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晴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和朋友们来到文殊院,我们踏着青石板路走近这座千年古刹时,发现院子里人头攒动,但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喧哗声,只是听到一些善男信女低沉的诵经声。那声音不紧不慢,像是从遥远的隋唐穿越而来。山门前的香炉已经升起袅袅青烟,人们在门口领了免费的香火,神情安详地排队等候进入。这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成都人为何把这座寺庙视为心灵的避风港——在踏入山门的那一刻,城市的喧嚣真的被一堵红墙隔绝在外了。
文殊院的山门并不雄伟,却自有一种庄严。门楣上"文殊院"三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微微发亮,两侧的对联:"见了便做 做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下联是“慧生于觉 觉生于自在 生生还是无生",这对联让人未入其门先静其心。跨过门槛的瞬间,一种奇异的宁静感笼罩全身,仿佛穿越了一道无形的结界。我和朋友们也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压低了声线。这种氛围不是强制的规定,而是这座千年古刹自然散发出的气场。
中轴线上,五重殿宇依次展开。我们来到天王殿,弥勒佛的慈祥笑容瞬间消解了所有紧张情绪。我盯着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出神,这大概就是成都人的生活哲学,在这座以悠闲闻名的城市里,人们似乎天生懂得"容"与"笑"的智慧。
穿过庭院来到三大士殿,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法相庄严。最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正是传说中慈笃禅师圆寂时显圣的形象。殿前香炉旁,一位身着灰色僧衣的年轻僧人正在整理香烛,动作轻柔得像在照料婴儿。我想起那个美丽的传说:当青烟化作文殊菩萨乘青狮升天时,信众们该是何等震撼。而今,这份信仰依然在袅袅香火中延续。
文殊院的回廊是意外的惊喜。每走几步,就能看到木柱上悬挂着书法精美的警句。"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证禅心"、"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些句子像是一位智慧老者在漫步时的低语。我们在回廊中慢慢踱步,任由这些古老的智慧渗透心田。
下午两点,我们从侧门走出文殊院,仿佛从一场千年大梦中醒来。墙内的香火味还没有散去,墙外的世界立刻以浓郁的食物香气宣告它的存在。我们在一家老字号坐下,这家餐馆的招牌菜老妈蹄花是必点的,它以猪蹄为主要原料,配以白芸豆等其他调味品精心煲煮而成。这道菜外观肌肤胜雪,形似飞花,口感滑嫩细致,柔嫩爽口,香而不腻,豆如棉纱,汤香四溢。还点了麻辣水煮鱼片、麻婆豆腐等,当麻辣鲜香在舌尖炸开时,方才的禅意与此刻的烟火气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吃得太撑了,我们在附近的锦里古街转悠了一圈,下午六点,我们来到了与文殊院完全不同风格的九眼桥。与文殊院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已经能感受到夜晚即将到来的躁动。白天的九眼桥像个慵懒的美人,斜卧在锦江之上。我们站在新桥上眺望,试图想象那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桥模样。小红书上说原来的九眼桥像一张弯弓,与回澜塔构成"桥是弯弓塔是箭"的奇景,可惜如今只能靠老照片追忆了。
桥下的锦江水缓缓流淌,倒映着两岸的高楼。我想起这里曾经有过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不禁莞尔——无论是宝藏还是石牛石鼓,最终都敌不过时间的流水。现在的九眼桥,早已把那些刀光剑影的往事化作了酒吧里驻唱歌手的民谣素材。
墨色渐浓,各家酒吧店铺把桌椅摆到锦江边,我们找了个方便看九眼桥的酒吧坐下,坐在露天下,江风袭来还有阵阵凉意,我们叫服务员给我们拿了毛毯披上,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几位瑟瑟发抖的大妈披上了毛毯,把自己裹成粽子。我们坐在江边,静静等候着夜幕降临,当九眼桥上霓虹灯次第亮起,整座桥变得流光溢彩,九眼桥就完成了华丽变身。
此刻酒吧街开始沸腾,歌手们的声线在夜空中交织。我们点了几瓶啤酒,还有烤肉串、卤菜、花生米等等。我们静静欣赏着九眼桥的夜景,让人惊叹的是:桥洞下变幻的灯光下真的可以看到九只眼睛!当灯光穿过九个桥洞倒映在水面,就像九只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
微醺之际,我突然想起文殊院回廊上看到的一句话:"红尘即净土"。一天的游历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上午在寺庙里寻找内心的宁静,下午在古桥边感受城市的脉动;清晨在寺庙的香火中净化,夜晚在城市烟火气中陶醉。成都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能让禅意与烟火能如此和谐共存。
回酒店的路上,看着这座城市的灯光如星河般流淌,想着我们今天去了文殊院和九眼桥,算是把成都的“静”和“动”都体验了。成都人的智慧在于他们能在文殊院的红墙内参禅悟道,也能在九眼桥的霓虹下纵情欢歌。这种平衡的智慧,或许比任何景点都更值得细细品味。
其实旅行不只是看风景,更是通过不同的场景照见自己的内心。文殊院的宁静与九眼桥的喧嚣,看似对立,实则互补。其实,菩萨也是要吃饭的,精神与物质,出世与入世,不过是一道墙的距离。而最好的生活态度,或许就是像成都人那样,懂得何时该跨过那道墙,何时该回到墙内,在动静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