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和华为的合作,自去年开始就一直传得沸沸扬扬。
尽管双方都没有明确表态,但上汽率先注册“尚界”商标的做法,多少还是为合作传闻注入了确定性。
此外,近来再有报道指,“华为与上汽的合作模式已确定将使用智选车模式。”
如果属实,这也将打破目前鸿蒙智行的四界联盟稳态,余承东亦因此对“不扩容”的承诺食言了。
但好的是,上汽起码拿到了一张重生的门票。
2024年,上汽集团累计批发销量401.3万辆,同比下降20.07%,且不及比亚迪的427.21万辆。
上汽,就此让出了连续18年保持国内汽车集团销量第一的位置。
上汽的市场低迷是有迹可循的,从2018年达到705.17万辆的销量巅峰以后,上汽的总体销量就一直在往下走。
其中,2023年上汽集团销量也能站到500万辆以上,但1年后就掉了整整100万辆。
如此跌势,简直触目惊心。
之所以上汽持续出现销量下滑,这一方面离不开通用和大众这两大巨头的表现滑坡。
面对合资市场份额的日益缩水,通用和大众的基本盘重挫也是难以避免。
只是叫人遗憾的是,上汽没能抓住这波“东升西降”的新浪潮,在自主品牌集体崛起的背景下,上汽乘用车却意外落伍了。
早在2015年,时任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的王晓秋已经表明,发展自主品牌是上汽的第一战略。
而彼时上汽乘用车的年销量,在20万辆左右。
没想到10年过去以后,2024年上汽乘用车国内销量依旧在20万辆附近徘徊。
上汽乘用车,可谓错过了一个时代。
事实上,上汽乘用车并非没有过高光时刻。
2018年,荣威与名爵合力实现销量超过70.19万辆,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势头。
同时,荣威也在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力求以荣威Marvel X来抢占新能源高端市场先机。
但到后来,荣威出现了不同发展路线的分化,先是推出主张差异化的R标,后来又跟随新势力做法孵化出新品牌“飞凡”。
在路线摇摆不定之下,本该扛大旗的荣威无力再支撑起上汽乘用车的基本盘,而飞凡亦自始至终未得到过市场认可。
至于作为“小弟”的名爵,则转头将重心放在拓展海外市场,这也导致上汽乘用车出现了“国内销量空心化”的情况。
以目前上汽乘用车的年销量而言,这已跟一家新势力的规模相差不大了。
毫无疑问,上汽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
从去年开始,上汽已对外确认荣威和飞凡将进行整合。
荣威飞凡事业部总经理何明磊指出,「无论R标还是荣威也好,我们做这样的融合,目标完全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更长期的服务。」
他还透露,R标将不再局限于纯电路线,而是增设插混或增程车型,但该系列不会覆盖纯燃油车型。
如此做法,跟埃安和传祺的整合基本类似。
除了整合品牌以外,去年上汽领导班子的调整无疑影响更大。
其中,原董事长陈虹到龄退休,王晓秋改任董事长一职,至于贾建旭则履新集团总裁职务。
就在去年中的干部大会上,贾建旭对内放了狠话,「零部件公司别再想着赚钱,所有企业都要支持整车。」
「我们要“跪着做人”,永远不要让人看到你有多高,现在我们有很多干部很骄傲,头抬得比天还高,有用吗?砖头砸下来第一个砸死你。」
「只有你跪着做人、人家都不知道你有多高的时候,等你哪天站起来以后,你就会真正成为巨人。」
显然,上汽要从根儿上来动真格了。
早在2021年,时任上汽总裁的王晓秋发话,公司将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做强自主品牌,从过去以合资为主,改向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鼎势发展转变。
他强调,「力争在‘十四五’期末,上汽自主品牌全球销量占集团总销量的比重超过55%。」
按照去年销量统计,上汽自主品牌销量达到240.8万辆,在集团整体销量中占到60%,已然兑现了几年前的目标。
当然,如果撇除五菱和海外销量以后,上汽自主品牌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其中一点,就是重新评估跟华为的合作可能性。
好的是,新的领导班子不再犹豫了。
上汽,曾在10年前的荣威RX5身上打出了“首款互联网汽车”的标签。
率先与阿里合作斑马车机系统的上汽,并非不清楚互联生态的发展趋势,更不可能低估互联网公司带来的革新变化。
只是面对着跨界者的“野蛮入侵”,上汽选择了保守的防御姿态。
「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
2021年6月,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的陈虹公开发表了拒绝华为的“灵魂论”。
有意思的是,在“灵魂论”发表不久以后,上汽便扭头找了OPPO来合作。
只是这些年看下来,OPPO没法跟华为带来同样大的示范作用。
更重要的是,一边是由华为领衔的鸿蒙智行军团在市场势头上遥遥领先,另一边则是弃用华为的上汽日益江河日下。
这截然不同的际遇,多少打破了上汽的心理防线,而在新领导团队上任以后,这也为双方的正式牵手创造了机会。
上汽,这下真心需要靠华为来扶一把。
从进入2025年以来,上汽和华为合作的消息被不断放出。
此前有报道指,首批华为员工已经进驻上汽,上汽乘用车还为此开启了全员竞聘,以实现组织架构上的大调整。
再者,上汽还率先注册了“上汽尚界”、“尚界”等商标,提前给新品牌铺路。
后来,再有报道指双方在最终合作模式上经过了多轮谈判,计划从原定的HI+转为“类智选车”模式。
很快,又有消息传出,华为与上汽的合作模式确定将使用智选车方案。
从这中间的反复横跳来看,双方之间的博弈并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余承东说过,「现在很多车厂都愿意和我们合作,一些大型车企还在找我们做智选车。」
「但我们手里没有资源了,仅能承担这四家,我们就聚焦做这四个样板。」
不排除,余承东口中提到的大型车企里就包括了上汽。
不过,以当下双方基本达成合作共识来看,当时余承东的表态也可以说是欲拒还迎的谈判技俩了。
再者,参照问界M9在50万级市场成为爆款的表现,以及赛力斯还发布了实现扭亏为盈的2024年业绩预告。
这些对华为利好的事实,自然也是上汽的谈判压力所在。
跪着做人的上汽,这回只能不做保留地跟华为合作了。
面对鸿蒙智行的内部区分,此前余承东曾作出过回应。
他指出,问界聚焦在全系列SUV,智界力推中端和中高端的年轻化产品,覆盖轿车和SUV,享界则主打行政高端用户,至于尊界是定价百万级的豪华品牌。
在此基础上,有报道指作为第5界的尚界,定位将面向更年轻化的市场,车型售价大概在17-25万左右。
之所以尚界如此定位,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跟其它四界造成冲突,另外也跟尚界提供的车型选材有关。
一开始有消息指,尚界首款产品的原型车是去年被搁置上市的飞凡RC7,该车可以被视为“青春版的智己LS6”。
但又有消息透露,华为认为飞凡RC7的外形及定位不够合适,最终双方选用了另一款SUV来作为原型车。
据悉,经过鸿蒙智行全面改造的上汽尚界新车,计划在今年Q4推向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余承东多次强调,鸿蒙智行30万以下的车型都是亏着卖。
他透露,24.98万起售的问界M7入门款,每卖一辆就要亏两万多元。
「现在不具备做20万以下车型的能力,要等到将来具备成本控制能力的时候再做。」
当时的这番表态,不清楚是否也是在向上汽进行喊话。
对此,作为有着庞大体量的传统巨无霸,上汽不难满足到余承东的成本能力要求,这大概也是最终双方确定让尚界定位偏入门的支撑要素。
如此一来,主打20万级的尚界,将承担起鸿蒙智行最主要的走量任务。
上汽自主品牌,也终于有了不愁销量的寄托。
去年被问及鸿蒙智行5年内的目标是什么时,余承东说到至少能在中国高端车市场成为第一,在30万以上市场成为王者。
「现在50万以上的段位我们已经做到了,争取100万以上的也能做到。」
如此表态,并没表露出他有意让鸿蒙智行往下探的想法。
事实上,往20万级以下市场发力,这并不符合现时鸿蒙智行整体定位高端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现时不少采用华为HI模式的品牌,它们正正都集中在了20万级以下市场,例如极狐、深蓝、传祺等等。
换言之,未来在尚界加入以后,这大概率又再勾起智选车和HI模式之争。
一团乱战,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