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陵台
三陵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为西周宋国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等三公的王陵。三陵台三座陵墓突起的顶部并峙,像三座驼峰。墓区里的400多棵古柏苍劲挺拔,疏密有致。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筑梁园,在三陵台建了许多亭台楼榭,使之成为梁园中的胜景之一。客居梁园的文人雅士常和梁孝王一起到此消遣饮酒,吟诗作赋。汉代以后,三陵台一直是中原名胜,为文人雅士游览的好去处。
注:
宋惠公,子姓,宋氏,名覵,宋厘公之子。第九位国君。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31年到公元前800年,共计31年。《十二诸侯年表》记载:“三十一年,宋惠公薨”,葬于商丘。宋惠公与宋哀公、宋戴公三公王陵三峰并峙,故名“三陵台”。
宋哀公,子姓,宋氏,名不详,宋惠公之子。宋国第十位国君。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01年到公元前800年,共计1年
《礼记·檀弓》记载,宋哀公葬其夫人,装了一百罐醋和肉酱。对此,曾子批评:“既曰明器矣,而又实之。”
宋戴公白宋国第十一位国君
宋戴公子姓,宋氏,名白,宋哀公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766年,共计34年。宋戴公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公元前766年,宋戴公去世,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谥号为“戴”。宋戴公死后,其嫡子宋武公继位,其支子公子撝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宋戴公被奉为戴姓的始祖。
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为官亲民为民、为臣公忠体国、为人恭俭清廉,“君臣有义”方面,正考父深谙作为臣子,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竭忠尽智,为国君提正确建议,帮助国君制订利国利民的政策;一旦由国君决定下来,为保证其更好地贯彻执行尽心尽力。他曾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位国君,宋国之所以比较安定,与正考父的辅佐是分不开的。正考父辅佐戴、武、宣三公,又勘校《商颂》,功劳巨大。但正考父却是个谦谦君子,为人处世甚是恭谨低调,平和有加,俭朴至极。
2、葵丘会盟
葵丘会盟台遗址在商丘市民权县城东17.5公里处的黄河故道北岸,面积300平方米。这里三面环水,林木葱郁,景色十分秀美。"盟台夕照"曾是古代著名景点,
葵丘会盟发生在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16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51年曾两次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不可壅塞水源;不能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不让士世袭官职;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
春秋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始霸,会诸侯于葵丘,史称葵丘之会。据《春秋 僖公九年》载:"夏,会宰周公,齐侯、宋子、 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夏秋两次葵丘之会,旨在诸侯结盟修好共图太平盛世。
注:宋子为宋襄公。
3、孔子还乡祠
孔子还乡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七公里的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其祖居地及祖坟仍在此地。公元前680年,宋国宫廷发生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孔子成人以后知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时常回祖籍祭祖省亲。孔子把这个地方叫做“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
正史记载:孔子祖先是宋人,祖籍地是宋国采邑即今天的商丘市夏邑县。西周初年,微子启封于宋始建宋国。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死后,子宋公稽立。宋公稽死后,子丁公申立。丁公申死后,子泯公( 宋 前缗公 )共立。泯公共死后,弟炀公熙立。宋前缗公次子鲋祀将叔父宋炀公杀害,把国位给了长兄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鲋祀于是自立,称为宋厉公,封弗父何于栗(今夏邑),任宋国国卿。弗父何是孔子的远祖。弗父何在栗定居后,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前710年被大宰华督所杀,其绝色美妻也被夺去。30 年后,宋国又爆发一次内乱。孔父嘉之曾孙孔防叔避乱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叔梁生孔子。由此可知,孔子虽生于山东曲阜,但其祖籍地在河南夏邑,且其先祖弗父何及以下六代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等均葬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