮,诸葛亮也是刘备最信任和依赖的谋臣。那么,为什么刘备最终还是没有将军事大权交给他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刘备对诸葛亮并非是百分之百信任的。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自然能够洞察到诸葛亮的才能,但同时也注意到了他的野心。

在白帝城的临终遗言中,刘备曾经明确表示,如果他的儿子刘禅不称职,诸葛亮也可以自己当皇帝。这种表述无疑引发了人们的猜疑:难道刘备并不完全放心诸葛亮吗?

再加上,刘备在将蜀汉的政治大权完全交给了诸葛亮的同时,却将军事大权给了李严。这似乎暗示着,刘备内心对诸葛亮的忠诚还存有一丝怀疑。

其实从诸葛亮后来的表现来看,刘备的担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在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虽然忠诚地辅佐了刘禅,但最终还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天子的身份去见周瑜。

可见,诸葛亮内心深处也有着登上帝位的冲动。所以刘备之所以没有将军事大权交给诸葛亮,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他的防范。

虽然表面上是在信任诸葛亮,但实际上他还是留下了李严作为"后手",以防万一诸葛亮真的有什么二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虽然对诸葛亮说得慈祥动人,但内心深处却对这位得力谋臣还存有戒心。他生怕一旦自己离世,诸葛亮会趁机有所行动,从而危及到刘禅的地位。

五、"中都护"李严的重要性

既然刘备无法完全信任诸葛亮,那么他把军事大权交给了谁呢?答案就是来自益州派的李严。在众多候选人中,刘备为何最终选中了李严?

首先,刘备需要一个既能胜任军事,又能拥有足够威望的人来平衡东州派和荆州派之间的矛盾。而李严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

作为一个来自益州的能臣,李严不仅曾效忠于刘璋,又在刘备占领益州后及时投诚。这样的经历使得李严在三大派系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他既不属于荆州派,也不属于东州派,而是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第三方力量。这正是刘备所需要的。

其次,刘备将军事大权交给李严,还是为了加强蜀汉在永安地区的防御。毕竟此时外敌曹魏和东吴随时都有可能趁虚而入,蜀汉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军事实力。

而李严作为当时蜀汉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无疑是最适合担任这个重任的人选。与诸葛亮相比,李严更擅长指挥军事,也更了解如何应对外敌的侵略。

更重要的是,通过将中都护的位置交给李严,刘备实际上还间接地提升了东州派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这无疑有利于化解东州派对刘禅继位的不满情绪,从而最大程度上维护蜀汉的内部稳定。

可以说,李严这个"中都护"的任命,既体现了刘备对他的信任,也是一个巧妙的政治安排。通过李严,刘备试图在内部派系之间架设一座稳定的"桥梁",从而让蜀汉得以平稳渡过权力交接的关键时期。

六、 刘备的"防范"与"信任"

综合来看,刘备临终前的这番托孤安排,可以说既体现了他的智慧,也透露出了他的一些担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刘备对诸葛亮并非是完全信任的。他深知诸葛亮的才能和野心,所以在将政治大权交给他的同时,还特意留下了李严作为"后手"。这也显示了刘备内心的防范意识。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他在白帝城的遗言中,赋予了诸葛亮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说如果自己的儿子刘禅不称职,诸葛亮也可以取而代之。

这说明,刘备还是极为信任这位摇篮之臣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防范"和"信任"并存的矛盾心理,主要源自于刘备对蜀汉未来走向的担忧。

作为一个半路起家的军阀,他虽然最终建立了蜀汉王朝,但内部的派系矛盾却一直未能真正化解。在他即将离世之际,刘备必须要想办法确保蜀汉的稳定过渡。

这就要求他既要充分发挥诸葛亮的才能,又要设法平衡三大派系之间的利益。所以他既把政治重权交给了诸葛亮,又把军事大权留给了李严。

这可以说是一种权衡与取舍。一方面,刘备需要诸葛亮的谋略才能来维稳蜀汉;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诸葛亮会趁机谋取更多权力,危及刘禅的地位。

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刘备最终选择了既能发挥诸葛亮才能,又能制衡他野心的方案。可以说,刘备临终前的这番安排,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他不仅考虑到了内部的派系关系,还兼顾了来自外部的威胁。这种对内外局势全面把握的能力,实在是难能可贵。

七、蜀汉的未来

有了刘备的这番谋划,蜀汉是否真的能够渡过这个关键时期,顺利进入更加稳定的发展阶段呢?

毋庸置疑,在刘备手中,蜀汉的前景还是有些乐观的。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重要人物的制衡,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蜀汉的政治和军事平衡。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平衡终究是一种脆弱的。毕竟刘备只是在临终前做出了这样的安排,却无法保证这一平衡能够一直维持下去。

一旦诸葛亮或李严中的任何一方出现问题,蜀汉内部的矛盾很可能再次激化。更为关键的是,无论诸葛亮还是李严,他们毕竟都需要听命于幼年的刘禅。

这个继承人的能力和手段,也是决定蜀汉未来走向的关键。可以说,在刘备逝世后,蜀汉的命运就完全掌握在了诸葛亮和李严,以及刘禅三人的手中。

他们能否在内外夹攻的形势下,继续维护住刘备留下的这个相对平衡,这将成为决定蜀汉前景的关键所在。

结语

刘备临终前的谋略安排,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通过诸葛亮和李严两个重要人物的制衡,试图让蜀汉得以在他离世后平稳渡过权力交接的危机时刻。

这种既考虑内部派系矛盾,又兼顾外部威胁的智慧之举,可谓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谋划。

然而,蜀汉的未来命运,终将掌握在诸葛亮、李严以及刘禅这三人手中。他们能否发挥好刘备的用意,继续维护住这个相对平衡,将成为决定蜀汉前景的关键所在。

0 阅读:1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