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王熙凤辩诬:凤姐真的爱财吗?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5-04-08 22:48:40

王熙凤爱财,这好像是红楼读者的共识,毫无异议。因为她那些敛财的表现非常明显,比如“弄权铁槛寺”,张口就要三千两;比如为了放贷拖延发工资的时间,甚至不惜克扣丫头微薄的几百钱。

曾经我也对这一点坚信不移,认为爱财与爱权,是凤姐的两大爱好。

但当我堪破了作者“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写作手法时,我就格外警惕:那些越是看上去非常明显的现象,越可能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假象。

所以,我再次深入文本,试图去探寻真相。

然后我发现,关于凤姐敛财的描写,都是在书本的前半段,越到后面,不但看不到凤姐敛财,反而是她不遗余力地散财。

最突出地表现在第七十二回,作者第一次赤裸裸地描写荣国府四处漏风的财务状况。贾琏凤姐夫妇刚刚求鸳鸯把老太太的体己弄点出来换钱,宫里的夏太监就打发人来要钱了。

贾琏相当为难,所谓一分钱愁死英雄汉,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哪有闲钱打发贪得无厌的太监?

此时的凤姐,本可以当缩头乌龟袖手旁观,这才是爱财之人该有的表现,只进不出。

但她没有,反而要贾琏躲起来,自己来应付,而且把自己贴身的项圈拿出去当了四百两银子,一半给小太监,一半交给旺儿媳妇“去办八月中秋的节”。

所谓窥斑见豹,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身为当家人,无论哪一个地方有短缺,都得想办法补上去,以保障全家人正常的衣食。

拿什么补呢?当然是拿自己的私房钱。

真正爱财的人,会在此时撂挑子:没钱的家,我当不了,你们谁爱当谁当。

然后守着自己多年敛来的钱财,看着别人水深火热,美滋滋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贾府被抄家后的李纨,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作者骂她“要积阴骘为儿孙”。

我们知道,散财容易聚财难。聚财就像燕子衔窝一样,要一点点的累积起来,毕竟铁槛寺那样的机会不是经常有。

然而要散起财来,荣国府这样的大家族,每一笔开支都不是小数目,很快就会掏空凤姐的小金库。

从她愿意用私房钱来填补官中的亏空来看,她不是个爱财之人。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爱财,又何必那么劳心费力地去敛财呢?

这就要去揭开另一个真相了。

我曾经分析过,整个贾府,除了王熙凤和贾探春,估计没人愿意当家,因为当家是件只吃力不讨好的事。

有一个事实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当家并没有劳务工资和任何补贴,纯粹就是奉献。

每天起早贪黑全年无休地劳累,却没有一分钱的回报,谁愿意干?

王熙凤愿意干,是因为她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干,满足于付出后显而易见的成果。

这一点,作者特意在“协理宁国府”时进行了描述。

凤姐帮着贾珍料理可卿的丧事,可是没任何回报的,也不可能趁机去敛宁国府的财。但她非常想揽这宗事,原因就在于:

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

她的目的就是“卖弄才干”,让大家都称颂她能干。

所以,当贾琏从苏州回来,凤姐还在他面前炫耀:

“更可笑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又再三再四的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日;我是再四推辞,太太断不依,只得从命。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更不成个体统,至今珍大哥哥还抱怨后悔呢。你这一来了,明儿你见了他,好歹描补描补,就说我年纪小,原没见过世面,谁叫大爷错委她的。”

这是明显的正话反说,目的就是为了向贾琏炫耀自己办过了“婚丧大事”,能力经受了检验。

所以,凤姐当家,也不是为了敛财,纯粹就是爱出风头。

那么,既然她并不爱财,到底为什么要敛财呢?

第七十二回,凤姐当着贾琏的面,对旺儿媳妇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真个的还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这屋里有的没的,我和你姑爷一月的月钱,再连上四个丫头的月钱,通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的使用呢。若不是我千凑万挪的,早不知道到什么破窑里去了。如今倒落了一个放账破落户的名儿。”

虽然凤姐惯说假话糊弄人,这话却有七八分是真的。

贾琏凤姐当家都没有工资,靠的还是月钱。

第四十五回,王熙凤给李纨算了一笔账:

“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李纨因为守寡,受到了贾母的特别优待,收入比任何人都高。而且李纨只进不出,平时又没什么应酬,只需要守着儿子过自己的小日子。

凤姐呢,别看她威风八面,那都是需要用钱来支撑门面的。

别的不说,陪老太太打牌,为了讨老太太的欢心故意输钱,虽然都是小钱,但一年下来也需要不少钱。

凤姐给李纨算这笔账,一方面是为李纨一毛不拔而不满,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不平衡: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啥都没有,你却可以躺平吃肉,吃的还是最优等的肉。

不要以为贾母有多喜欢王熙凤,那不过是为了笼络阿凤,让她更无怨无悔地付出。

所以,第七十一回,哪怕凤姐已经累得支撑不住了,又受了邢夫人的委屈,只要贾母有吩咐,她就得擦干眼泪去应酬,根本不敢在贾母面前喊累道委屈。

因为她知道,一旦她支撑不住倒下来了,不能再为家族付出,那她在贾母眼里就一钱不值了。

这才是王熙凤要敛财的原因,那点月钱实在不够用。想要维持体面,维系地位,她必须付出更多,而这些都是需要钱来支撑的。

归根结底,还是贾府的制度不合理,没有给当家人设置岗位工资和津贴。

稍微了解一点清史的就知道,清朝雍正帝一上位就颁布了一项官员薪给制度,针对官员薪俸少的现状,专门给出养廉银,旨在通过高薪培养官员的廉洁习性。

如果当官的收入不足以养家,就难免生出贪念,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靠精神来奉献。现代人都知道,要打工人讲奉献无异于耍流氓。

凤姐倒有一些奉献精神,因为她喜欢卖弄才干。但因为当了家,社交也增多,相应地支出也会增多。职场女性应该最容易有共鸣,当社交增多,不说别的,单是化妆品的支出就会比家庭主妇要多出很多倍。

薛姨妈送宫花,姑娘们人均两枝,唯独凤姐四枝,不是因为凤姐是薛妈的内侄女,而是因为她知道,凤姐场面应酬多,对饰品的需求比姑娘们高得多。

还有凤姐底下那些助理们,包括平儿,想要让她们忠心办事,总得给她们一些好处吧?

比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

“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这不可能完全靠官中派给和自己的月银能做到的,总得有点额外收入才行。

书中有说,凤姐给刘姥姥的那二十两银子,是“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可见王夫人也知道凤姐要带着团队当家不容易,偶尔也会给她一些补贴。

王熙凤经常说“我们王家”如何如何,不见得出嫁了还总回娘家去要钱,为了维持娘家的体面,也得把自己装扮得比别人更富贵。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去看,凤姐都是很缺钱的,于是利用职务之便敛财,而不是因为爱财贪财才去敛财。

“秉刀斧笔,具菩萨心”,这是脂研斋对曹雪芹最中肯的评判。虽然作者对王熙凤心狠手辣的描写毫不留情,但也会公正地描述她对贾府的付出,当家的不易。

因此,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王熙凤这个人物,不能什么脏水都往她身上泼,该批的批,该赞的赞,尤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诬蔑。

否则,不就和王善保家的一样,只凭表象就诬蔑晴雯吗?

0 阅读:11

浮生漫读人生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