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汧案始末】
张汧,籍隶山西高平,与陈廷敬同属一地乡梓。其于科举入仕之途,较陈廷敬更为捷先。康熙朝之中前期,张汧依附权臣明珠,获其庇佑。然自出任地方官职起,张汧之官声欠佳。于山东、福建等地履职期间,其贪腐行径已然昭著,声名狼藉。
在明珠的举荐提携之下,张汧获任湖广巡抚这一要职,执掌一方。然身为封疆大吏,张汧并未收敛其贪婪品性,反而对下属与民众大肆搜刮。彼时,朝中御史群体,因顾虑明珠在朝堂所拥权势,皆畏葸不前,无人敢出面揭露张汧之恶行。
清康熙二十七年,监察御史陈紫芝秉持无畏精神,向朝廷呈递奏疏,严词参劾张汧。疏中明确指控张汧贪墨公帑、亵渎法纪。同时,陈紫芝基于逻辑推断,指出那些曾保举张汧的官员,极有可能存在徇私舞弊之行为。故而,陈紫芝奏请康熙帝对这些保举官员一并展开彻查,以正朝纲。
康熙御览奏折后,大为惊愕,旋即向左右大臣垂询。彼时,吏部尚书陈廷敬奏称,张汧乃其姻亲,然此人平素行事欠妥,未能恪守操行。与此同时,刑部尚书张玉书与左都御史徐乾学亦陈词,表明张汧自出仕数载以来,官声欠佳,声名狼藉。
康熙帝闻之,颇感不悦。既已察觉张汧品行不端、行事乖张,却未及时奏报,此举动实难称意。旋即,圣上钦点以于成龙领衔之数名钦差,着令其彻查此事。经详查,张汧不仅大肆收受巨额贿赂,且公然营私舞弊,以权谋私,行径恶劣。未几,朝廷旨意颁下,张汧旋即遭革职,交由依例论处。
刑部会同都察院、大理寺,对张汧展开了突击审讯。在审讯过程中,张汧于供状里陈述,其初始并无出任湖广巡抚之意。然而,徐乾学、高士奇、陈廷敬三人再三敦促,致使其最终成行。此外,张汧亦供述,在相关过程中,曾向此三人进行过贿赂行为。
张汧所呈供词,旋即引发朝野震动。康熙帝洞察此案若继续深究,恐将牵连众多。然而,彼时案件详情已在朝堂广泛传播,难以隐匿。且部分朝臣意图借此契机,扳倒三位备受康熙帝倚重的亲信大臣。
徐乾学此人,于治学之道实存表里不一之态。彼时,朝堂之上索额图与明珠两党纷争,徐乾学却巧妙周旋其间。面对受贿之嫌,其向康熙帝郑重陈词,矢口否认自身有此劣迹,并将责任径直推诿于高士奇与陈廷敬,试图撇清干系,仿若自身与受贿之事毫无瓜葛。
高士奇对此坚决予以否认,宣称其与张汧素无往来。他指出,张汧获任湖广巡抚这一职位,全然是出自其亲家陈廷敬的暗中运作。
如此,所有罪责皆被归咎于陈廷敬。徐乾学与高士奇凭借某种缘由尚可推脱,而陈廷敬因存在姻亲关系,致使其难以置身事外。鉴于这一特殊的亲属关联,任何人都难以相信他与此事毫无瓜葛。
【陈廷敬有没有举荐过张汧】
陈廷敬,曾居吏部尚书之职,与张汧存在姻亲关系,此为确凿史实。张汧,于顺治三年登进士第,且为明珠亲信;而陈廷敬乃顺治十五年进士,相较之下,资历远不及张汧,故而举荐之说实难成立。事实上,经严谨考证,徐乾学才是真正涉及受贿之人。
然而,从客观角度审视,陈廷敬与相关事件绝非毫无瓜葛。鉴于其与张汧存在姻亲之缘,且与高士奇、徐乾学一同于南书房执事,对于张汧行贿徐乾学这一事件,陈廷敬实难置身事外、一无所知。只是囿于亲属与同僚关系,他对此事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
鉴于相关事宜,康熙帝曾专门召见陈廷敬。然而,陈廷敬并未如实以告。彼时情境之下,一切责任只得由其独自承受。纵使陈廷敬内心满溢委屈与愧疚之情,所能采取的举措,也唯有向圣上请罪,并呈交辞官归乡之奏请。
于请罪奏疏之中,陈廷敬措辞诚挚,表明自身有负圣上信赖。同时,他进一步阐述,其平素与张汧交集甚少,自膺任吏部尚书一职后,亦未对亲家有所偏袒。陈廷敬坚称,张汧此举实乃无端构陷。
针对陈廷敬所呈请求,康熙帝未作明晰答复。彼时,张汧一案情形复杂,牵涉人员众多,仅举荐过张汧之人便不在少数。其中,既有明珠、徐乾学、高士奇等,亦不乏诸多朝廷要员。
彼时,若康熙皇帝采取强硬举措对付明珠,极有可能引发官场的剧烈动荡。而这一局面,显然会对当时的朝廷局势产生负面影响。况且,就当时的实际情形而言,处置明珠的时机尚未成熟,仓促行动并非明智之举。
张汧一案最终以低调方式审结,张汧遭革除官职之惩处。与此同时,高士奇、徐乾学与陈廷敬三人,因与该案件存在直接关联,亦被免去职务。
在陈廷敬的仕宦生涯中,张汧一案堪称其遭遇的重大波折,亦可视作其人生履历中的显著瑕疵。彼时,鉴于陈廷敬多年来为朝廷恪尽职守,康熙帝并未责令其归乡,而是命其留驻京城,主持书籍编纂工作。反观高士奇与徐乾学,二人深陷党争旋涡,且皆存收受贿赂之过往。故而,相继遭到御史弹劾。面对此等情形,康熙帝深感失望,遂令他们提前致仕,回归乡里安度晚年。
数月之后,康熙帝再度起用陈廷敬,任命其为左都御史,旋即改任工部尚书。毋庸置疑,康熙帝对陈廷敬颇为信赖。然而,张汧一案在康熙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至于陈廷敬在该事件中是否存在受贿行为,已难觅确切依据以资判断。
张汧一案,或对陈廷敬的仕途轨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正常的晋升程序而言,身为吏部尚书的陈廷敬,依例应顺次擢升为大学士。然而,直至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方获拜文渊阁大学士之职。由此可见,此事件使其晋升之路有所延宕,付出的代价着实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