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炎兴元年(263年),魏将邓艾逼近成都,蜀汉危在旦夕。当时蜀帝刘禅有退守南中,东投孙吴,出城投降三个选择,然而刘禅最终选择听从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而出城投降。其实刘禅内心中一开始想的是南奔南中,如果他坚持这个选择,能否避免蜀汉灭亡吗,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南中情形

建安十九年(214年),荆州牧刘备击败益州牧刘璋而赢得益州之战的胜利,成为益州新的主人。当时益州南部的南中地区地方偏远且西南夷部族众多,本就性格软弱的刘璋自然无力控制他们,手中只剩朱提一郡,只得对其他各郡放任不管。而刘备为了招抚当地部族并恢复对他们的统治,于是在南中诸郡设置庲(lai)降都督来管理他们。
由于南中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蜀汉北伐曹魏而复兴汉室的大局,所以蜀汉十分重视庲降都督的人选,不仅历任都督都是由重臣担任,而且多数德才兼备,不仅很好的完成了招抚当地部族并镇压叛乱而保持南中稳定的重任,还成功恢复了对南中诸郡的掌控,使得整个南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蜀汉疆域。

景耀六年(263年),霍弋已经担任庲降都督多年,将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况且霍弋少时就是刘禅的近侍,对刘禅十分忠诚。而此年魏军伐蜀时,霍弋就曾向刘禅提议让自己带兵北上支援成都,可刘禅却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认为魏军不足为虑而拒绝了霍弋的请求。
二,谯周所说利弊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人阴平……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三国志·谯周传)

炎兴元年(263年),刘禅听说魏将邓艾攻占江由,这才匆忙派女婿诸葛瞻前去抵御。然而邓艾本就是能征善战的名将,手下又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很快就打败诸葛瞻而威逼成都。
此前由于刘禅拒绝霍弋的提议,导致诸葛瞻兵败后成都守军严重不足,使得蜀汉无力固守成都抵御魏军。因此群臣十分恐惧害怕,要么主张南逃南中,要么主张西投孙吴,要么主张献城投降,就是没有一个提议死守成都。

由于西投孙吴要寄人篱下,投降邓艾要沦为降臣,所以刘禅内心倾向于退守南中,这样仍能保存自己的天子身份,还能以南中为根据地而与曹魏继续对抗,甚至还有击败魏军而重夺成都的希望。
周上疏曰:“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今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资治通鉴·卷七十八)

此时谯周提出了四个质疑,认为退守南中也不可靠,分别是:南中诸部素来不服蜀汉统治,有可能会再次反叛;魏军志在灭蜀,必定会趁着你出逃而乘胜追击,不一定能逃到南中;退守南中需要大量财富,必然会加重当地部族的负担而促使他们加速反叛;百官与士卒的家眷及财产多在成都,不会跟你逃往南中,出逃反而有可能导致他们反叛。
三,退守南中可行性
弋甚善参毗之体,遂代宇为监军、安南将军。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华阳国志·卷四)

首先谯周所说第一条与第三条不太合理,因为《华阳国志》明确记载霍弋统治南中期间西南夷诸部与汉族相处和谐融洽,所以霍弋在当地很有威望,刘禅退守南中并以当地为根据地没有问题。有霍弋居中调和,适度增加赋税并不会激起当地部族反抗,反而会让他们助霍弋对抗魏军。另外西晋与孙吴为争夺交州发生了激烈斗争,而进攻交州的晋军就是霍弋手下的西南夷部属,更加证明南中是蜀汉的可靠后方。

其次谯周所说第二条与第四条确有道理,邓艾不惜冒险走七百里阴平小道就是为了成就灭蜀大功。如果刘禅逃走,邓艾的大功就差点意思,那他一定会派兵追击,不可能放刘禅逃走。益州世族本就反对北伐,此时魏军兵临城下,他们大概率不会跟着刘禅逃走,倒是极有可能投降邓艾,甚至有可能煽动士卒叛逃并拒绝前往南中。

即使刘禅逃到南中,那以邓艾的能征善战,刘禅重夺益州北部不太可能,况且霍弋没有大规模作战经验,未必能打得过邓艾,守住南中也有一定困难。况且钟会手里还有十多万大军,他为了争功,也一定会倾全力攻打南中。那以刘禅的实力守住南中不太可能,蜀汉还是得灭亡。除非钟会与邓艾提前内讧,那刘禅倒是还有一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