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中的重要一子,古代战争中的大杀器,从锡林郭勒盟出土的元代象棋子“砲”,谈谈古代的抛石机

草原神山 2020-10-29 18:57:15

象棋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水平高低,很多人都能玩几手。象棋中的“炮”(“砲”)是远程进攻兵种,可以隔着己方或对方的一子向对方发动进攻或进行威慑,与“车”、“马”同为最主要的进攻或防守兵种。

象棋中的炮(砲),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抛石机。

1982年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敦达浩特镇东27.5公里处、元代上都故故址南门外地表采集到一件元代铜象棋子“砲”。这是继1959、1960年间在此处发现元代铜象棋子“马”和“仕”之后的又一新发现。

“砲”子为圆形,形状就像古代的铜钱。重12.2克,直径2.6厘米,厚0.25厘米。棋子的一面是楷书“砲”字,另一面是与“砲”相对应的“砲”的操作图,兵士与砲架都十分清晰,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这枚棋子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元代娱乐及战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元代铜象棋子

抛石机,是古代利用杆杆原理,抛掷石质、泥质弹丸或纵火、爆炸、释放毒烟、毒物的“毒弹”的一种大型、远射程的抛射兵器,是古代战争、特别是攻、守城战争中的大杀器。

抛石机主要有牵引式抛石机、扭力式抛石机、配重式抛石机3种。

牵引式抛石机最早出现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据唐代兵书《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记载,抛石机通身用木料制成,架上方横置一个可以转动的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梢”,起杠杆作用。只有一根木杆的称为“单梢”,设多根木杆的叫“多梢”,梢越多,可以抛射的石弹就越重、越远。古代抛石机的“梢”最多可达13梢(一说最多7梢)。制梢所选用的木料需要经过特殊加工,使之既坚固又富有弹性。梢的一端系有“皮窝”,内装弹丸,另一端系索,长约数丈,小型的抛石机有索1~10条不等,大型的多达百条以上,每根由1~2人拉拽牵引。抛掷石弹时,先由一人瞄准定放,拉索的兵士同时猛拽牵引索,当梢系索一端猛落的同时,另一端的在杠杆的作用下皮窝迅速甩起。石弹借惯性猛地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

牵引式抛石机示意图

三国时代,抛石机已成为军队的重要的攻守战具。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激战。曹操制造“发石车”(又称霹雳车)攻破了袁绍的军壁楼,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隋朝末年,瓦岗军首领李密命令田茂监造抛石机,一次就制造了300具。唐初,大将李勣(李勣,即徐世勣,小说《隋唐演义》及我国民间传说中徐茂公的原型)攻辽东城,用抛石机发射300斤重的石弹,射程达1里之外。由此可见,隋唐时代抛石机已在战争中大量使用,且威力相当强大。

北宋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的“七梢砲”

扭力式抛石机依靠扭绞绳索后释放的力量抛射弹丸,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开始使用。发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抛石机的“勺子”状弹斗或皮质弹袋里放进弹丸。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恢复到垂直位置将弹丸抛射出去。这种抛石机发射时就像毛驴踢腿,因此俗称为“野驴”。

俗称“野驴”的扭力式抛石机

配重式抛石机是利用配重的重砣落下时产生的势能发射石弹,比完全依靠人力的抛石机有很大进步。首先,它减少了牵拽索人员的数量,数个操作熟练的人就能发射很重的弹丸。其次,通过调节重砣的重量,射程及精准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配重式抛石机

配重式抛石机由西亚人发明,后来传到世界各国。我国最早使用这种抛石机是在1273年,也就是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对襄阳的攻城战中。当时,襄阳在守将吕文焕的指挥下,坚守了五年。元世祖忽必烈召集工匠,制造使用了由西域人制造的这种巨型抛石机,最终突破了城墙防守,占领了襄阳。《元史》记载,这种抛石机“机发时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毁,入地七尺”。襄阳一失,南方的门户大开,元军由此南下,灭亡了南宋。

正因为上述战例,我国称配重式抛石机为“襄阳炮”或“回回炮”。

明代以后,火炮逐渐成为攻城略地的主要武器,抛石机逐渐退出战场,至清末完全被火器取代。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