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景元五年(264年),曹魏与孙吴为了争夺长江沿岸的重镇永安而爆发了激烈的永安之战。而永安都督罗宪手中只有两千人马,攻城的吴军却在3万以上,那他是如何力抗吴军而苦守该地半年的,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少有才名
当时谯周担任典学从事,是蜀汉的教育主管,门下弟子众多,有文立、陈寿等人,被人尊为蜀中孔子。因此罗宪作为谯周的学生,就被人比作子贡。而子贡是孔子门下最能言善辩的学生,曾经出使齐国与吴国等国家,成功说服齐国放弃伐鲁而攻吴,使得齐吴互攻而保全了鲁国,更使春秋末年的诸侯争霸局势大为改变。可见罗宪口才之好,是个能言善辩的才子。
后来刘禅见罗宪能说会道,于是任命他为宣信校尉,让他出使东吴。而罗宪也不辱使命,凭借自己滔滔不绝的辩才说得头头是道,受到吴人普遍的称赞。
二,镇守永安
恰好当时永安都督宗预因病被调回成都,由右大将军阎宇接任都督。虽然阎宇是因为依附黄皓才得重用,但他却看重罗宪的才能,于是向刘禅请求让罗宪担任自己的副手。然后罗宪就被任命为巴东太守、领军,协助阎宇镇守永安。
不久蜀汉覆灭的消息传到永安,导致城内人心惶惶,于是巴东郡各县的官吏纷纷弃城逃走。罗宪为了安抚人心,于是斩杀一名弃职出逃的官吏,说传闻不实,这才使永安城内人心稳定。随后罗宪得知刘禅被魏人迁往洛阳,于是带着全军大哭三日。
三,力抗吴军
宪曰:“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晋书·罗宪传)
罗宪对此十分气愤,于是对将士说:“我朝与东吴素来是唇齿相依的盟友。现在本朝倾覆,吴人不对盟友的覆灭感到悲伤,却要夺其土地来满足自己的私利,明显是背叛双方的盟约。况且本朝已亡,东吴又能存在多久,我们怎么能做吴军的俘虏!”
景元五年(264年),钟会在成都图谋反叛而引发钟会之乱,导致自己和邓艾都被杀。益州魏军也因此陷入混乱,自然无暇顾及永安而派人前去接管。吴军趁机西进攻打永安,企图吞并整个益州。然而罗宪死守永安,使得吴将步协无法前进一步。
或劝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晋书·罗宪传)
然后司马昭见到罗宪献印质子,这才认定他是真心归顺,于是派荆州刺史胡烈攻吴。吴军担心西陵有失,这才放弃攻打永安撤军。事后司马昭为了嘉奖罗宪守城有功,于是封他为凌江将军、万年亭侯。
四,效力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