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福/文
读罢赛炳文非虚构新书《走出卡里岗》,掩卷一刻,有一种伴随着作家再次行走卡里岗山径的沉重与进一步看清了其庐山真面目的豁然、超然。当然,更有一种读不尽卡里岗的慨然长叹和一时找到了卡里岗大山坐标的会心一笑。放下文本,最难忘卡里岗人端到世人面前的那碗面,坐沙发上沿着卡里岗周围那些走出大山的几十万农民三十年来一路奔寻的细碎脚步,我径自想起自己与这座山发生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走出卡里岗》封面
都记不清是从哪时开始了。几次三番,我曾陪着来自北京的一位作家朋友在这里体察民风,参与救助会不分民族的扶贫,摸着当地村民充满老茧的双手表达过一己谦卑,更难忘盘盘绕绕那些羊肠小道的崎岖。我也曾带领《南风窗》杂志“调研中国”的一支学生团队在这里蜻蜓点水般行走,洒下过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但这一切,却并没有让我彻底读懂卡里岗,只在心底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般的印象与思考。
关于卡里岗,最让我难忘的是,自从《走近卡里岗》的一组文章先后发表之后,偶尔言及,相熟的朋友们就会不失时机地开起那个老掉牙的玩笑:卡里岗大,还是中国大?我知道这是西部各地述说一地封闭与落后的经典玩笑版本,卡里岗每每难逃被选中的命运,这也不足为怪。于是,经不起这么玩笑的一问,在2004年深冬,我俯身卡里岗,借着摄像机的视野,在荒山野岭间寻找答案,在弯弯绕绕的山道黄土中,拍纪录片留下很多素材。
当时,心血来潮,不能自已,我这就在一位藏语向导的陪同下,雇了一辆当地人叫做三马子的农用车,平坐在货箱里,踏上了深入卡里岗的山坳道路。一路颠簸,满身尘土,眉眼模糊,要不是紧紧地护卫怀抱着作为精密仪器的一台摄像机,我还哪里有一点新闻工作者的体面和与众不同?但就是这一次贴地飞行一样的采访,让我不仅感受到了卡里岗好几个村庄的吃水困难以及淳朴的民风,还意外收获了他们远迎哈吉的古风。
哈吉是朝觐麦加归来的人,穆斯林村庄无一例外都有迎送相关仪式,但像卡里岗这样不止一个村庄,不分远近亲疏,男女老少倾村出动,一路远迎的礼节在山下早就是一种奢侈和听闻了。在此之前,我虽然学过“有失远迎”这样表达歉意的词汇,也曾享受过藏区干部群众在县城之外献哈达迎接采访队伍的人间热情,但却不曾见识过几十个村庄全民站在路口对于一个陌生长者排队迎接、逐一拥抱表达敬意的场景。就是这一次采访,让我一直在想:这样的古风,或者说人间厚道在精致的利己主义横扫一切的世风面前是否都有点过时、过气,甚至是不合时宜了呢?
疑之既存,常问自己,一直无解。想不到,二十多年之后,答案却在《走出卡里岗》一书里昭然若揭。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同行是冤家,调面的人见不得调石灰的,尤其是在生意场上。但化隆拉面人几十年不打折扣的侠义行为却彻底改变了我曾经的认知,让我有一种豁然贯通几十年时光的收获感。

《走出卡里岗》化隆拉面人的三十年创业史
与这些年诸多打工文学所关注的农民工遭遇相比,化隆人真是幸运之极。出门在外,哪怕身无分文,毫无经验,只要投亲靠友,但都会遇到一种相沿千年的礼遇与厚待。甚至,无论认识与否,只要找到了已经开门迎客的拉面馆,只要说明了个人诉求,任何人就会像是来到了卡里岗家乡一样地找得到一方立足求生的地方。在异地他乡,个人有店之前,他们无一例外都可以在先行者那里免费吃住,分享信息,学习拉面手艺,获取管理常识。
在介绍摊位、筹集资金、帮助开店的过程中,每一个新来的拉面人都会感受得到多双就像哈达一样不时伸到眼前的胳膊。值得终生回忆的关爱每每如影随形,不断绵延。这使化隆人的拉面馆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星火燎原,从零出发,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在全国337个城市,海外68个国家和地区开门营业,站住脚跟,让一碗面成为一地脱贫致富的强大引擎,也让一双伸向他人的热情之手托起了几代人梦寐以求走出大山的理想。作为历史一页,作为这一页史诗的重要基座,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总以事实说话,挖掘出了这一灵魂性的东西,由此丰满了卡里岗的意象,让读者在清晰地感受这一碗面的温暖和滋润的同时,也领会到了一种精神性的东西。
而这正是改革开放大潮中西部农民与时偕行过程中依旧坚守着的一道精神堤坝,也是改革开放政策借着这一支三十多万农民而竖起的一面历史性丰碑。
以平实的笔墨,书写时代的华章。以史家的卓识,穿透叙事的迷雾。本书笔墨的高超之处主要在于作者绕开了大量新闻报道和创业故事惯有的熟悉路径,爬梳史料和还原现场方面,一直收放自如,摆脱惯性,始终没有失去史学写作常见的那种节制和清醒。
历史写作最难写的是当代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多泥石俱下的现实缠绕,那么多似曾相识的故人面孔,那么多带着宣传惯性的语调,那么多挑剔与不满的目光,稍一不慎,就会被裹挟,就会被带到路边沟壑,经不起历史检验,保不住文人底线和历史未来的拷问。但作者老赛却克服了这种种挑战,上去高山望平川,先自理出了几代拉面人出发、立足、飞翔、困顿等大的时间顺序。
以时间为纲,从容讲述,这使全书气息流畅,逻辑清晰,三十年历史轮廓一目了然,让读者的心跳、广大农民工的心跳保持了同频,由此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与此同时,作者在细节捕捉与叙事张力的关系方面也做了非常深切的案头功课,这使全书文字流畅,语气从容,让人读着轻松,掩卷有味,全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视点的灵动轻松:时而贴地而行,时而插翅低飞,在现场和作者视野之间找到了有机的平衡点。这使那些非常沉重的历史背景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地从卡里岗以及化隆人的头顶轻轻飞过,只留一抹云影,而没有泰山压顶般的那种沉重。

青海省化隆县卡里岗山区
曾几何时,卡里岗是青海长云遮蔽着的一隅秘境。贫困迫使卡里岗周围许多人认为造枪只是一种手艺,而不是违法行为。所以,当驰名中外的“化隆造”让不少农民的贫困雪上加霜,难以走出梦魇之际,是这一碗面芝麻开花,让他们看到了无穷的希望,实现了自我拯救。这是几十万化隆人走出大山的原始背景,也是这一碗面,这一条脱贫致富之路起点上的历史阴云。对此,许多社会学家虽心知肚明,但当说起化隆时总尽量绕过,而不去触碰。而本书作者却对此并不隐恶,也不避讳,而以史家的冷静和客观端详、凝视这一历史背景,揭示出了拉面人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地出门创业的深层原因之一。
还不止此,作者在书中还不止一次地言及拉面人为制止内部恶性竞争而发起并设置的“四百米”、“五百米”等红线以及在立足发展道路上涌现出来的其他种种不足。但正是这些不足的呈现,人性在特殊环境里的表现,不但没有影响拉面人的正面形象的塑造,还使他们的集体形象显得更丰满,更立体,更可爱,也更符合历史的逻辑和人性的逻辑。与此相比,他们在关键时刻、关键地域表现出来的那种无私奉献、主动融入和自觉担当更是义薄云天,宛然丰碑。
是的,丰碑。这是几十万西部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零起点在华夏大地上集体寻路的一座丰碑。透过这座丰碑,我们不仅看见了他们气势如虹的精神底色,也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整个时代的雄姿与走向,更看到了传统农耕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跌跌撞撞、相扶相携着前行的一串脚步与姿影。

青海省化隆县卡里岗山区
面对这样一座丰碑,有人说,这是一部当代农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写下的时代史诗,也是全中国各族人民相扶相携着浇灌施肥而最终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朵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花朵。对此,作者笔触所到,均有全面表述:化隆历届领导前往现场协调工作生活的公仆情怀,手把手的帮扶与护卫的情景,全国各地政府多部门的悉心关怀与殷殷厚待,海外华人不止一次伸出的援手以及全国上下那些火辣辣含着期待的目光等,这一切让卡里岗精神一砖一瓦渐次隆起在青海大地,也使青海拉面成为青海全省乃至周边地区脱贫致富的金色桥梁和重要坐标。对此,作者在本书中做了全面总结与首肯。
与此同时,他也写出了这座丰碑当前面临的系列考验,诸如中央厨房在尝试和发展中遭到的挫败,回乡创业面临的各种新困难等。它们使丰碑上的砖石在风雨中再次露出了真实的底色。在我看来,这是作者节制、理性的文字含着的无声留白,是为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也是本书跳出拉面传统叙事的高超之处。因为,当前的拉面叙事已经陷入“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等光环之中,一直在承受新的期待,迎受更加沉重的时代挑战。那么,在成为世界快餐品牌的道路上,它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呢?路在何方?
让读者不得不思考的是,当下,拉面热已经在渐次降温,西宁和周边州县的消费者在绕了一圈之后却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家宴。家常正在成为饮食行道里新宠。再加上全国各地整体经济形势的衰退,许多内地拉面馆几乎都存在关门之虞。在这样一种新的业态之下,一碗面不断延伸着的那些产业链最终将何去何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拉面人早就在思考与探索。本书作者已经捕捉到了他们那些新的蓬勃的身影,不吝笔墨呈现出好几家3·0时代的新面馆以及它们伸出的崭新触角。
可是,触角不是根基。从触角到根基,这得多少脱胎换骨的轮回之路要走啊?说到这,有人可能反驳:化隆拉面不就是胆子一大闯出来的一条新路吗?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还哪里经历过凤凰涅槃般的诸多艰辛?

青海省化隆县卡里岗山区
其实啊,化隆拉面之路也不是侥幸成功之路,更不是脑筋够用的人投机他人找到的新路。在我看来,化隆拉面的成功是有其深厚的根基的:那就是他们心中对于食物始终不渝的那一份与众不同的敬重与怜爱。我认为这才是卡里岗精神日渐隆起的重要基石。举两个例子:
其一,这是让卡里岗三四万人的祖先举族转身时的一个历史性事件。靠天吃饭的他们,当时,正在黄河边请雨之际,遇到了西行过河的马来迟。马来迟呼风唤雨的那一次神奇祈祷,让他们感受到了万民同心的一刻,并从此顺从天意,放下了原先的信仰,这不是民以食为天的现实写照?
其二,卡里岗人马禄,曾经只是一位普通的军队炊事员。有一天,他把一锅面片刚刚做好,就遇到了敌人来袭。首长让他上马迎战,毁了这一锅面。可马禄不忍心,这就拿出一个山羊皮皮袋,连面带汤地将其倒进,然后,扎住袋口,驮到马背。在双方激烈的混战中,他的马当时因不堪这一锅面片的烧烫,一时左突右冲,非常凶猛。这使他在那一次战斗中受到了首长赏识,并从此得到提拔,终致成为抗日将领,与毛泽东、林彪、朱德、秦邦宪等人结下深情厚谊。大富大贵,大吉大利的源头,还不是对于那一锅面片的痴情与厚待?
万千思绪,难离卡里岗。《走出卡里岗》,掩卷之后,依旧让我还是走不出卡里岗。
《走出卡里岗》,才能读得懂卡里岗以及就像卡里岗一样渐次隆起在我们心中的创业激情。但愿《走出卡里岗》成为我们重新认识卡里岗以及西部农民在时代大潮中的一座历史性坐标。
感谢《走出卡里岗》的作者,他让卡里岗的意象走出了山重水复的卡里岗,走向中华大地。
(《走出卡里岗》,赛炳文著,青海人民能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2024、12、30 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