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数毕业生正为找工作焦头烂额时,有一些年轻人选择离开稳定的工作岗位,放弃城市中的“内卷”,转而走向一片陌生的田野。
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下一个平平无奇的小村庄中,聚集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中,有人刚刚走出校门,立志要在农村做出成绩,也有人刚从国企辞职,奔赴梦想中的田园。从狭小的办公室到广袤农田,从高级写字楼到简陋瓦房,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年轻,不只有一种活法。
01 召集一批
“新知青”
2021年3月,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32岁的关祖苹当选为帽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关祖苹坦言,帽石村和全国 99. 99% 的乡村一样普通,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特色,“‘留鸟新知青’没来之前,我们村最大特色就是我一个大学生毕业回家,干了村支书。”
帽石村
关祖苹口中的“留鸟新知青”是他和另一位发起人树工(化名)共同构想出的新概念。
树工原本就职于一家大型央企的乡村振兴事业部。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觉得,乡村振兴难免陷入“大农吃小农”的局面,这次,他想要“自下而上”,真真实实地扎根乡土,做一些乡村振兴的尝试。因此,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实践想法的机会……三个月前的一天,关祖苹忙完村里的事务,就带着白天挨家挨户收来的农产品,开车到了安岳县城,摆上地摊、支起镜头,就开始了和往常一样的直播带货。带货间隙,他还会插播“广告”,讲解和宣传未来帽石村的新发展规划。那天下播后,一条很长的私信吸引了关祖苹的注意,那条私信便是树工发来的。
关祖苹在田间直播带货
关祖苹被对方过往丰富的履历经验和乡村建设思路所吸引,他们的很多想法也不谋而合。紧接着,两人相约见面,对村子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之后他们决定,在推进村庄基础产业建设的同时,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后来,他们把这个团队命名为“新知青”团队。其中,既包括能够常驻帽石村参与建设的“留鸟新知青”,也包括那些负责远程提供资源、技术、建设意见等的“候鸟新知青”。
4月8日,关祖苹在抖音上发布了一条“新知青”召集令。“我们想通过聚集一帮有知识、有文化、有乡土情怀,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人,做出一种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新知青”团队为基础,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匹配全服务体系。
关祖苹发布的“新知青”招集令
02 “打工人”
变身“创业者”
据了解,截至目前,帽石村“新知青”人数已有101人,其中15人为“留鸟新知青”,全网粉丝已达10万。除此之外,关祖苹现在还有一个“留鸟新知青”储备群,群内有将近40人,他们时刻准备着等基础建设完成后来到帽石村,亲力亲为地参与村子的发展。
“新知青”团队成立至今3个月,所有人的主要精力扑在了乡村基础建设上,比如清理河岸两边的杂草、建造露营基地和树屋矩阵、搬运硬件配套设施、沿河3.5 公里的道路铺设等等。
帽石村“新知青”宿舍
广东人小林今年25岁,已经在帽石村参与建设半个多月。在此之前,他在一家国企污水处理厂工作,每日工作内容就是监测观察各种数据,保证出水排放达标。“我一直在想,以后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吗?”小林说,一次机缘巧合,他刷到了帽石村的视频,关支书言语中透露出的那股激情,一下子击中了他。“冥冥中有一种吸引力,这不就是我想要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吗?”他心想,这次,终于可以从“打工人”变为“创业者”了。
换一个地方生活,一开始总会有不适。来到帽石村的头几天,小林甚至有些后悔。由于广东人和四川人的饮食习惯相差较大,用他的话说:“太辣的食物确实顶不住,晚饭不是稀饭,也很不习惯。”另一挑战则是方言,当地村民平时基本用四川话沟通,小林每次都要反应一会儿才能勉强拼凑出大意,而要流利地操上一口四川话,更是需要漫长的练习。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团队成员的帮衬和照顾下,小林的不适感渐渐被冲淡。“我管其他的成员都叫哥,大家也都很照顾我,我们同吃同住,和大学室友一样亲密。每天虽然累,但也很快乐。”
帽石村的“新知青”们那些日子,小林体会到,在农村最解压的方式就是下地干活。每天在田间挥汗如雨后,回到“新知青宿舍”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倒头大睡。而第二天,太阳再次升起时,他又能奇迹般地满血复活。
和小林一样,主动申请加入“留鸟新知青”团队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小褚就是其中的一位。
5月份,答辩之前,小褚从贵阳坐高铁、大巴辗转来到帽石村,体验了一周“留鸟新知青”生活。
到达村子的当晚,树工就带他入住了“新知青”宿舍。宿舍的前身是一个闲置的村委办公室,刚踏进去,小褚的第一印象是“好有年代感,画面唯美,我好喜欢。”白炽灯灯泡发出的微黄色的灯光,3个上下铺的木头床静静伫立在大厅里,还有一只摇头晃脑的风扇在嗡嗡作响,再凝神细听,屋外还有阵阵悦耳的虫鸣。困意袭来,小褚很快酣睡过去。
“新知青”宿舍
第二天,天刚擦亮,另一位同伴就开始给大家蒸馒头和鸡蛋。小褚闻声赶紧起床,吃饱后铆足干劲开始劳动。
那一周,他除了跟着大伙搬木材、用钉枪钉露营基地的栅栏、清理沟渠,还主动承包了大家的伙食。他的拿手菜有胡萝卜炒肉、炒洋芋、笋子炒肉、红烧鱼……宿舍那两口柴火灶、大铁锅,小褚用起来得心应手,“老式的土灶能把锅包起来,让锅受热均匀,炒菜更快、更香。”
7天的体验很快结束了,小褚还有些意犹未尽,但又必须返校准备论文答辩,对于毕业后的计划,他曾纠结过一段时间:“该回到帽石村还是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就目前看来,小褚暂时选择了后者,他想要先尝试在老家贵州黔西市做生态养殖。他始终记得用刷子写在“新知青”宿舍外墙上的八个红色大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他看来,帽石村提供的不仅仅一片奋斗天地,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一种乡村建设新模式,以及这一模式所传递出的信息:“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回到农村。”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乡村
03 见识过大城市,
反而更依恋家乡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90后博导——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虹提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眼光不要局限于那些大家认为好的职业,也不要把区域锁定在大城市。上大学是为了开拓眼界、学习知识,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而不是逃离家乡。大学毕业也可以回到农村,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建设自己的家乡。这一点恰恰道出了“留鸟新知青”的心声。
在正式成为“留鸟新知青”以前,小林心里其实已经对未来有了明确的规划。“以后,我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而现在我还年轻,没有经验,还是跟着关支书他们学习如何从0到1。踩着前辈的肩膀,或许更容易成功。”
而对于小褚来说,从一开始向往大城市,到现在立志回家乡发展,其实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中时,为了贴补家用,小褚曾去大城市打暑假工。那时候,他家所在的村子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道路泥泞、交通闭塞。因此,他喜欢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以及大城市中一切辉煌繁华的景象。
不过后来,他每次回家,都发现家乡其实在悄悄地改头换面。“不仅乡村小路平整干净,夜晚路灯明亮,就连河道附近也装上了驱虫的紫外线灯。”小褚坦言,现在的他在心态上开始追求“返璞归真”——见识过了大城市的生活,对家乡的依恋程度反而越来越高。
“新知青”和他的家人
当然,小褚也预想过在大城市发展的可能,但他最终还是觉得与其进厂,始终在成长属性不高的流水线工作,倒不如“一步到位”,回去建设家乡、陪伴父母,“如果我能把家乡建设好,带动村民共同富裕,也把同龄人都吸引回来,不管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一种大满足。”
一直以来,那些呼吁让大学生们回农村的相关言论不时会引发质疑。“新知青”团队以及乡村发展规划同样也没能逃过网友的逼问:“你们空有一腔热情与理想,但完全看不到实际收益。”
对于这一点,树工表示,前期买草皮、设备、建材还有日常生活开销等基本都是发起人垫付的。等基础工程落定,他们准备吸纳投资、加快建设。关祖苹也表示,目前,他们还未大张旗鼓地吸纳“大资本”,而是以“社会小资金”加持,加上发起人垫付的方式,一步步推进建设。
据了解,“新知青”团队也会在帽石村综合产业中获得相应的收益。预计9月份,“新知青”团队将纳入到“新知青乡村振兴服务有限公司”。届时,公司将为每位成员提供工资等保障。
小褚和小林则直言,他们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出来干事,跟前辈学习,第一阶段能解决食宿需求就满足了。
“新知青”们
“留鸟新知青”中,还有一位受大家尊敬的大哥——老廖。老廖在成都工作了几年,有一定的积蓄,却感觉生活平淡无味。当初,第一次听到“新知青”这个词,他就眼睛一亮,“我心里其实一直想去干点有意义的事。不管做到什么程度,至少希望在人生中,能留有一道痕迹。”
加入“留鸟新知青”的这一个月,老廖日复一日地除草、锄地、清理河道、铺石板路。虽然项目还未开始盈利,村庄建设效果距离最终规划图景也遥遥无期,但在老廖眼中,身边再微小的变化都是一种回报与奖励。
有一天早上,老廖走过一条小路,突然发现一片绿意中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彩色,原来是之前他们撒下的百日草种子开了花。他又回想起几天前,在路边看见一片格桑花的草破土发芽,这些微小的变化都让他无比欣慰。“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成绩,但会让你觉得,用心付出,就会有回报。”后来,他用视频记录了这一道景色,并配以文案:“用一滴汗,换一朵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婧懿
统筹/林艳 张彬
图片 |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