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场一朝梦,乱世枭雄杜月笙

雨寒说历史 2023-02-23 09:54:01

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文 | 水镜白龙

1888年的中元节晚上,上海郊区高桥镇的米铺老板杜文清听闻家中太太喜得一子,令他起个名字。杜文清抬头望了望夜空中浑圆的月亮,回复来人:

“就叫‘月生’吧。”

俗语道:“七月半,鬼门开”。往后63年里,这位生于阴阳交界之时的“月生”果然不负时节所望,他通吃黑白两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混沌中创建了自己的事业,终成一代乱世枭雄。

他犯过错,也立过功,民族危难之际,他以一己之力为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那段黎明前的至暗时光里,如同夜空中的月亮一般照耀大地,绽放出自己的华辉。

他一生瞻仰太阳,却也注定会在真正的太阳升起之时,被历史的阳光驱散。

他就是曾经叱咤一时的上海滩大亨——杜月笙。

杜月生出生之时,正是洋人企业侵占上海之际。受到进口贸易威胁,许多本地的小商铺都难以为继,杜文清所开的米铺也没能幸免。

由于生存环境艰辛,加之太过操劳,杜月生的的母亲朱氏在他2岁那年逝世,3年后,父亲杜文清亦离世。

被后妈带大的杜月生只念过5个月的书,可脑袋瓜却比谁都机灵:14岁那年,他独自来到堪称当时贸易中心的上海滩十六铺码头,找到一位开水果店的老乡:

“老乡,把你的烂水果都给我,我帮你卖出去。”

老乡摇了摇头:

“烂水果怎么能卖出去?我白送给你。”

杜月生于是搬来一筐烂梨,他将其中烂的部分削掉,好的部分切成小块,用牙签戳着,在路边贩卖。

日子久了,他削梨的手艺越发精湛:一刀下去,梨皮不断,削出来的梨如宝石般晶莹剔透,他也因此得了“莱阳梨”的绰号。

年轻时的杜月笙

虽然凭手艺挣得了生存的饭碗,但杜月生心里明白:若想在上海出人头地,绝不能仅靠卖水果维生。思前想后,他拜入“黑社会”成员陈士昌门下,加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上海青帮。

杜月生擅长“做人”的本事从此有了用武之地。

19岁那年,有一次,杜月生仗着哥们义气,来到赌场帮一位兄弟要债。而这次要债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青帮老大——法租界华警警长黄金荣。

秉持着“刀切豆腐两面光”的处事原则,杜月生并没有生讨硬要,而是向黄金荣提出:

“就当预支我的薪水,以后我在青帮里好好干。”

黄金荣当即被这位年轻人所表现出的过人胆识所打动。从那之后,杜月生平步青云,跟随黄金荣进入黄公馆,成为了侍候其夫人林桂生左右的小跟班。

一天,黄公馆丢了一包烟土(鸦片),杜月生自告奋勇将其追回。抓到小偷后,他只用了三言两语便成功说服对方跟他回去:

“放心,没人要你的命,桂生姐刀子嘴豆腐心、菩萨心肠,黄公馆里什么时候做过人?但是你要和我走一趟!”

单凭一个人、一把枪,就办成一件大事,已属难得;然而更为难得的是,杜月生并不居功自傲,他回来后,仿佛所有功劳都与自己无关,依旧在府中任劳任怨:林桂生生病了,他鞍前马后、端茶送水,将她侍候得无微不至,既有眼力,又肯出力。

林桂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杜月笙(最右)

为了试探杜月生的格局,她特意带他前往赌场赌博,并且将赢来的2000大洋尽数送给了他。

林桂生心想:若这小子拿这2000大洋去吃喝嫖赌,那只不过是一般喽啰;如果存起来留着娶妻生子,那也没多大出息;正在她寻思之时,手下回报:

“杜月生拿着钱跑了!”

原来杜月生拿着足以令他在上海滩买房置业的2000大洋离开了陆家嘴,来到一个叫金桥的地方,将它们全部分发给了随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林桂生闻言大惊,她将此事转告给黄金荣,后者也不由拍案叫绝:

“散了钱财,收了人心,这小子了不得。恐怕等我死后,上海滩就是他的了。”

杜月生从此被任命管理堪称当时三大赌场之一的“公兴俱乐部”。令黄金荣不曾想到的是,凭借着“人面、场面、情面”的处世哲学,杜月生称霸上海滩的日子远比他预料的来得更早。

1925年的一天,黄金荣因为贪慕戏子路兰的美色而得罪了浙江督军卢永祥。卢永祥一气之下,用一根麻绳将黄金荣给绑了。

消息一出,青帮上下人人自危。关键时刻,身为二当家的杜月生挺身而出,冒着吞枪子的危险前去卢永祥府上与其谈判。

军阀卢永祥

以杜月生之智,自然不会打无准备之仗。谈判前,他已抓住对方弱点:卢永祥虽是军阀,可粮饷不足,正时刻提防着手下士兵叛变。他于是提议道:

“卢督军您有军队,可您挣钱难;不如咱们合作,干鸦片。您出枪,我们做买卖,大头您拿。”

卢永祥一听,这小子既帮自己解决了经济困难,又给了自己台阶下,不由喜上眉梢,当即下令放人。

这一下,杜月生“讲义气”、“有本事”的名声于一夜之间传遍了上海滩。黄金荣出来后,直接撕了杜月生的拜师帖,与他拜把子结为异姓兄弟。

从左至右: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

杜月生随即创立了垄断法租界鸦片生意的“三鑫公司”。

那时的三鑫公司拥有着相当于北京市政府三分之二的利润收入,杜月生经此一役,一箭三雕:不仅获得了高人气、成为了军阀的座上客,还成为了上海滩最有钱的人。

能富甲一方固然不易,但杜月生比之更厉害的地方,却是通过仗义疏财来聚拢人心:

一日,一名开业不久的小律师托朋友带他前往杜公馆参观。进门后,小律师见到有人在推牌九,忍不住摩拳擦掌,上前赌了几把,没想到转眼就输了4000大洋。

出门时,他沮丧的表情被杜月生撞个正着。

在问清来人的职业后,杜月生叹道:

“当律师,用心血,摇笔杆,逞口舌,能有几个钱好赚?我实在不愿赢他的钱。”

说罢,请人把钱退给了他。

律师收到钱后,十分感激,从此成为了杜月生的头号法律顾问。日后,他凭借过人的才智扶摇直上,成为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律师秦联奎。

杜月笙赠与友人的照片

杜月生虽然从小没怎么读过书,但他却十分尊重文人;从言谈举止到衣装打扮,他一直在努力向知识分子看齐,对有文化的人更是尊敬有加。

有一次,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侄子在租界与人发生了纠葛。章太炎名声虽大,却无权无势,只能低下头来请自己一向看不起的杜月生帮忙。

要说这章太炎,向来以狂放桀骜著称,人称“民国祢衡”。他满腹经纶,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且向来以百无顾忌地褒贬人物为快事。不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没有其不敢唾骂之人,人人敬而畏之。每当其有言论,媒体总是大肆宣扬“章疯子大发其疯”。

“民国第一疯”章太炎

章太炎的性子,杜月生自是心知肚明。收到请求后,他不仅立刻帮章太炎摆平纠纷,还亲自登门拜访章太炎,向他汇报事件经过;临走时,杜月笙悄悄将一张2000大洋的支票压在茶杯底下,既接济了大师,又不拂对方面子。

章太炎十分感慨,从此与杜月生往来走动。他不仅教杜月生读书、习字,还特意引经据典地为其改名“杜镛”,字月笙。

杜月生从此成为了杜月笙。

秉持着“别人存钱,我存交情”的为人方针,杜月笙于数年间遍交各界名流,几乎买通了整个上海滩的交情。时至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已于72个行业中担任董事、董事长之位,成为了通达三教九流、通吃黑白两道的上海滩大亨。

“青帮三大亨”从左至右: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

1930年,上海法租界工人大面积罢工,整个法租界停水断电、臭气熏天。

法国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夜找市长来商量对策。由于罢工工人中有许多是青帮中人,市长于是来请杜月笙出面调解。

彼时的杜月笙正在习读《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一节,听闻市长来意,他笑着摆了摆手:

“我无德无能,实难担此大任。”

市长辞别杜公馆后,想方设法找遍了各种门路,却始终无法解决问题。无奈之下,只好再登杜公馆求助。

“好吧,那我试试。”

由于法商电车公司工人罢工,电车停驶

临危受命,杜月笙在府上召集来工人领袖,问他们希望自己的工资上涨多少。工人们有的说希望每月增加2角,有的说1角就行。

杜月笙于是打电话给法国领事:

“工人薪金每月要加5角,否则我也没办法。”

领事想了想,回复道:“只能增加4角。”

杜月笙答:“一言为定。”

听闻工资一下子涨了这么多,工人们欢呼雀跃,纷纷对杜月笙感恩戴德。杜月笙摇了摇扇子:

“法商公司拒付你们罢工期间的工资,你们觉得行吗?”

工人们面面相觑,点了点头表示愿意,但杜月笙却不同意:

“你们都要养家糊口,不能不要。这样吧,法国人不给,我给。”

杜月笙(最左)

一言既出,杜月笙足足贴出了30万大洋,在工人阶层中赚足了人心。从此以后,上海滩开始流传起“有事就找杜先生”、“找政府不如找杜先生”的民间谚语,而杜月笙也对此尽己所能。凡遇有求于他之人,他多数会回复这三句话:

“你的事情,我晓得了!”

“我会替你办好!”

“好,再会!”

他常常说:“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对于助人,杜月笙还有一项特殊原则:“锦上添花的事不干,我专干雪中送炭的事。”

一日,坊间传闻上海商业银行亏损千万,朝不保夕。人们一拥而上冲向银行,要求退还自己所存欠款,一连数日,将银行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杜月笙听闻此事,兀自思道:“上海商业银行的老板陈光甫曾破例收过我朋友的儿子,于我有恩,不可不救。”

次日清晨,他带着300万元现金,于银行开门前第一个前往存钱;人们一看车牌号“7777”,便知是杜先生来了,从此都能够安心存钱。

由于广结良缘,杜月笙被门人赋予了“当代春申君”之美誉,下台总统黎元洪还曾特意为他题诗一句:

“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如果说被列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曾因供养三千门客、广结人脉而为楚国续命一时,那么杜月笙所攒下的人情也为彼时上海滩的繁荣安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春申君与杜月笙

虽然乐于帮持外人,但对于合作对象的选择,杜月笙亦有着自己的原则。

1937年初,日军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特意前往上海拜见杜月笙,说愿出三千万日元,无条件作为创办资金,“与先生合办中日建设银行,一起发财。”

杜月笙洞烛其奸,摇了摇头:

“我是一个中国百姓,碍于国家民族主义,未敢从命!”

见杜月笙拒绝,永野又生一计:“先生如果不便出面,可以派一个代表来,也是一样的。”

杜月笙闻言,索性起身离席。再往后,凡遇日本人登门拜访,一律不予接见。

虽然出身市井,但杜月笙的家国情怀丝毫不逊于达官显贵。

1931年长江水患,全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民众受灾。杜月笙临危受命,出任赈灾委员会劝捐委员,仅个人捐款与募捐额便高达53万,占款数总额的五分之一;

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战火转眼就从北平蔓延至上海。许多上海滩的巨贾大亨都落荒而逃,可杜月笙非但不逃,还找到军统戴笠合作,以自己的人脉组建了万人抗日游击队,甚至为国民党捐赠了第一架飞机、为空军征兵主动募捐。

彼时的中国海军力量也很薄弱,难以与日本海军正面作战;为了阻挡日本军舰的进攻,杜月笙积极响应“江阴阻塞线”号召,不计损失地凿沉了自己名下“大达轮船公司”的全部船只,将它们堵塞在长江和黄浦江的主航道上。

除此之外,他还成立了上海市救护委员会,负责筹资军备、救护伤员、赈济难民……为了抗战的胜利而日夜奔走。

江阴沉船组塞线

可惜以当时中日火力相差之悬殊,杜月笙纵使倾尽己力,也依然没能力挽狂澜。淞沪会战后,上海失利,曾经拒绝过日本合作的杜月笙只能选择离开上海。

背井离乡的日子里,杜月笙常常会做一个梦:梦中的他上身虽然穿着军装,下身却总还是流氓的打扮,无论如何也改不过来。

杜月笙军装照

1945年9月2日,得知了抗战胜利消息的杜月笙满怀欣喜地准备荣归故里。在他看来,自己于战争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权者蒋介石应该会授予他一个正式官职。从今往后,他将不再是青帮大佬、流氓头子,而终于可以跻身知识分子所在的上流社会,成为一位货真价实的“杜先生”。

火车一路驶入上海北站,杜月笙原本躁动的心瞬间凉了半截:举目四顾,只见火车站里到处贴满了“打倒恶势力”、 “杜月笙是恶势力的代表”与“打倒杜月笙”的宣传标语。

上海解放

那一刻,杜月笙突然明白了一切。他一声长叹,说出了那句经典之语:

“我就是蒋介石的一个夜壶,想用就用,不想用就塞到床下嫌臭。”

穿了一辈子的流氓裤子,终究没能换成军装。

为避免难堪,杜月笙临时改为在上海西站下车。火车靠站时,竟没有一个要员前来迎接。

由于租界已经取消,他在上海的权势已成明日黄花。杜月笙心里清楚,自己如果继续待在上海,早晚会惹来杀身之祸。

几经思索,他带着全家人辗转去了香港。

杜月笙在香港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年多光景。由于哮喘急剧恶化,他在港期间的每日生活基本就是躺在床上吸氧度日,偶尔起身走路,必要有人搀扶。

那段日子里,是戏剧名伶孟小冬一刻不离地照顾着他。

杜月笙与孟小冬相识于多年以前。

那一年,她只有12岁,刚刚崭露头角;一次演出后,杜月笙迫不及待地来到后台献花。

那一次见面,年纪尚小的孟小冬只觉得,这人送的花篮可真大,还有他的招风耳,真是有趣。而对于杜月笙来说,从此以后,孟小冬就成了他一生的念想。

但他自知两人年龄差距,又知年少的孟小冬早已心有所属,故而从不曾强人所难。孟小冬与梅兰芳成婚后,杜月笙只是在远方默默祝福。

孟小冬

抗战时期,梅艳芳靠卖字画为生,捉襟见肘;杜月笙派人偷偷去买,助他度过难关;

当听闻孟小冬拜师余叔岩受阻,杜月笙撂下手中事务,跑前跑后,左右周旋,只想帮她圆了这个梦;

当北平陷入战乱,远在香港的杜月笙忧心万分,一连五封书信求孟小冬南下,以便护她周全。

孟小冬与梅兰芳分开后,饱受非议折磨,杜月笙及时出手,为她解决了舆论之忧……

孟小冬和梅兰芳

对外事,他雷厉风行,灵活手腕;但对爱人,他却柔情满腹,懂得以真心相待。他常说:

“打什么,都不能打女人,女人是用来疼的。伤什么,也不能伤女人的心,女人很傻的,从她爱上你的那一刻,便身心俱付。”

正因着这份多年的真心实意,使得饱经人情冷暖的孟小冬确定了这个男人值得托付一生。深思熟虑后,孟小冬接受了杜月笙,与他一同前往香港定居,并且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已经年逾花甲的杜月笙。

杜月笙与孟小冬

1950年,杜月笙准备携全家移民法国:由于彼时的香港缺医少药,他想要去接受外国先进的治疗。

正当他数着一共要办多少张护照时,孟小冬在旁轻轻问了一句:

“我跟着去,是算丫头,还是女朋友呀?”

旁人没有听懂,可杜月笙却听明了其中意思。他立刻命人暂停护照的申请,“先把我和阿冬的婚事办了。”

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不辜负对方真意,他不惜错过去法国治疗的时机。从那以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很快便连起床都办不到了。

杜月笙晚年(右)

弥留之际,他将家人召至房内,打开了一个存满欠条的保险箱。家人一看,欠条里最少的5000美金,最多的500金条,不由倒吸口气:杜月笙要分遗产了。

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杜月笙叫人拿了个火盆,当着所有人的面,将这些欠条全烧了。

子女们大惑不解,而他却强打起精神给他们上了最后一课:

“借出去的,看上去是钱,实际上是交情。感恩的,会永远记住杜家的好。不感恩的,你们去要,也只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早年间的杜月笙(最左)与家人们

他最终将自己仅剩的11万美金作了如下分配:5房姨太1人1万,长子1万,未出嫁的女儿1人6000,出嫁的1人4000。

遗产分配完毕后,躺在小床上的杜月笙望着窗外被云层逐渐遮蔽的月亮,深深叹了口气。

63岁的他知道,他已经把自己这一生所能做的事情,都做完了。

人生如梦,来去皆空。

杜月笙风光一生,到了晚年,却落得这般清净朴素,不免令人唏嘘。

在历史的滚滚车轮面前,再精彩的人生也终有落幕之日,留给后人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 阅读:262
评论列表
  • 2023-03-10 21:32

    我的箭头指向上海滩 我的疆界要越过十里洋场 中华上下五千年 孤谁都不服 独服笙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