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制品在传统节日里,其实是最“低调”的文化遗产
前两天,洛阳白马寺确认:
这里确实埋着唐朝的大人物——狄仁杰。
这消息一出,很多人开始复盘《神探狄仁杰》、期待文旅开发。
但我,一个在广东和平县做腐竹出品的人,看了新闻之后,却突然联想到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
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不只是碑文和墓地,更多的,其实藏在锅里、碗里、筷子下。
就比如豆腐、豆皮、腐竹这些东西。它们看起来不起眼,但可能才是最日常、最真实的“文化留存”。
一、狄仁杰活在历史里,豆制品活在日子里《本草拾遗》早就写过:“豆腐滑而不腻,可代肉食,最宜贫寒。”
意思就是:没条件吃肉的时候,豆腐就是老百姓最好的补养来源。
这句话放到今天,也一样成立。
从汉代有豆腐雏形,到唐朝市井饮食,再到今天每家每户的餐桌——豆制品不是突然火起来的,它一直都在,就像水、就像米,静静地活在“烟火气”里。
二、节日的仪式感,很多时候就是一块豆腐撑起来的别看腐竹、豆腐这种东西平时便宜又常见,一到传统节日,它的“分量”就上来了。
来看看这些节日里它们的“出场记录”:
节日豆制品角色背后寓意冬至豆腐羹、豆腐煲补冬养身,温暖进补清明豆腐粥、豆干包素食清口,纪念祖先七夕腐竹糖水、豆花甜品柔情细腻,素心长情重阳豆腐宴清淡健康,敬老传孝广东还有老话说:
“立春吃豆腐,百病不找我;立夏吃腐竹,热气不上火。”
📌 有句客家话说得特别贴切:“食唔只为饱,仲要识讲。”(吃饭不是为了填肚子,更是懂点文化、讲点道理。)
去年的时候,我们厂在几个节气点上,试着推出配套菜式推荐:
白露时节:腐竹煮羊腩,暖胃又去湿;七夕节:玫瑰腐竹糖水,清香温润。并不是大推广,只是在包装上印了菜谱二维码,加了两句小文案。
结果客户反馈都说:“你们这个厂,不只是卖腐竹,还懂讲点东西。”
📌 原来老百姓也不是不爱文化,只是喜欢吃得懂、看得见、说得出口的文化。
四、从传统走向现在,豆制品更值得被“好好说清楚”我们最近也在给出口客户配套英文文案,把腐竹背后的故事整理出来,包括:
非遗手工抽皮工艺;腐竹与中国节日习俗的连接;豆腐在客家饮食中的地位。一个老外客户看完我们文案后说:
“你们的产品不是在卖吃的,而是在讲生活方式。”
📌 这就是区别——有人卖产品,有人传文化。
📩 写在最后:狄仁杰的墓找到了,是国家级的文化线索。但我们手里的腐竹、豆皮、豆干,也一样,是民间延续千年的生活记忆。
📢 我是卢大发,广东和平县的客家人。我们厂不大,但一直坚持一件事:
让腐竹不只是一根“豆皮干货”,而是一段讲得出的中国味道。
#腐竹文化 #传统节日 #豆制品记忆 #狄仁杰墓 #客家饮食 #广东豆制品 #卢大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