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的下一站:从张继科看豆制品老字号的传承与转型

卢大发 2025-04-28 11:44:04

——一门手艺,能不能传下去,决定了未来能不能走下去

“退役冠军张继科要去国乒当教练?”这两天,这条消息火上了热搜。

媒体问他打不打算回归,他笑着说了句:“水到渠成吧。”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从顶尖选手到教练,从冲锋者到传承者,张继科面临的,正是每个行业老将迟早要面对的问题:经验怎么传?价值怎么延续?

作为一个做了十多年豆腐、腐竹的“卢大发”,我忽然觉得,这背后的逻辑,和我们豆制品行业,特别是那些老字号腐竹厂、豆干作坊,何其相似!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结合张继科的热点聊聊:

豆制品行业,传承与转型这件事,到底怎么走得稳,走得远?

📷配图建议(放在这里,正文上方):(示例图:张继科接受采访微笑照片+豆腐传统作坊老工人制作腐竹的场景拼图)图片来源:网络,仅作内容参考。

一、冠军退役,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开始”

张继科退役后没急着去执教,而是等自己沉淀下来再考虑。为什么?因为打球厉害,不代表会带人。能传承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心态、经验、责任感。

豆制品行业也是一样。很多老牌豆腐作坊、腐竹厂,创始人技术一流,能靠一双手做出全镇最香的腐竹。可到第二代、第三代,就卡住了:

没系统培养接班人,技艺慢慢失传;

年轻人觉得又苦又累,不愿接手;

市场变了,老工艺跟不上新需求。

一句客家话讲得好:“无传,手艺死;无改,生意死。”(不传承,手艺会灭;不改革,生意会垮。)

传承,是责任,也是活路。

二、师徒制:把经验种下去,别等树倒了才后悔

张继科如果回归,国乒一定会安排他带小队员。因为真正的传承,是手把手教出来的。

豆制品行业其实也该这样。靠招聘、靠“开培训班”学出来的技术,虽然能量产,但精髓总差点意思。

我建议:建立工厂版“师徒制”,一对一传授。

📊 传统豆制品企业技艺传承困境与改进对比表项目传统问题师徒制改进措施技术流失师傅退休无交接,工艺失传规定每位师傅至少带2名徒弟新人上手慢缺系统培训,只能自学摸索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师傅指导情感连接缺失员工流动大,无归属感师徒关系绑定,增强团队凝聚力工厂文化断层老味道失传,品牌认知模糊通过师徒传承留住独特工艺故事

让老一代师傅不仅是“做货的人”,更是“种技艺的人”。

三、年轻管理层:旧手艺要配新脑子

张继科要转型教练,光靠当年那套打法肯定不行。他得学新战术、懂心理学、会数据分析。同理,豆制品老厂也不能只靠老路子。

必须让年轻的创二代、职业经理人参与进来:

把品牌思维、电商渠道、数字营销植入到传统产品中;

把消费者需求变化(比如低脂、素食、环保包装)反馈到产品创新里;

把工厂管理流程优化,从经验管理转向标准化管理。

有句西方名言说得好:

“变革,不是推翻昨天,而是为了赢得明天。”——约翰·科特

豆腐可以还是豆腐,但走向客户的方式,必须换代了。

四、品牌焕新:让老字号也能“续青春”

很多人担心:改了配方、换了包装,老客户跑了怎么办?

我想说:不是改了就不行,是改得有没有把根留住。

张继科转型做教练,谁不认他?因为他身上还背着“藏獒精神”,是那种敢冲、敢拼的DNA。

豆制品老品牌也一样,改的是形式,不改的是“对食品安全、对品质的尊重”。

比如:

老腐竹厂可以开发即食豆腐皮、拌腐竹系列,满足年轻人快节奏饮食;

老豆干厂可以出高蛋白轻食系列,走健身、素食路线;

包装上可以加扫码追溯,讲老厂故事,让情感留存。

创新,不是抛弃老味道,而是让老味道走得更远。

写在最后:一块豆腐,也能有百年故事

张继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的选择,其实也是我们所有传统行业人共同面对的:

“我是守成,还是开创?”

豆制品行业,最怕的不是没机会,而是怕自己停下来,以为可以永远吃老本。

有句和平县老话说得好:“田要耕,人要教,厂要传。”(田地要耕,人要教育,厂子要有人传承。)

我,卢大发,做腐竹、做豆干十年,见过太多老厂子慢慢消失,也见过少数肯改、肯传的人,越做越稳。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给正在思考接班、转型的你,一点勇气和方向。

让我们一起,让中国的豆制品,从小作坊,做到下一代的骄傲!

#豆制品 #传统技艺传承 #食品行业转型 #品牌焕新 #卢大发 #厂里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