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八十岁的赵构,为何五十六岁就让位,将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楚风文史 2024-06-13 02:17:3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赵构,这位南宋高宗,活到了八十岁的高龄,却在五十五岁时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禅位退位,将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他的这一决定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是迫于压力,还是出于自身的考量?

赵构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雨,他为何在暮年选择将江山拱手让人?这一举动究竟对南宋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个意料之外的继位

说到赵构,我们必须先从他出身讲起。赵构的父亲是宋徽宗赵佶,是个热衷于收藏艺术品,对政事却几乎一窍不通的皇帝。

公元1126年,金军南下攻打宋朝,宋徽宗派出赵构作为兵马大元帅前去与金军谈判。

可是当赵构准备动身时,却迟迟犹豫不决,等他终于赶到开封城时,城池已经沦陷,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也被金人俘虏,大批皇族和后宫嫔妃也遭到了蹂躏。

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几乎是水到渠成地登上了皇位,成为了新的宋高宗。他迫不得已将都城迁移到了临安(今杭州),自此南宋王朝由此开始。

这样一个机缘巧合的登基过程,不免让人对赵构的能力产生怀疑。有人认为,赵构在开封遇险时,是因为害怕而迟迟不敢出手,只是想等金军攻破城池后再出面收拾残局,为自己未来的登基铺平道路。

不过也有人辩护说,赵构当时的确非常惧怕强大的金军,生怕自己也难逃一劫。无论如何,这个软弱无能的开国之君,注定要在以后的岁月中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

惶惶不安的宋与金之争

金军的南下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对重新崛起的南宋虎视眈眈,频频派兵骚扰。赵构虽然终于安稳坐上了皇位,但内心却一直惶惶不安。

他时刻担心金军会再次发动进攻,所以一心只想与金朝和好,宁可屈膝求和,也不愿意与之对抗。这种软弱的做法,自然引来了不少批评。

当时南宋朝廷内部,主战派的声音很强,他们主张要积极备战,收复失地。但赵构却一味地压制这些呼声,试图以和平求同的方式来化解与金的矛盾。

不过,金朝并不领情。他们希望彻底吞并南宋,怎会满足于区区和约?双方几次谈判都以失败告终。就在这时,赵构却另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借助内部的"亲金派"势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1131年,赵构重用了从金国被释放回来的秦桧,并任命他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的职位。秦桧正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他深知金朝的强大,所以一直极力主张与金和好。

于是在秦桧的帮助下,赵构终于在1139年与金朝签订了和约,暂时喘了一口气。可惜,这份和平并没有持续太久。

1161年,金朝再次掀起进攻南宋的浪潮。这次,赵构已经半步不出,内心更是惶恐万分。他甚至说出了"欲散百官,浮海避敌"这样丧气的话,完全失去了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担当。

被金兵阴影笼罩的赵构

对于赵构来说,金军的强大一直是他的梦魇。他时刻都在担心金人会再次南下,一有风吹草动就如同惊弓之鸟般四处逃窜。这种恐惧情绪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决策。

1126年,当金军攻陷开封时,赵构本应亲率大军前去救援,却迟迟拖延不前。虽然他事后解释说是因为害怕自己也会被金人掳走,但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借口。

更有人猜测,赵构当时其实有另一种打算,就是等待金军打败宋徽宗后,再出面主动投诚,从而为自己日后登基铺平道路。

这种想法虽然狭隘,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赵构的行为。他一直处于金军的威胁下,可谓是步步惊心。

每当金军有所动静,他就会陷入极度恐慌的状态,甚至连最基本的勇气和责任都丧失殆尽。

在赵构看来,所谓的主战派都是一些无谓的血气方刚,根本无法抵御金军的强大。所以他一心只想着如何与金朝和好,宁可放弃一切,也要博得金人的宽恕。

但是,他却忽视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只要屈服于金人,南宋的国祚就只会越来越短暂。

弃岳而取秦的错误决定

赵构的软弱和胆怯,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用人决策。在与金军周旋的过程中,他先是重用了当时的名臣韩世忠和岳飞等猛将,想通过他们的军事实力来遏制金人的野心。

但是不久,他就再次改换策略,在秦桧的煽动下,决定剥夺岳飞和韩世忠的兵权,并最终下令杀害了岳飞。这无疑是赵构一生中最大的过错之一。

岳飞是一代民族英雄,他率军屡次打败金军,深受百姓拥护。但是在赵构的眼里,他只是一个不听话的部将,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在秦桧的唆使下,赵构毅然下令处死了岳飞,并将其家人全部流放。

这个决定不仅换来了无数民众的谩骂,也让赵构终生饱受良心的谴责。据说,他在晚年经常会梦到岳飞,梦中总是响起那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哀嚎。

对岳飞的愧疚

正如前文所说,赵构在终生都为杀害岳飞而痛苦不已。在他的心中,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错误,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不过赵构当时的处境确实十分艰难。他一方面要应对金军的威胁,另一方面还要维系朝廷内部的平衡。而岳飞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成了他的天敌。

赵构害怕岳飞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不得不选择了牺牲这位民族英雄。但是这个决定后来却成了他最大的心结。即便有时间倒流,恐怕他也不会重复这样的错误。

岳飞被杀后,南宋百姓的愤怒情绪一直持续不已。连后来的宋孝宗都不得不为岳飞昭雪,以平息民间的怨声载道。而赵构自己,也时常在梦中惊醒,听到岳飞的怨恨之声在耳边回荡。可见这个决定给他带来了多么沉重的内疚感。

失去生育能力的打击

除了与金军的周旋和错杀岳飞这两大难题,赵构晚年的另一个烦恼,就是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

这个问题要追溯到1128年。据史料记载,那年赵构在江都宫中"方有所御幸",却突然遭到了张浚的突然袭击。这一惊吓,让他"遂病痿腐,故明受殂后,后宫皆绝孕"。

也就是说,这次事件导致赵构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对于一个帝王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毕竟延续皇朝基业,关键就在于能否产下合法的继承人。

而赵构的妻子们,在这次事件后也全部失去了生育能力。这意味着,赵构再也无法亲生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皇位。这也给他的晚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了解决继承人的问题,赵构只能在宗室中另行选择。他最终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赵昚,这也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

当然,赵构也许并不是完全出于自愿。在那个时代,皇帝如果没有合法子嗣,退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选择。失去生育能力的赵构,恐怕也是在无奈之下做出了这个决定。

提拔赵昚,开启退位之路

正是由于无法繁衍后嗣,赵构最终选择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赵昚。这个决定,既是为了维护南宋的根基,也是出于对自己家人的考虑。

赵构之所以挑中赵昚,一方面是因为赵昚一直在南方,与自己关系密切,相比之下,赵匡胤一脉大多在北方,更难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另一方面,赵昚又是个有为之人,多年来为南宋尽过忠诚,所以赵构对他也十分信任。

1162年,赵构终于下定决心,在56岁的时候将皇位正式让给了赵昚。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决定并非出于赵构的一时兴起。他应该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毕竟,一个皇帝在还有生育能力的情况下,提前退位是非常少见的。

从表面上看,赵构的这个决定似乎有些仓促。但实际上,他应该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而已。

而机会终于在1162年出现,此时金国再次发动进攻,但由于前几年的频繁交战,宋军终于有了胜绩,不至于沦落到溃不成军的地步。

赵构顺势趁机把皇位让与赵昚,一方面是为了保全江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

退位后的余生

虽然赵构在位的时候饱受争议,但在最后选择退位的时候,他却显露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品格。

首先是他对赵昚的信任。赵构完全有可能选择一个更加亲近自己的人,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把江山传给家族外的赵昚。这虽然可能有一些私人考虑,但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心。

其次是他对岳飞的追思。我们前面提到过,赵构在晚年时常梦见岳飞,并对自己当年错杀这位民族英雄深感内疚。这不禁让人对他刚硬的外表下,还隐藏着一颗柔软的心。

在退位之后,赵构虽然已经不再掌握实际权力,但他仍然在后台操纵朝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在宋孝宗时期,就有他的授意下为岳飞平反昭雪。

这说明,即便他当年做出了错误决定,但到了最后,他还是想为自己的过去做出弥补。

更让人感动的是,赵构在临终之前,竟然真的为岳飞服丧三年,这份悔悟之情,足以弥补他生前所犯的过错。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悔悟,才让他在临终时依依不舍,留恋不去。

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赵构虽然在位期间犯过严重的错误,但到最后终于有了一些觉悟。他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柔弱之辈,而是一个被时代与命运所折磨的可怜之人。

结语

赵构一生经历了无数磨难,面对强大的金军,他一次次妥协求和,最终将江山拱手让人。但我们也不能完全苛责他,他毕竟也是一个普通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所适从。

他晚年对自己过去的种种错误深有悔悟,最终在临终前为岳飞服丧三年,彰显了他内心的柔软。

赵构的一生或许不完美,但他毕竟是一个被时代洪流冲刷的可怜之人,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0 阅读:0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