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一日游记

武桓社会趣事 2025-04-06 13:14:38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多云

清晨六点半的闹钟准时响起,我们一家人起床、洗漱后就和闺蜜一家在酒店大厅里汇合。七点过几分抵达地铁口,天已经大亮了,旅游大巴已停靠在路边。跟着五十人的大团从南昌出发时,晨雾还未散尽,上车听导游讲解了今天的行程后就闭目养神补瞌睡了。

到南昌之所以选择离它比较远的庐山,是因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还是因为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乘坐两个多小时的旅游大巴就到了第一站秀峰。景区门口立着李白的雕像,诗人扬袖指天,正对着香炉峰瀑布。我们可以遥望飞瀑,不过这段时间不是雨季,没有下雨,水流很细,很袖珍,并不像诗中描绘得那么气势磅礴,它隐在大山里,导游不提醒我们还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庐山瀑布。倒是青玉峡谷的泉水格外清亮,清澈见底,在漱玉亭旁敲出泠泠声响。

几千年来,大德高贤次第登临,才俊人杰履痕交错,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美篇雅韵。其中,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千古绝唱,成为扛鼎之作。一年四季到秀峰景区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景,春天可以看春花烂漫,泉瀑溅玉,夏天欣赏绿树葱茏,鸟叫蝉鸣;秋天品丹桂飘香,层峦溢彩;冬天赏银河天落,玉树琼林。

秀峰景区的摩崖石刻群最让人震撼,从颜真卿到王阳明,不同朝代的字迹在崖壁上叠压生长,导游说这里有144处国宝级石刻,手指抚过冰凉的岩壁,仿佛能触到历史的年轮。

漫步在秀峰景区,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历史的深处。这里的老别墅,每一栋都有着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外观,斑驳的墙体见证了它们曾经的辉煌。名人故居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我像个贪婪的探险者,贪婪地吸收着这里的一切,这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

中午吃完饭就到了白鹿洞书院,这是一个傍山而建的学府,周围的林木茂盛,溪流潺潺,加上园内设计独特,给人一种花园般的宁静与和谐。古树垂荫,一水中流,重檐黛瓦,朴素无华,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丽。

白鹿洞书院的“白鹿”的渊源是什么呢?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了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出入相随,还给他到集市上去买东西,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他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真正发扬光大的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他以书院“会讲”制度开创了名儒讲学的先河。千年的时光在这里一脉传承,使白鹿洞书院成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圣地。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清华北大。

这里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历史的见证。从五代南唐到南宋,再到现代,每一步历史变迁,每一处文化痕迹,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走进白鹿洞书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年代。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无论是学者还是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宁静与历史的厚重感。

朱熹讲学的礼圣殿前,两株古桂的枝桠几乎要探进雕花窗棂。有穿汉服的女生在明伦堂前临摹碑帖,墨香混着松涛声在庭院里流淌。先生指着一处廊柱说:"这木头裂缝里,怕藏着多少赶考书生抓耳挠腮的焦虑。"

接着来到了观音桥,它是中国桥梁史上的杰作,历经千年仍坚固完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之一。观音桥以工程艰巨和建筑工艺高超而闻名于世,“北有赵州桥,南有观音桥。”近代“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先生曾给予观音桥很高的评价。桥体稳重扎实、制作精良,横跨在激流飞瀑、乱石滚滚的三峡涧上,千年间历经多次地震仍基本保存完好,其工程难度极高,建造品质可谓卓尔不凡,堪称中国桥梁史上的杰作。

观音桥景区内还包括千年古刹栖贤寺、天下第六泉、三峡涧、玉渊潭、蒋介石行馆等诸多风景、人文、古建景点,是庐山的自然美景与历史建筑和风貌完美融合的典范,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杰出代表。

观音桥比想象中更险峻。我们站在桥头数着七组券石,每块花岗岩都严丝合缝。桥下三峡涧的激流把乱石冲刷得锃亮,现在是枯水季节,河里还没有什么水,所以我们看不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我们在第六泉边接水煮茶,茶汤里竟真尝出陆羽说的"甘腴清冷"。老茶农说这泉水泡云雾茶最好,可惜春茶还没上市。

最后一站的桃花源略显遗憾。谷中桃花已谢了大半。谷中桃花溪婉蜒而下,两岸群峰秀立,竹修林茂,古木参天,鸟鸣幽谷,美不胜收。谷口极狭,其内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有小桥流水,良田、美池、桑竹,为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真实写照。谷中有唐代陆羽命名的天下第一泉——谷帘泉。

桃花源景区不仅自然风景秀丽,并且历史涵蕴深厚,自晋代以后,陶渊明、朱熹等多位历史名家往来于此,留下的吟咏康王谷和谷帘泉的诗文和摩崖石刻数量之众、文字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沿着陶渊明采菊的小径往深处走,忽见竹篱茅舍隐在雾气里,老农正给新栽的秧苗覆膜——原来桃花源的春耕,比诗里的画面更鲜活。

返程时车窗外的庐山渐渐隐入水墨般的夜色,忽然懂了东坡先生那句"不识真面目",或许这山本就是活的,总在云遮雾绕中悄然生长,任千年诗句化作它衣襟上的褶皱。

0 阅读:0

武桓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