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平台看到这样一个话题:宝钗有被薛蟠拖累吗?
突然就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觉得有必要掰开来聊一聊。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声音,说是宝钗的婚配问题是个老大难,因为她有个背负严重刑罚的哥哥,所以她挖空心思想要嫁给宝玉。

其实吧,宝钗被薛蟠拖累是真的,但却与刑罚口碑无关。如果因为薛蟠的问题都要连累到宝钗的婚配,那么同为皇商的夏家就不会哭着喊着要嫁薛蟠了。
姐妹被兄弟连累,这正是曹雪芹想要表达的主旨之一,不过相比宝钗被薛蟠连累,远不如探春被宝玉连累更为严重。
宝钗被薛蟠连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因为薛蟠太不懂事,撑不起家业,逼得宝钗在父母去世后不得不舍小我为大家。
其二、因为薛蟠惹上人命官司,宝钗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安排住进贾府。
我们逐个来分析。
注意作者的设定,薛蟠是哥哥,宝钗是妹妹。在我们的文化里,长兄如父,哥哥对妹妹的疼爱和呵护,要像父亲一样。
比如薛蝌对宝琴就是这样的,“不先完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为了能全心全意地照顾妹妹,不完成妹妹的终身大事,不肯自己先成家。
薛父仙逝,作为独子的薛蟠本应将门户撑起来。
然而,薛蟠不但没能把家撑起来,反而因为没了父亲的管束而更加“性情奢侈,言语傲慢”,成为一方之霸王。
眼见家里无人支撑家业,无奈之下,宝钗不得不放下酷爱的读书写字,逼着自己快速成长,小小年纪就练就了成熟的心智、稳重的性格,成为一家之支柱。
哪一个女孩子不想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地活着?但父亲不在了,哥哥又不中用,做妹妹的只好顶了上去,何况她的聪明才智“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这是宝钗在成长过程中被薛蟠拖累。
然后第二方面的拖累,就是被迫寄居在贾府。
薛家进京,并非是来走亲戚,而是回家,因为京中有自己的房产。所以,举家进京,和住在老家并没有多少区别,不过是换个地方生活而已。

但是,因为临行之际薛蟠惹上了人命官司,令薛姨妈不得不考虑要对薛蟠严加管束。
本来就是被她宠坏了,薛蟠才会成为霸王,现在想管,自己也没那能力。
该怎么办呢?
进了京倒有了便利,可以让薛蟠的舅舅王子腾来代替父亲管束他。
虽然王子腾从未正式出场,但从侧面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必是个杀伐果断、颇具威严之人,让他来管束薛蟠,最合适不过了。
所以,薛家最初并没打算住进贾府,而是准备住进王子腾家。
但是,天不遂人愿,人还没入京呢,就收到消息,王子腾“奉旨出都查边”去了。
没办法,薛姨妈只好退而求其次,住进贾府,希望能借助贾政的力量来约束薛蟠,因为“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
别说薛蟠不愿意住进贾府,宝钗当然也不愿意。在别人家里寄居,虽然有独门独院,但总还是不如在自己家自由自在。何况贾府规矩多,时刻都要留心注意、谨言慎行,相当于完全失去了自由,被关进了牢笼里。
但是,不愿意又能如何呢?宝钗又不能抗议母亲的做法,懂事的她,唯有顺从母亲,何况这样可以约束哥哥不继续惹祸。

谁能想到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人人都以为“这宁、荣二宅,是最教子有方的”,实际上,贾府子弟的日常就是“会酒观花,聚赌嫖娼,无所不至”,薛家住进去不到一个月,就被“引诱得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也就是说,原本住进贾府是想约束薛蟠能够收敛一些,没想到薛蟠反而如鱼得水,蹦跶得更欢实了,干起坏事来更无所顾忌了。
反而是宝钗,倒像是专门为了约束她才住进的贾府,薛家三人,最受约束的就是她。
为什么呢?
薛蟠是男儿,本来该由贾政来管他,但贾政是个极懒的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管,每天只想“看书着棋”,带着一班清客吟诗作赋,哪有半点心思放在管束薛蟠身上?
恰恰贾府的族长是贾珍,是最爱玩的人,“只一味高乐不已,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有他带头,贾府子弟们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玩的花样也就越来越多,薛蟠想不变坏都难。

再说薛姨妈,虽然她是王夫人的妹妹,是贾府的晚辈,但因为她是客人,是薛家的一家之产,自然就和贾母平起平坐了。
这就像是两国外交,不会因为年龄和辈分就分出高下,双方都是一国之主,自然就要平起平坐。
第四十三回有一个细节,贾母提议大家凑份子给王熙凤过生日:
贾母先道:“我出二十两。”薛姨妈笑道:“我随着老太太,也是二十两了。”邢夫人王夫人道:“我们不敢和老太太并肩,自然矮一等,每人十六两罢了。”尤氏李纨也笑道:“我们自然又矮一等,每人十二两罢。”
这里就是按辈分高低来决定出资多少,邢夫人和王夫人说“不敢和老太太并肩,自然矮一等,因为她们比贾母低一辈。但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与邢夫人和王夫人是平辈,但在出资上却是与贾母并肩的,这是因为她和贾母一样,是一家之主。

还有每次贾母和薛姨妈同框的时候,薛姨妈都是与贾母对坐在主桌,王夫人则处于陪侍的位置。
当然,薛姨妈也有不自在的时候,那就是必须陪贾母玩乐。
比如第四十七回,本来薛姨妈和王夫人她们都在贾母面前凑趣儿,鸳鸯抗婚跑到贾母面前闹,大家便散了,薛姨妈也回了自己的住处。
没想到贾母缓过来后发现大家都散了,又专门打发人去请薛姨妈来继续玩。
薛姨妈明显不想陪玩了,对来人说:“我才来了,又作什么去?你就说我睡了觉了。”
不过,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贾母毕竟也是有教养的人,懂分寸,不会倚老卖老要求薛姨妈无限度地陪她。
所以,对于薛姨妈来说,住进贾府并没有多大影响,反而因为可以长期和王夫人相聚而安心。
住进贾府,受限制最大的是宝钗,尤其是被元春要求住进大观园之后。
住进了大观园,就相当于完全住在了人家的屋檐下,境况和黛玉一模一样,一言一行都在贾府的眼皮底下。
虽说薛家进入贾府后就表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但宝钗住进蘅芜苑后,就做不到”一应大小事情,不沾他们一文半个“了,没办法分那么清楚。而且,蘅芜苑的婆子丫头也不都是薛家人。除了原本就有像林红玉那样看园子的人,住进来时,”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这些都贾府的人,相当于宝钗时刻生活在贾府的眼皮底下,言行稍有不慎,就不知道会传出什么非议来,影响两家的关系。
另外,因为住在了贾府的眼皮底下,就相当于成为了贾府的一员。作为晚辈,每天的晨昏定省必然少不了。而她要去晨昏定省的人比谁都多,除了贾母和王夫人,还有自己的亲妈。
贾府地方大,每天跑这几趟就够耗费时间精力的,她又不能像黛玉那样拿病当借口,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如此,一天都不能偷懒,要比在自己家更为勤勉才行。

我们稍微代入一下自己就知道有多烦,又不是自己家没地方住非得住在贾府,要是住在自己家,自由畅快多了,哪有这么多麻烦事?
但是没办法,为了哥哥薛蟠,她不得不放弃自由自在,谨小慎微地做着贾薛两家友好往来的纽带。
可以说,薛家母子三人因薛蟠住进贾府,结果却是,薛蟠活得更恣意,薛姨妈拥有了与姐妹长期见面的机会,都是受益者。唯有宝钗,各种束缚加身,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这不正是被薛蟠拖累的吗?
包括最后嫁宝玉这样的废渣,替贾府收拾残局,也是因为住进了贾府,想逃都逃不掉,把一生都搭进去了,所以叫“终身误”。
始作俑者是薛蟠,决策者却是薛姨妈。她被贾府”诗礼传家“的表象所蒙蔽,把极其优秀的女儿亲手送进了葬花冢,无端成为了贾府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