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42回导读:钗黛破冰,关系逆转,成为宝玉眼里的风景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5-02-21 13:46:17

这一回的回目名是“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刘姥姥离开了大观园,但她带来的影响依然存在。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宝钗与黛玉化敌为友,成为了黛玉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

承上回,刘姥姥在贾府住了两三天,准备回家,先向凤姐辞行,遇到凤姐的女儿正在生病。刘姥姥以她丰富的经验,看出是撞了花神,凤姐趁机请刘姥姥为女儿取名。

因这孩子生在七月初七乞巧日,刘姥姥便为之取名为“巧”,并说以后“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为巧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读这一段时,脑子里浮现出一句歌词:一定是特别的缘份,才可以一路走来变成一家人。

刘姥姥和巧姐,就是特别的缘分,最终要变成一家人。

刘姥姥带着丰厚的礼物走了,留下了两大影响。

第一个是宴席上行酒令时,黛玉失言。宝钗注意到了,便找了个机会,把黛玉单独叫到房中对她进行提点。

这事要放在现代,根本不算事。失言就失言吧,不过是在正式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能有多大的事呢?

但那个时代,这就是天大的事,因为黛玉说的是禁书上的话,相当于说荤段子,性质等同于“奸淫狗盗”。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林黛玉说荤段子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所以宝钗假装严肃地说:

“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

以林家的书香门第,以及贾府的诗礼之家,林黛玉说荤段子,都是极为不光彩的事,所以黛玉也自知“昨儿失于检点”,同时央求宝钗,“别说与别人”,并承诺“以后再不说了”。

宝钗不愧为“蘅芜君”,“山中高士”,特别能体谅别人的感受,不会把人逼到死角。她见黛玉“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反而用自己的经历来去掉黛玉的疑心。

作者在回目名里用了“疑癖”一词,癖是习惯、 嗜好的意思,意思是黛玉历来就爱怀疑人。如果宝钗说破了黛玉这一“失于检点”的事,又不进一步为黛玉开解,就会给黛玉造成心理阴影,从而开始疑神疑鬼,带来心理负担。

宝钗特意把黛玉单独叫来说这事,不是为了取笑黛玉,也不是为了威胁黛玉,而是为了帮助黛玉。

但帮助又不能单刀直入地说教,得让对方听得进去,于是宝钗先从自己说起,说自己小时候也淘气,也和黛玉一样看过这些禁书。

这就叫推心置腹,先把自己的心交出去,把自己的黑历史主动告诉对方,以消除对方的戒心:你看,我也有把柄在你手里了,不必担心我会把你的事说出去。

但宝钗的目的不是要跟黛玉共情,也不是要消除对方的戒心做朋友,而是提点黛玉不要沉迷于这些杂书。

所以,在共情之后,她转入正题,说了一番读书论。

黛玉也是极为聪慧之人,她一下就明白了宝钗的心思,也非常赞同宝钗的这番理论,心服口服。

作者把这一情节评价为“兰言解疑癖”,所谓“兰言”,意即心意相投的言论,说明宝钗的这番话确实得到了黛玉的高度认可,并且解除了黛玉一直以来对宝钗的怀疑。

这就为第四十五回的“金尘契互剖金兰语”做了铺垫。

关于这一情节,我们还可结合第四十九回宝玉与黛玉的一段对话来理解。

当宝玉问黛玉什么时候和宝姐姐的关系变得这么亲密时,原文是这样写的:

黛玉笑道:“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

“说错了酒令起”,说的正是此处的情节。而正是这一情节,让黛玉意识到了自己一直以来都把宝钗错看成“藏奸”,都是自己疑心生暗鬼,一切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疑心一解,暗鬼顿消,从此黛玉的世界变得阳光起来。

这是刘姥姥游大观园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影响了钗黛间关系的逆转,影响了黛玉的人生。

第二个影响就是惜春接到一个繁重的工作任务,不得不向诗社请假,于是社长请社员们都请去开会研究。

刘姥姥游大观园时,由衷地赞叹:

“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哪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子这园子里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

刘姥姥真是口才了得,贾母只是问了一句“这园子好不好”,如果是不会说话的人,三个字就回答了:“太好了,”显得很是敷衍。

刘姥姥不说好和不好,而是拿自己的体会来说事,整段话里没一个“好”字,却处处是“好”,好得愿意用生命来换取见一次。

这话类似于“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虽然不像宝玉黛玉用词高雅,却形容得十分贴切且诚意满满,自然合了贾母的心意,于是顺着刘姥姥的话,承诺让惜春画一张。

贾母一张嘴,惜春跑断腿,这么大的园子要都画下来,不亚于一幅《清明上河图》了。

但老太太吩咐下来,惜春不得不照。,虽然还不知道要怎么办,至少要先干起来,所以向李纨请一年假。

李纨虽然是社长,却也不肯大权独揽,而是把大家都叫来商议。

黛玉因为刚才被宝钗解了“疑癖”,心情大好,便插科打诨开起玩笑来。

然而,玩笑解决不了问题,最多只能调节气氛,李纨叫大家来,是来解决问题的。

该不该同意惜春请一年假?

谁能想到,本来只是商议给假的事,却引出宝钗的专业规划,解了惜春的燃眉之急。

看得出来,宝钗不但见多识广,学识渊博,兴趣广泛,而且是个了不起的规划师。

对于画大观园这么大的工程,她能迅速理出头绪,做出整体规划,一下子就让令惜春头疼的工作任务变得简单多了。更难得的是让宝玉参与进来,有了一个他感兴趣的事情可做。

从这里也可看出,宝玉与宝钗成婚后,一定是过了一段和美的日子,因为宝钗极善于激发宝玉的兴趣,让他愿意用心地去做。

当然,作者在这里的重点,不是想表现宝钗的学识,而是通过宝玉的感受,突出钗黛关系的升级。

经历了刚才的“兰言解疑癖”,黛玉不但对宝钗解除了戒心,而且开始与宝钗亲近,所以很自然地让宝钗替她整理头发。

这一幕看在宝玉眼里,“只觉更好看”,极为欣赏。这正对应了石头亲历“闺友闺情”的主旨。所以,红楼写的不是宝黛爱情,而是女孩子间的友情。宝钗和黛玉一君一妃,才是最佳组合,宝玉不过是一个旁观者而已。

0 阅读:16

浮生漫读人生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