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被誉为神童,为大唐局势出谋划策,却无法过自己想过的一生

楚风文史 2024-06-14 00:55:2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李泌,被誉为“神童”,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才华。他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出谋划策,力挽狂澜,为王朝的稳定贡献了无数妙计。

然而,这位天才谋士却在个人生活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即使他才智过人、深得皇帝信任,但为何李泌始终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旷世奇才在追求个人梦想的道路上屡屡受挫?

一个七岁的神童,反倒成了一个满怀遗憾的老臣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京兆府出身名门望族的李泌出生了。从小聪慧的他,在七岁时就能写下精妙绝伦的诗文,让当时的文人学士们叹为观止,被誉为"神童"。

那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召集了精通佛教、道教和儒家学说的名士们进行论辩。其中有一个只有九岁的名叫"员俶"的小儿,凭借惊人的才智和锐利的言辞,不仅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连李隆基都对他钦佩有加。

就在这时,员俶将李泌推荐了出来,说自己的舅舅李泌远胜于自己。于是,只有六七岁的李泌就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

李隆基亲自让常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来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便以"方圆动静"为题,让李泌即兴作赋。李泌沉思片刻就问道:"先生,小子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说微微一笑,指着棋盘说明了其中的道理。

李泌闻言,立刻给出了精彩的回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张说听后惊叹不已,向李隆基奏道:"陛下,您又得了一位神童啊!"李隆基频频点头,满意地赏赐了李泌,还下令李家好好抚养。

除了李隆基,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也对李泌另眼相看,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小友"。张九龄作为宰辅,自然要和大臣们打好关系,但他却与严挺之、萧诚这两位大臣发生了矛盾。

严挺之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很不喜欢萧诚的谄媚手段,便劝诫张九龄要以身作则,摒弃萧诚的来往。就在这时,张九龄却私下对李泌说:"某官,这严挺之为人太过刚直,而萧诚软美可喜。

今日宴席,还是让萧诚来作陪吧!"听闻此言,李泌立即劝谏道:"老大人,您以布衣入仕,不是因为正直才位至宰相吗?如今怎能喜欢软美之人呢?"张九龄听后大为惊讶,连忙向李泌认错,并感谢他及时的指正。

可以看出,这位幼年时就被誉为"神童"的李泌,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对于是非曲直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他,自然受到了朝中大臣的青睐。

但是,就在李泌成年后,他却选择了远离朝廷,隐居在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专心修炼道学。一直到天宝十载(751年),已经二十九岁的李泌,才再次向唐玄宗递上了《复明堂九鼎议》,对朝政提出看法。

然而,已经倦于政事的唐玄宗并没有太在意李泌的建议,却想起了这个当年的神童,便召他入朝,让他讲授《老子》。李泌本来只是想对时政提出自己的看法,却没想到就要被拉进朝堂。

但既然皇帝有令,他也只能应命前去。最终,李泌被任命为待诏翰林,并被派往东宫,成为太子李亨的亦师亦友。

在这期间,他还发出了一些嘲讽朝廷宠臣和安禄山的诗作,却遭到了杨国忠的诬陷。结果,李隆基二话不说就将李泌贬往蕲春郡安置,虽然美其名曰"安置",但实际上就是软禁。

就这样,李泌对当下的朝局感到十分失望,便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名山大川中,专心修道,再也不问世事。

外有安禄山虎视眈眈,内有杨国忠祸国殃民

正当李泌隐居名山时,安史之乱突然爆发了。唐玄宗李隆基慌忙出逃,太子李亨(即唐肃宗)北上灵武即位。

此时,唐肃宗急忙派人四处寻找李泌的下落。恰好,李泌正在灵武附近云游。得知此事,李亨立即派人去召见李泌。

李泌欣然前往拜见了自己的老友,并且就当前的局势对李亨进行了分析,讲述了平定叛乱的关键所在。李亨听后大喜,想要给李泌授予官职。

但李泌自称为"山人",对于官职,他坚决推辞了,只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最后,李亨只好给了李泌一个"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头衔,以便随时向他咨询。

从此以后,每当与李泌商议国事时,李亨都是以"先生"来称呼他,而不使用他的名字。由于李泌一直在玄修,很少吃荤食,有一天夜里,李亨兴起,就找来兄弟们和李泌一起吃饭。

但当李亨亲自烧熟两颗梨请李泌食用时,其他人都争先恐后地要吃,李亨却不肯给。可见李亨对李泌是何等尊重和珍惜。

在李泌入朝后,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几乎所有的大事都有他参与其中,史称他"权逾宰相"。

就连李泌外出时,都会和李亨同乘一辆车驾,那些看到这幅场景的人,都会向身旁人介绍:"你看那穿黄衣的是圣上,而穿白衣的是一名山人隐士。"

为了凸显李泌的地位,李亨甚至赐予他一身金紫色的衣服,还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和广平王李俶的"行军司马"。

对此,李亨曾对李泌说:"先生曾经侍从过上皇,后来又做过朕的老师。如今,您又要担任广平王的行军司马,这是他的福分啊!"

在商议谁来担任元帅时,群臣都有意让建宁王李倓来担任。但李泌却私下劝谏李亨:"陛下,建宁王的确聪慧,可是广平王才是嫡长子,且有为人君的气量。

如果让建宁王来担任元帅,难道陛下是想要使广平王去做吴太伯吗?"最终,李亨听从了李泌的建议,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元帅。

就在此时,李亨还想起了曾经的宰相李林甫。在李亨还是太子时,李林甫曾多次向李隆基进谗言陷害自己,因此李亨对他积怨已久。

现在李亨即位了,李林甫却已去世,为了报复,李亨打算将李林甫的遗骸挖出焚烧。对此,李泌认为李亨作为天子,却还念及旧恨,这样做不能以宽广的胸怀来显示于天下,反而会使那些投靠叛军的人认为自己失去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经过李泌的劝谏,李亨才醒悟过来,放弃了这个荒谬的想法。在平定叛乱的方略上,李泌也为李亨出谋划策。

他观察到,安禄山的部将和掠夺来的财富都集中在范阳,而且那些为他们效力的汉人,除了周挚、高尚等人外,其他人都是被胁迫凑合的,并不了解国家大事。

于是,李泌提出了一系列周密的计划:让李光弼守住太原,郭子仪攻取冯翊;让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相配合,逐步消耗叛军;再派刘玄佐等人沿途劝诱叛军,等等。

最初,李亨按照李泌的计划行事,安史之乱果然渐渐平息下来。但是,渐渐地,李亨失去了耐心,急于收复长安,并不顾及李泌的谏言。

虽然李亨最终收复了两京,但同时也给叛军以喘息之机,为日后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侍奉两朝,屡遭贬谪

随着李亨即位为唐肃宗,李泌就一直在他的身边,为他平叛出谋划策。正是由于李泌与李亨的亲密关系,也引来了宰相崔圆和宦官李辅国的猜忌。

在两京收复后,既然叛乱基本平定,为了避免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李泌主动要求向李亨请辞,希望能远遁到衡山修道。

虽然李亨不愿意让他离开,但在李泌的坚持下,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让李泌享受三品俸禄,在衡山为他建造了居室。就这样,李泌远离了权力的中心,隐居在衡山数年。

但是,即便远离俗世,李泌也无法完全自我修养,独善其身。因为当年将唐朝拉入泥潭的唐玄宗李隆基去世后,李亨(唐肃宗)也随即去世了。

新继位的皇帝是李泌的老熟人,也就是当年他特别加以保护的广平王李豫(后来的唐德宗)。李豫即位后,立即将李泌从衡山召回,并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还让他住在宫中的蓬莱殿书阁里。

后来有人劝谏这样不妥当,李豫这才把长安的光福坊赐给李泌作为府第。不仅如此,为了留住李泌,作为皇帝的李豫还特意强迫李泌吃肉,并让他娶已故朔方留后李暐的外甥女为妻。

可以说,李豫是想逼迫李泌不能再如他所愿地隐居修道。李泌再次归朝后,遇到了新任宰相元载的猜忌。元载认为,李泌一直不愿依附于自己,必定会成为自己的潜在威胁。

于是趁着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求派遣僚佐的机会,让李泌前往江西任职判官。后来,李泌又被迁任为检校郎中,仍然在江西担任判官。

直到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犯罪而伏诛后,李豫才将李泌召回京中,准备重用他。但偏偏这个时候,又遭到了新任宰相常衮的猜忌。

常衮三番四次想将李泌外放为楚州刺史,面对这种压迫,李泌原本不想争辩,但还是不得不向李豫表示自己不想去。最后,李豫才没有让李泌离任。

至于常衮,他又另生一计,借故让李泌出任澧、郎、峡三州团练使,后来又被迁任为杭州刺史。但即便离开朝中,李泌依然为李豫(即将成为唐德宗)出谋划策,反而在地方上有了一番治绩。

这种反复被贬谪的遭遇,恐怕对于李泌这样的"出世"派来说,却是一种痛苦和挣扎。但在这位天才大臣的一生中,似乎从未真正有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白衣宰相"定国安朝"

虽然李泌遭受了多次贬谪,但他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在地方任上有了一番建树。当李泌出任杭州刺史前,那里还是个荒凉贫瘠的地方,水泉咸苦,居民稀少。

但在李泌的治理下,他引西湖水建立了六口井,让百姓可以饮用清洁的淡水,由此使得杭州渐渐富庶起来。

即便身在地方,李泌仍然不忘为朝廷大事出谋划策,他的建议往往都被时任太子的李适(即将成为唐德宗)所采纳。

在平定朱泚叛乱时,李适曾一度想与吐蕃签订协议,以安西和北庭作为报酬。但李泌力劝道,这两地都是勇猛兵力的所在,不能让给吐蕃,否则关中将会有危险。

此外,吐蕃当初对叛军持两面态度,还掠夺了武功,怎么能把这些地方给他们呢?经过李泌的劝谏,李适最终决定不再履行与吐蕃的协议。

后来,平叛功臣李怀光因与宦官和藩镇将领发生矛盾而再次叛乱。此时朝廷中有人主张赦免李怀光,李适拿不定主意,便求教于李泌。

李泌便折下一片桐叶,附在奏表上,说君臣关系已如同这片落叶般无法复合。李适明白其中的道理,坚定了讨伐李怀光的决心,最终在次年平定了叛乱。

在处理军国大事时,李适几乎都会采纳李泌的意见。有一次,达奚抱晖叛乱,想要与叛军达奚小俊合流,严重威胁长安。

李适找到李泌求教,李泌就独自前往镇压,并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措施,最终将叛乱平息。

对于李泌的出色表现,李适可谓是另眼相看。贞元五年,李适甚至赐予李泌"太子太傅"的荣衔,并给予了盛大的葬礼。

可以说,这位才能过人的大臣,在一生中多次替朝廷化解危机,稳定了局势,堪称当时的"第一谋士"。

然而,纵观李泌的一生,他的人生似乎从未由自己掌控。从七岁被誉为"神童"开始,他就一直被朝廷权力的漩涡所裹挟,不得不屡次应召入朝,为君主出谋划策。

即使后来多次想要远离尘嚣,隐居修道,但最终还是难逃命运的安排,再次被召回朝堂。可以说,这位天才大臣,终其一生都在与时势抗争,却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轨迹。

结语

谁能想到,这个七岁时就被誉为"神童"的李泌,竟最终沦为被时势所囿的棋子,不得不屡次悲愤地出京避世却又屡次被召回朝堂,直至终老。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胸怀天下的大臣,最终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人生被时势所摆布,难道这就是他渴望的"出世"之道吗?

0 阅读:1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