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两妻、家暴踹头:恶毒男人PUA女性的3种手段,第2种伤害最深

雨寒说历史 2023-02-23 09:54:01

大家先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天,你的伴侣突然跟你提出“一夫两妻”的要求:“我在外边找了个女朋友,想跟她处处看,处得好呢,我就和她在一起,你当我情人,处得不好呢,我就回到你身边。”

你会怎么办?

估计绝大多数人的反应,肯定是爆锤渣男,从此一刀两断。

但杭州虞女士的回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心里是有我的,我不走啊!”

不仅如此,为了挽回伴侣罗先生的心,虞女士还专门找到当地有名的调解栏目,让节目组劝罗先生回心转意。

即便罗先生铁了心要离开她,虞女士依旧只有一句话:“不行的,我肯定要纠缠他,我不放!”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虞女士做出如此不合常理的行为?

谁又能想到,他们刚认识时,虞女士压根没看上罗先生。

为丈夫掏心掏肺后

她检讨“我错了”

想理清这件事,还得从十年前说起。

那时候的虞女士,长相漂亮大方,在某家报社做保洁领班,虽然丧偶,带着一个女儿生活,喜欢她的人并不少。

反观罗先生,妻子刚去世不久,欠了一屁股债,80岁的老母亲没人照看,儿子又需要钱念大学,谁也不想接手这个“烂摊子”。

那看不上罗先生的虞女士怎么陷进去的呢?

原因有二:

一是罗先生追求她时,非常注重陪伴,每天陪她聊天,下班等她回家;

二是她觉得罗先生家庭负担这么重,实在可怜,她得给这个男人一个温暖的家。

于是,在罗先生前妻去世两个月左右的时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一个想要撑起一个家,一个想要得到情感抚慰,这样的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是什么样呢?

确立关系后,虞女士觉得两个人早晚要结婚,对罗先生的家人掏心掏肺。在一起不久后,就把他生病的老母亲接到身边照顾。

而罗先生从未想过跟虞女士结婚,他只想找个丧偶的女人体谅自己,帮家里度过困难时期。

想要建立何种亲密关系是每个人的自由,只要两个人愿意,别人也无权干涉。

可罗先生并未告诉虞女士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跟虞女士在单位旁的饭店,请了双方的家人、朋友、领导、同事吃“喜酒”,让虞女士觉得他们已经是一家人。

然后,在生活中不断挑虞女士的毛病,再以此为“把柄”,不断对她进行精神打压,让她觉得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妻子”,所以“丈夫”才不跟自己领结婚证。

比如,他说:

有一天晚上,我搬牛奶到晚上10点多,到家都11点多了,我想早点睡,因为早上要早起。

她直接把我枕头往阳台一扔,我没理她,捡起枕头想躺下,她又把枕头往房门口扔。”

看起来是虞女士没有体恤辛苦工作的丈夫,无理取闹。

实际上,是罗先生跟别人搞暧昧,每天聊天到半夜十一二点,虞女士说了句“你这个时间还在聊天,回不回家”,他就发了火。

虞女士气不过,才扔了他的枕头。

但罗先生拒不承认,一直强调自己辛苦。

所以即便那时他用脚踹虞女士的头,用胸罩的扣子甩她的脸,疼惜“丈夫”的虞女士还是下意识替这个男人说话。

再比如,罗先生强调,自己跟虞女士分手,是因为她不做家务:

“10年了,没给我烧过10餐饭。”

“我跟她说,你家务活干一点,她从来不干。”

“我不需要她了,因为她已经让我灰心了。”

事实却是,他看上了另一个丧偶的女人,想跟对方结婚,就急于甩了相处10年的“妻子”。

听到“丈夫”这么说自己,一开始,虞女士还能条理清晰地反驳几句:

“我真的不会烧饭。”

“我基本天天都在干活,单位做六休一,休一那天我要去做家政,没时间做家务。”

“他想跟那个女人在一起。”

可说着说着,话就渐渐不对味了:

“我烧不好饭,对不起,老公。”

“他跟我说分手,是因为那天我去表演,回家晚了,他以为我跟男人出去了。”

“他不会把我抛弃的,他跟那个女的刚刚新鲜着,拖过这一年,我们还是在一起的。”

很明显,虞女士在长期的无视、贬低、暴力中,逐渐认同了“丈夫”灌输的她有错、她自私、她不配的观点。

而当一个人接受了这种设定,就等于把主动权彻底交给对方,完全失去了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顺从、亏欠,甚至罪疚,是她对“丈夫”最强烈的感觉。

现在你再回想虞女士面对罗先生提出的“一夫两妻”要求时的反应,是不是就不奇怪了。

有毒的人

是如何“操控”女性的

在节目组帮虞女士做调解的时候,调解员跟她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给他妈妈养老送终,他儿子读大学、读硕士,然后成人,你付出的成本非常多。

这个男的他找不出你的毛病,他唯一找出的毛病,就是你不做家务。他找这个理由,说明他是没良心的男人。”

其实,罗先生又何止找了这一个借口呢,他至少利用了三种隐蔽的手段来对付“妻子”。

▶ 煤气灯效应

在《煤气灯效应》这本书开篇,就写道:

“煤气灯效应来自由两人构成的一种关系:一方是煤气灯操纵者,需要扮演凡事都正确的角色,以此保持自我和握有实权的感觉。另一方是被操纵者,总让煤气灯操纵者来定义其现实世界,把对方过度理想化,总期许得到对方的认可。”

显然,在虞女士跟罗先生的关系中,虞女士扮演了被操纵者,而罗先生是操纵者。

明明虞女士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可罗先生只盯着她的疏漏,或夸大或质疑:

“我要是不催,一年才洗一次床单。”

“我不知道她是忙着工作,还是在外边干什么。”

这就是操控者的高明之处,他们不说假话,只是暗戳戳否定被操控者做出的一切努力和功劳。

一旦被操控者觉得操控者说的是事实,接受他们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真实的。

当对操控者的负面评价全盘接受时,被操控者只会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自信被瓦解,人格被打击。

▶ 间歇性强化

心理学家斯金纳做过一个实验:

将小白鼠放在装有不同机关的箱子里。

第一个箱子,小白鼠触动按钮,马上就会掉落食物;

第二个箱子,触动按钮后,间隔一小会儿才掉落食物,并且随着时间逐渐降低掉落食物的频率;

第三个箱子,触动按钮会随机掉落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后,斯金纳发现,放在第三个箱子的小白鼠最喜欢触动按钮,因为只有这样,出食物的几率才高。

这就是“间歇性强化”。可能听起来没什么,实际上这是精神操控最为有效的方法。

在虞女士口中,我们能听到她是如何为整个家庭付出的,罗先生是如何辜负她的。

但如果一个人从另一个人身上感受到的是全然的“恶”,再怎么想拯救对方,也不大可能坚持十年还舍不得,她必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感受到“幸福”和“被爱”。

果不其然,在虞女士想要挽留罗先生时,说了这段话:

“你搬出去之后,还是回来给我做饭,还是搬了一桶水给我。你说了,水能省一点就省一点,你说,房子也不要租这么贵,能便宜一点就便宜一点。”

在她看来,罗先生时不时关心自己,一定是心里有她,说要跟她分手,肯定是自己做错了事让他不高兴,只要自己好好表现,罗先生消了气之后,就会回到自己身边。

不知不觉之间,虞女士被“驯服”且浑然不觉身陷其中。

▶ 拯救者情结

虞女士有强烈的“拯救者情结”。

所谓“拯救者情结”,简单来说,就是希望通过牺牲自己,改变或拯救对方。

罗先生最吸引虞女士的,就是他伪装出来的“悲惨身世”,她打心底可怜这个男人,觉得自己是他的“救赎”,对方总有一天会被自己感化,做出改变。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其实很多女性都有这种心理。

而这种心理,大多源自于“逃避”和“补偿”。

当一个人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为了不面对被抛弃、无价值感的体验,会通过拯救他人,获得被需要的感受:我对你是有价值的,我是被爱着的。

还有的人,则通过不断“重现”曾经遗憾的场景,用自己现有的能力,改变“过去”不好的结果,以弥补早年的缺失感:我改变了你,就补偿了我自己。

但恰恰也是因为女性的“拯救者情结”,很容易被罗先生这种有毒的人利用。

这些人掏空女性的情感、榨取女性的金钱、无视女性的付出,等到女性被榨干价值,就会无情地抛弃她们。

父母们

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懂得爱自己

遇到罗先生的虞女士,很不幸。

但很多人会认为,这种极端事件很难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里,罗先生使用的这几种手段,普遍存在于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和工作关系中。

伴侣简单一句“你怎么这么自私”,就会患得患失,怀疑自己;

父母抱怨“你太让我失望了”,心中会涌现巨大的罪疚感;

朋友质问“我现在困难,你为什么不能帮助我”,马上会反省自己,想着奉献;

领导说“怎么别人可以,你就不行”,则立刻陷入自责,想要补救。

这些事,很多人都经历过,也感受过窒息和难受。

然而,还有一些人,活在自我认可和自我欣赏之中,这些人不受这些手段的困扰?这是为什么呢?

很大的可能是,从小由爱、尊重、自由滋养长大,有着高水平自尊和自信的孩子,有底气和能力肯定自己。

谷爱凌,是今年冬奥最耀眼的运动员之一。

她的天赋是老天给的,但她在记者会上那句“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者不喜欢我,那是他们的损失”,则来自于家庭的支持和鼓励。

只要谷爱凌想尝试的事情,妈妈都支持女儿去做。

妈妈也总是告诉谷爱凌,你已经非常棒了。

北京申奥成功那年,谷爱凌13岁,她在个人纪录片中立志参赛,还说希望能用中文向大家打招呼。

虽然那时的谷爱凌还不具备夺冠的实力,她妈妈也没有泼冷水,而是选择引导女儿:

“首先你得能去,第二还得获奖,获了奖人家可能来采访你,你才有机会用中文感谢大家。”

这样的教育,让人很难在谷爱凌身上看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她打心底里爱自己,相信自己,没人能操控如此自尊自爱的孩子。

尹建莉老师说过:

“童年时爱和尊重的匮乏特别容易让一个人丢失自己,变得自轻自贱。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学的核心词是这么几个:爱、尊重、自由、自然。

童年时得到珍爱的人,命运握在自己手中,哪怕有很多坎坷,也不会活得窝囊。哪怕不小心踏入一段不良关系,也会很快警醒,有力量从关系中走出来。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我爱你,你要听我的”;是“都是为了你好,照做就行”;是“我付出这么多,你必须听话”,孩子的自我便会萎缩,成为容易被操控、被绑架的人。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懂得爱,在赞叹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重,在支持中长大的孩子,懂得自由。

我们要好好爱孩子,让他们有自信,懂得爱自己。唯有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不会妄自菲薄,被人操控。

自爱之人人爱之,共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