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晴
清晨的赣江泛着粼粼波光,我又从八一大桥乘车经过,这几天我们每天都从这座桥上经过,看着桥头堡的白猫黑猫,看着滕王阁旧址回望这座英雄城。就要离开南昌了,离下午一点开往恩施的列车还剩两小时,我毅然跳上开往赣江新区的出租车——在南昌的最后时光,定要赴一场与商周先民的约会。
江西省博物馆的白色建筑群在晨光中宛如方鼎列阵,入口处青铜纹样装饰的立柱已悄然泄露天机。九点半我们十几个人的小团跟着讲解员步入博物馆,今天有点热,但到了博物馆里,看着从古墓中挖出来的泛着绿色幽光的青铜器时,凉意扑面而来,仿佛踏入时空隧道。商周展厅的暗蓝色光晕中,数百件青铜器静立如星辰,其中三束聚光灯如同历史长河中的航标,引领我走向镇馆之宝的所在。
转角处的独立展柜前,呼吸突然停滞。104厘米长的青铜巨虎昂首而立,晨光穿透玻璃幕墙,在它满身的雷纹上跳跃。这件青铜器有“虎王”的美誉,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青铜虎,是商代青铜艺术的辉煌之作。这尊商代虎王竟带着几分卡通式的憨态——圆睁的铜铃大眼与微张的虎口形成奇妙反差,仿佛下一秒就会发出"嗷呜"的撒娇声。
绕着展柜细看,虎背上那只振翅欲飞的小鸟,让整个肃杀造型瞬间灵动。虎有两条卷曲的尾巴,体型粗壮,很有霸气,讲解员轻声揭秘:"双尾设计打破力学常规,证明工匠对重心把控的精妙。"我忽然读懂这矛盾的美学:先民用最坚硬的青铜,铸造出猛兽最柔软的灵魂。

转入幽暗的祭祀文化展区,一件青铜头像在旋转展台上泛着幽绿光芒。这件全球孤品的面容似笑非嗔,圆睁的双眼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在与你对视。当我蹲下平视这件3300年前的法器,突然惊觉其面部轮廓竟与现代人惊人相似。铜像有两面,看上去是一样的,中间镂空、两边对称。高高的角、圆圆的眼、蒜头鼻子、呲着牙,形象十分可爱。
顶部残留的羽冠插槽与底部方管形成天圆地方的隐喻,古人将宇宙观浓缩于方寸之间。展厅背景墙投影着巫祝舞蹈的光影,恍惚间,那个手执神像起舞的祭司似乎穿越时空,正透过青铜眼瞳凝望今人。

顺着指示牌登上三楼,巨大的兽面纹甗王几乎触到展厅穹顶。仰头望着这尊115厘米高的炊具,蒸腾的水汽似乎正从兽口纹中氤氲而出。两只回眸的青铜小鹿轻踏甗耳,与狰狞的兽面形成戏剧性对话。
展柜旁的动画演示揭晓玄机:除小鹿外,整个甗体竟是一次浇铸成型。难以想象商代工匠如何让78.5公斤的铜水在陶范中精确流淌,或许正如解说词所言:"他们用最笨重的材料,完成最精密的艺术。"

当时针指向11:20分,我像灰姑娘听见十二下钟声般慌乱。匆匆掠过其他展柜时,浮雕羊首罍的卷角在余光中划出优美弧线,伏虎耳鼎的三足虎形扁足仿佛在展柜中奔跑。电梯口的数字屏显示着海昏侯金器的参观人数,而我只能对着"釉里红楼阁式谷仓"的图片展板驻足兴叹。
赶往火车站的出租车上,司机操着赣方言推荐着绳金塔的瓦罐汤,这两天天天喝,还喝不厌,真的挺好喝的。想起昨天捧着一碗拌粉大快朵颐时,米粉的爽滑与商鼎的斑驳在脑海中重叠。列车启动的汽笛声中,手机相册里的青铜器照片泛着幽幽青光,像无数等待破译的文明密码。
这场120分钟的时空穿越,让我重新认识这片"吴头楚尾"之地。那些青铜器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先民们写给未来的情书——双尾虎藏着匠人的顽皮,神人面留着祭司的温度,甗王腹中更封存着远古的炊烟。当列车驶过庐山站时,我想起了昨天在庐山游玩的一天,还曾专门去鄱阳湖边打卡,我忽然想起青铜虎背上的小鸟,它是否也曾在某个商代清晨,振翅掠过赣江的晨雾?
英雄城在视线中渐行渐远,而青铜纹路已在记忆里生长蔓延。那些未见的镇馆之宝,权且当作留给下次相遇的念想。毕竟,与三千年的对话,又岂是一次匆匆邂逅能够尽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