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多中心发展,铜山区真的难以实现

永卓看这个趣事 2025-02-01 03:41:48

在徐州,铜山区一直是经济体量最大的区县成员,但在取得各阶段发展成果的同时,自身的发展模式、内部实力格局亦是颇具争议与吐槽的方面。

长期以来,特别是撤县设区以来,“铜山新区才是铜山区,其他地方还是铜山县”、“铜山只重点发展铜山新区”、“铜山区大而不强”等都是网络上关于铜山区的常见评价。

之所以会有相关声音,主要是因为铜山区的范围呈C字形围绕徐州中心城区,这种区划格局使得铜山自己的城区放哪个位置都难以对辖区内所有乡镇形成吸引力、影响力。理论上只有以铜山城区为中心,再在各个片区选择个别乡镇作为次中心发展才能尽可能地实现各片区的相对均衡。

但实际情况是重点发展全区南部的铜山城区(铜山街道、徐州高新区)才是真实写照,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培育、招商引资项目的落户都将铜山城区作为首选地。

对于这种内部发展模式,不少网友自然是很疑惑的,为什么铜山区不早些采用“一个中心+数个次中心”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呢?

回归到现实来看,铜山区乃至徐州市级自身也知道这一层面的意义,但“多中心发展”的模式真的难以在铜山实现。

为什么说铜山区真的难以“多中心发展”?

一、铜山区承担的‬耕地红线、基本农田太多,且各乡镇均是承担者

既然要多中心发展,就意味着除了铜山城区以外的区域也要有相对可观的可开发用地指标,有了指标就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乡镇道路修建、乡镇规模扩张、乡镇工业园扩容等动作。

但实际情况是铜山区虽是经济体量大区,但也是农业大区,除了城区所在的铜山街道、徐州高新区外,其他乡镇均承担着广阔的基本农田、耕地红线,尤其是何桥、黄集、伊庄、房村、单集等相对边缘的乡镇的发展定位就是围绕农业展开。

即便是靠近徐州中心城区的汉王、茅村、大彭、张集等乡镇也是严格限制开发范围,即便是市级在这些区域上马工商业项目,其落户选址也只能通过拆迁原有村庄、工厂等腾出用地空间。

以大彭镇境内的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环保装备产业园的建设为例,前者是拆迁了原有的村庄后才原址建设,后者则是在搬迁原有的工厂腾出土地、外加利用采煤炭塌陷地的基础上建设。

二、徐州中心城区现阶段已不具备向铜山大规模转移产业的实力,使得铜山不容易依托与城区相邻的乡镇承接城区的产业外溢,进而失去了打造次中心的可能

在实际发展中,中心城区会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城区规模的扩张呈现工业退城、工业外迁的客观规律。作为与徐州中心城区直接相邻的地区,铜山区不仅在理论上更容易承接来自中心城区的产业外迁,尤其是工业,更是在过往阶段的发展中有所承接。

但随着中心城区的泉山、鼓楼、云龙已经实现以服务业为支柱后,就没有了再向相邻的铜山区乡镇大规模转移产业的条件。即便是徐州经开区有部分产业可外溢,也是就近原则优先向北跨过运河落户至贾汪区境内的徐州工业园区。

对铜山区而言,虽然各个乡镇都承担着基本农田,但假如泉山、鼓楼、云龙、徐州经开区还能有产业外溢,那么铜山依然可以在与中心城区相邻的大彭、茅村、刘集、汉王等乡镇通过拆迁、盘活低效用地等方式尽可能地承接企业落户,但与之相反的实际情况却无法支撑这一措施。

1 阅读:179

永卓看这个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