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坚教授
马坚,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阿拉伯语教育家、翻译家、伊斯兰文化学者。在阿拉伯语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大学阿拉伯语教育的奠基者,在汉语与阿拉伯语互译方面,他第一个将儒家代表作孔子《论语》翻译介绍给阿拉伯世界,他的汉译本《古兰经》是迄今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译本,在现代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他是积极的推动者和最权威的阐释者。这些只有回族伊斯兰文化学者才可能作出的贡献,影响深远。他逝世之后,人们对他思念日深,关注日盛,有关他的纪念活动,评介文章和书籍日渐增多,在传记方面,继他的弟子李振中教授《学者的追求——马坚》之后,他的同乡晚辈王子华教授的力作《马坚传》又接踵问世。《马坚传》资料丰富翔实,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马坚,深入研究马坚,全面评介马坚。
马坚生于清末,成才于民国,成就于人民共和国。风云激荡的民国增长了他的知识,磨练了他的意志,百废待兴的人民共和国为他提供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良机。相对于许多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先贤,马坚是幸运的。
马坚的成就还得益于他精通两种文字——汉文和阿拉伯文,两种文化——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同为世界上高度发展的文化,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通识这两种文化是回族的天然优势,所以,回族向来在中阿(中伊)文化交流中扮演着特殊角色。马坚继承了回族伊斯兰学者“经书两通”的传统,他的成就和贡献都带有中阿两种文化的特征。
马坚在埃及留学做了二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一是将孔子《论语》翻译成阿拉伯文,将这部治天下的“天书”介绍给阿拉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迄今亦尚无来者。马坚对中国传统文化岂止是认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钟爱、精通,还自觉地向世界传播,这在民国和民国以前的中国并不多见。二是参与组织抗日宣传,爱国是回族的基本政治道德。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回族把爱国的世俗价值观提高到信仰的高度,国家危难之时可为国捐躯。
回族的爱国精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全国范围内从上至下成立了回民救国会,组织动员回族群众抵抗日本的入侵,在抗日战场上不乏回族将士的身影,以马本斋为代表的多支回民支队英勇奋战,让日寇闻风丧胆。马坚等留学埃及回族学生则担负起在西亚北非宣传抗日的重担,他们办刊物,组织聚会,揭露控诉日本侵略者罪行,动员华侨华人支援抗战,争取西亚北非国家同情和支持。他们在金字塔聚会演讲,使到访埃及的陶行知先生感动不已,赋诗称赞有加。马坚参与组织埃及回族留学学生朝觐团,代表中国赴麦加朝觐,迫使伪华北朝觐团无法公开露面,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所谓尊重回族宗教信仰自由,收买回族的阴谋,留下了一段回族爱国的佳话。

马坚教授
马坚留学归来,又突出地做了四件事。
一是在北京大学开设阿拉伯语课程。阿拉伯语于唐代传入中国,在开放的唐、宋、元三朝是中阿文化交流的工具,在闭关锁国的明清时期,仅是回族等伊斯兰民族的经堂用语。马坚在大学开设阿拉伯语教育,将阿拉伯语教育由民间层面提高到国家层面,并与他的留埃同学一道培养了新中国急需的阿拉伯语教学人才和阿拉伯外交人才。马坚无疑是中国现代阿拉伯语教育的开创者。
二是担任新中国领导人的阿拉伯语翻译。阿拉伯语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是回族的专利。随着新中国外交的展开,阿拉伯语翻译就历史地落到了马坚和他的留埃归国同学肩上。能为国家领导充当阿拉伯语翻译是历代精通阿拉伯语回族伊斯兰学者的夙愿,马坚和他的留埃同学能为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当翻译,自然是莫大的荣誉。
三是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宗教本土化是国家对外来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传播的普遍规律。宗教本土化是外来宗教与制度文化,以及与传统文化的适应。明清时期,“以儒诠经”为代表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促进伊斯兰教与封建制度文化适应,也基本上完成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伊斯兰教中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马坚等作为新中国初期的回族伊斯兰学者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马坚理解的伊斯兰教是积极开放包容的,他希望回族穆斯林既要行教门,又要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既要学经,又要学科学文化。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写文章对伊斯兰教的误解释疑解惑,受到社会的欢迎和毛泽东主席的赞扬。
四是翻译《古兰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经文为阿拉伯文,可从闭关锁国的明代开始,中国与阿拉伯文渐行渐远,不识阿拉伯文一直困扰着回族穆斯林对《古兰经》的诵读,识汉文而不识阿拉伯文的回族知识分子已不满足“以儒诠经”对《古兰经》的间接解读,因此汉译《古兰经》成为必要。在古代有据可考的汉译《古兰经》当是马复初的节译本,以及之后马联元的节译本,在现代,最早的全译本分别是汉人李铁铮译本,汉人姬觉弥译本和回族王静斋译本,马坚译本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广泛认可,读者最多,影响最大。
汉语《古兰经》极大地满足了中国广大识汉文而不识阿拉伯文的穆斯林的需要,给识汉文而不识阿拉伯文的非穆斯林了解伊斯兰教提供了方便。汉译《古兰经》成功的解决了在汉语语境中的传播问题。把阿拉伯文《古兰经》翻译成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通用的汉语文,意义深远,是马坚等人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和传播伊斯兰文明的巨大贡献。
回族文化底蕴深厚,对国家对社会多有贡献,回族中产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翻译家、医学家、武术家、航海家和伊斯兰教经学家不计其数,灿若星辰。回族文学、诗词、戏剧、书法、绘画、翻译、出版、武术、摄影等文学和艺术形式多样,硕果累累,是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部分。然而,非常遗憾,这不仅鲜为社会所知,甚至回族许多人也不甚了了。在社会视野里,回族信教,不吃猪肉,会做生意,不讲理,是一个不完整,被扭曲的形象。
究其原因,固然有历史和社会方面的,但也有回族自身的。回族不少地区有重教轻族的现象,如重宗教建设,轻文化建设;重宗教展示,轻文化展示。民国时期有个口号叫“争教不争国”,意思是要宗教信仰,不要社会地位。这使人费解,一个民族群体连起码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哪来的宗教信仰自由。当然,在旧中国有这样的说法也是出于无奈。重教轻族,重宗教展示,轻文化展示,从对马坚的宣传和评介中可见一斑。
回族主要是回族民间出于民族和宗教感情,对马坚的宣传评介,更多地是讲他翻译《古兰经》对宗教的贡献,而忽视或不讲他对国家对文化的贡献,显然有失偏颇。对古代经学大师马复初的评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马复初对伊斯兰文明和伊斯兰教中国化有历史性的贡献,对科学文化也有杰出贡献。他的《朝觐途记》一书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文献,他在朝觐和游学天方途中到新加坡研究天文学,归来撰写《环宇要述》一书,有学者考证马复初是古代中国到海外研究自然科学并有著作传世的第一人。自古以来回族经学大师、阿訇和伊斯兰文化学者,不少人“经书两通”,博学多才,既要讲他们对宗教对民族的贡献,也要讲他们对国家、对文化的贡献,要全面地评介他们,全面的宣传他们。
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当下文化软实力已被有的国家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以打文化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在央视舞台,有的少小兄弟民族以一首歌,一支舞,一台节目让社会所知,回族一千多万人口,偌大一个民族却相形见绌。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何等重要。要高度重视回族文化建设。在回族社区不仅有清真寺,还应该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不仅听见诵经声,还应该听见音乐声;要像重视宣教人员一样重视回族文化工作者。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宣传回族历史文化,加强包括回族文化的中华文化建设,树立新时代回族自信,开放、包容的新形象。
本文系王子华《马坚传》序,略有修改
作者高发元,系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会长,曾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发元
来源于:回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