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母真正喜欢的,只有宝琴,宝玉只是她的吉祥物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5-04-08 22:47:28

薛宝琴进贾府,一下就赢得了贾母的欢心。贾母把大家见都没见过的珍贵斗篷送给宝琴。

湘云说:“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贾母疼宝玉是世所共知的,一切好东西都恨不得塞给宝玉,为什么这样一件珍贵的衣服,却不肯给宝玉,而是送给了初次见面无亲无故的薛家小妹呢?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不是宝琴的出现,大家以为贾母只疼宝玉这个亲孙子。毕竟,书中以黛玉的视角明写了“外祖母溺爱,无人敢管”。

贾母对宝玉的疼爱,到了病态的地步,而且是明目张胆地违反祖制,以及与整个社会的礼制对抗。

先说违反祖制,据王熙凤透露:“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意思是女儿在婚嫁上还会分嫡庶,男人则完全不分。

尤其体现在贾府,“如今说因为袭人是宝玉的人,裁了这一两银子,断然使不得。若说再添一个人给老太太,这个还可以裁她的。若不裁她的,须得环兄弟屋里也添上一个才公道均匀了。”

这就是说,按照祖宗手里传下来的规矩,宝玉和贾环兄弟所享受的待遇应该是一样的,宝玉有的,贾环也必须有。

但因为贾母偏爱宝玉,把自己的一等丫头袭人拨给宝玉使用,让宝玉这个无权使用一等丫头的小少爷,拥有了让人艳羡的各种特权,从而导致了赵姨娘母子的忌恨。

要说贾母疼爱宝玉,估计没人会反对,因为书中时时处处有体现。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作者最喜欢用的写作手法,越是看着像真的,就越可能是假的。

所以,作者用湘云的一句话来戳破真相:“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而是给了素昧平生的小姑娘薛宝琴。

所以,贾母真的是疼爱宝玉吗?

让我们回到起源,追根溯源,真相就不难看到。

这个根源,就在第二回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

冷子兴对荣国府的演说,看似是跟贾雨村聊八卦,实际上是作者借他之口,交代一些关于贾府的内幕。

因为冷子兴的身份特殊,他是周瑞的女婿,而周瑞夫妇又是王夫人的陪房,是贾政王夫人夫妇身边最亲近的人。所以,冷子兴能拿到关于贾府的第一手资料。

关于贾母对宝玉的疼爱,冷子兴是这么说的:

“不想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

宝玉出生,自带一块“五彩晶莹的玉”,上面还有字,这成了轰动一时的奇异事。就连贾雨村这样见多识广的人,都认为“只怕这人来历不小”。

“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注意这句话。“因而”,表明了因果关系,贾母是因为这块玉,才对贾宝玉“爱如珍宝”的。

所以,与其说贾母疼爱宝玉这个人,还不如说她是珍爱那块通灵玉。

所以,我们看到,当贾宝玉摔玉时,贾母说的是:“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那块通灵宝玉才是命根子!

还有,对通灵玉的爱护,除了袭人会细心地每晚用布包好塞在枕头底下,王熙凤也有过类似的表现。

第十五回,秦可卿的葬礼,王熙凤带着宝玉和秦钟住在水月庵。宝玉身边没有袭人这样细心的人侍候,“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

可见保护好通灵玉,已是大家的共识,这当然是受贾母的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贾母为什么会如此珍视这块玉呢?

我们通过贾母各种反常的表现,就不难得出结论。

贾母是史家的女儿,史家祖上是尚书令。和贾府以武起家不同,史家的尚书令是文职,位同宰相。

所以,即使贾母不识字不读书,但作为尚书令的千金小姐,还是会受到诗书的影响,见多识广、性情温和稳重。

这样的家庭出身的人,不会不知道勤勉方能长久的道理。但我们看到,在她的影响下,贾府的男儿们个个都“安富尊荣”,不思进取,“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导致“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难道她不希望贾府的富贵长久绵延吗?

我们来看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时她的表现。

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当说到第二出戏是《满床笏》时,贾母明显表现出不可置信:“这倒是第二本上?”

怎么第二本就到《满床笏》了?言下之意,我以为那么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贾母凭什么这么自信?他就看不到儿孙们“一代不如一代”吗?

她的自信,就来自衔玉而诞的贾宝玉!

一向信奉神佛的贾母,把带着通灵玉而来的贾宝玉,当成了上天赐给贾府的吉祥物。以为只要有这个吉祥物在,贾府就能再过几十年的好日子,而且会比现在更好。

也别怪贾母迷信灵异事件,她虽然不读书,却特别喜欢看戏。历来有了不起的大人物出现,总会自带灵异现象,比如第一本戏里刘邦斩白蛇,赤帝斩白帝,不就是一个灵异现象吗?

这样的戏看多了,就像现代女孩看偶像剧,谁不希望这样的美事能落到自己身上?

所以,当贾宝玉带着通灵玉而来,万人都说“这人来历不小”,贾母当然要“爱如珍宝”了。

在她的见识里,守护好了贾宝玉,就守护好了贾府的繁华富贵。

这也是她将宝玉养在内帷的原因,只有把他当女孩儿养在自己身边,她才能放心,才能避免被磕着碰着不发生意外。

她把宝玉养在内帷,其实相当于一种软禁,限制了宝玉的人身自由,不允许他乱跑。

正因为如此,第四十七回,宝玉对柳湘莲说:

“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

“圈在家里”,像贾母养的那些鸟一样,被圈养了。所以他追到袭人家里去,茗烟说:

“若他们知道了,说我引着二爷胡走,要打我呢?”

袭人见了也吓了一跳,送回来时坚持要宝玉坐轿,“为的是碰见人。”

还有宝玉偷偷地去祭奠金钏,还要打着北静王的名义:

“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他哭得那样,不好撇下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一会子。”

宝玉每次去外面赴宴,参加公子哥儿的酒局,都有薛蟠陪着。

这都说明,贾母给宝玉的行动划了一个范围,哪里能去,哪里不能去;哪些人能来往,哪些人不能来往。

总之,宝玉的一切,都必须在贾母的监控范围内。这不是隔代溺爱,就是那块通灵玉作祟。贾母对贾宝玉的爱护,完全是把他当成一个吉祥物来保护。

也正是因为迷信宝玉这个吉祥物,贾母才对儿孙们不思进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根本不指望这些男儿们能为家族做什么贡献,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认为宝玉是上天派来护佑贾府的。

直到在清虚观受到打击,她才知道自己的希望将会落空。但事已至此,已无法挽回,所以只能无奈地说:

“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

此时的她,内心估计在抱怨:神啊神,你老人家不是在玩我吗?一边给我吉祥物,一边又告诉我贾府快完了。事到如今,我能怎么办呢?

所以,自此以后,贾母的玩乐变本加厉,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意味:反正一切都来不及了,不如尽情享受一天是一天。

即使到了需要靠典当她的私藏来维持生计,她也没有主动提出俭省,所以贾政和王夫人都不敢跟她提裁员的事。

这才是贾母疼爱宝玉的真相,不是因为祖母疼孙子,也不是因为宝玉本身有多可爱,仅仅是因为他衔玉而来,被贾母视为庇护贾府的吉祥物。

也就是说,贾宝玉完全是沾了通灵玉的光,才得以被贾母溺爱。

贾母当然不知道,这是茫茫大士设的一个障眼法,把一块只会哀号哭泣的石头,幻化成奇物,目的就是用来蒙蔽像她这样只看表象的庸俗之人。

而贾母真正爱到骨子里的人,是薛宝琴。

宝琴得到贾母的喜爱,不带任何附带条件,没有多显赫的背景加持,没有什么奇物傍身,仅仅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符合贾母的审美,便第一时间成为了贾母的专宠。

由此可见,宝琴的到来,其作用之一就是戳穿贾母疼爱宝玉的假象,从而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贾母这个贪图安逸的人,正是她导致了贾府彻底走向“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 2025-04-16 20:16

    不过是为了名声,毕竟宝琴是有婚约的外人,居然还能恬不知耻的赖在荣国府不走,薛家不要名声贾家还要名声呢,所以把宝琴拘自己屋子里,后面送去给李纨就再🙅惦记了,这叫真喜欢,当个猫儿狗儿解闷罢了。

浮生漫读人生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