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福/文
不响。
这个词如今大红大紫 ,独属上海了。
其实啊,在青海,这个词早已有之。青海人嘴上也常吊。
青海人每每摸石头过河,尝试着办一件事情时,无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总以〃响〃了,还是〃不响〃对人告知其结局,不讲过程。这简直民风一缕。

尽管如此,但我们还是没有太在意这个词在青海语境里的深刻内涵。直至看了小说和电视剧《繁华》之后,我才明白:这不同语境里的"不响"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在青海,它更偏向事情进展和遭到的结局,言者一般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有一种投石问路者的谦卑意味在。而在上海话的语境里,"不响"则是河深流静一样的一种主动性心态,是独对人的态度,很少对物。
比如,宝总跟着解释:不该讲的,说不清楚的,没想好,没规划的,自我为难、为难别人的,都不响,做事要留有余地。
这里的〃不响〃不单指不吭声,不说话的意思。原著作者金宇澄先生曾说,不响,是上海人的人生哲学——
「心里有数,但是不吭气,隔岸观火」所以,剧中的宝总,常把「有数」同时挂在嘴边,自然也把握着较合时宜的一种「不响」。
与此相比,青海面对响与不响的心态则是自己心中没有数的,没有把握的,而且是带着一点尝试心理的。
如此说来,青海人就没有自信,没有智慧,而在面对外部世界时 ,手忙脚乱,失去分寸了吗?
不!
不!
青海有一个词汇也像青海湖一样,包容了青海人的智慧。这个词就是〃装囊〃。
比如,猫儿吃鸽子…装囊了。扮猪吃虎,外憨内奸。这是青海人独有的应世智慧。你别看青海人在重大问题上不抢先,不发言,无动于衷,宛然慢着半拍。实则就是靠着这种装囊在看时机,也在隔岸观火,等着赢大牌。
想到这里,我就怪了,既如此,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咋一直装囊了?
装囊!或许是更在深处的煤层,还没到开发的时候。在我看来,装囊的智慧是高于难得糊涂的。难得糊涂,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而装囊是一种腰身更低的姿态,不会引起他人的怀疑。
好拳不赢一二三!怕什么。装囊!
2024/5/1
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