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瑞明丨王爱召、水刮西包头:山曲背后的故事

草原神山 2025-01-14 20:42:34

唱山曲是晋陕蒙地区普通人娱乐休闲的一种文化活动。他们借鉴蒙古族的长调,产生了陕北的信天游,晋绥的爬山调,鄂尔多斯的漫瀚调以及乌兰察布的门楼调。这些悠扬动听的民歌饱含着走西口人的生活经历和记录了该地区的历史过往,至今传唱不衰令人喜爱。产生在达拉特旗漫瀚调山曲《王爱召》,歌词是这样的:

“上房瞭一瞭,瞭见个王爱召。喇嘛哥哥捎来一句话,他要和二妹妹交。大喇嘛有点老,三喇嘛有点小,二喇嘛不大不小正好好。喇嘛哥哥真不赖,紫红袍袍红腰带,八字胡子秃脑袋,二妹妹真喜爱。”

王爱召又名伊克召,是一个蒙汉语混搭喇嘛庙名称,即王爷的召庙。这个座落在达拉特的辉煌大庙,曾经与萨拉齐的美岱召,绥远城的席勒图媲美齐名,可惜抗战时毁于日本人的炮火。这个二妹妹,名叫王拉玉,人称二老财。她是垦殖河套灌区人称“瞎进财”王同春的二姑娘。王同春,河北邢台人,他在光绪年间走西口来到内蒙古,他与当地的蒙旗王爷合作,拓垦出塞上米粮仓后套黄灌区而名闻全国,曾受到了历史学家顾颉刚的高度评价。他死后,他的次女王拉玉承袭父业,执掌上万顷的旱涝保丰收的农田产业,还用父亲遗留的巨额资本,大力发展六陈行等第三产业,从五原到东胜,再到包头,甚至发展到京津。被人称为富甲天下的女强人,大后套的穆桂英。

重建后的王爱召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谢冰心来西北访问,采访了王拉玉,写了一篇《二老财》,该文在全国报刊相继转载,使二老财王拉玉名声远扬。但她的婚姻却很不幸,三十出头就死了丈夫。由于盛名的拖累而一直守寡没有改嫁,也因为财主的大名,当地王爷台吉,大喇嘛、扎萨克等社会上流自然与之交往频繁。她每年还到王爱召敬香拜佛,给予大量的布施。王爱召的扎萨克喇嘛以隆重的礼仪接待她。人怕出名猪怕壮,寡妇门前是非多,于是在社会上冒出了诸多绯闻。民国年间一些无聊的鸳鸯蝴蝶派文人,将她的故事添油加醋编成段子登载在报纸上。一些卖唱的艺人就编撰出一首悦耳动听的《王爱召》,这支山曲在社会上风靡起来,羊倌唱、牛倌唱、讨饭人唱,打小班的唱。从口外唱到口里,从前山唱到后山。

难得一见的王友卿(小名拉玉,外号二老财)照片,1937年绥远著名新闻工作者杨令德摄影。

另一支有故事的山曲是《水刮西包头》。它用歌声记载了发生在光绪年间的一次骇人的洪灾。给包头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至今在网络视频上还有歌手在演唱。那悲怆的词曲,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威猛,人类的无奈。歌词如下:

“正月里来正月正,众位乡亲们仔细听。我未曾开口现愁容,这个曲曲发生在光绪三十年整,有腔有调又有韵,它的名字叫《水刮西包头》。水刮西包头,当天一疙瘩云,轰隆轰隆捣雷声,那二龙戏珠水淹包头镇。瓦窑沟里洪水行,瓢泼大雨刮黑风,黑不隆冬甚也看不清,那是七月二十三,大雨一个劲儿地往下灌,就地起水就把船来搬。大水刮了德茂兴,推倒个回回馆,顺便捎带了个剃头棚。大水刮了顺义堂,刮下一条大油梁,大油梁赛猛龙,它在水里大翻身,西城墙撞开个黑窟窿。大水冲进瓷器店,呼啦啦刮了个净打净。忻州老板放哭声,哀告一声众乡亲:谁要是救下我的妻,百两银子保证给。可惜偌大的包头镇,没有一个会水的人。太阳出来雨消停,包头镇变成个大水坑。巡警出门来问询:大水究竟刮了多少人?有人说八百八,有人说一千还跨零。这场大雨吓死人,自此包头获太平。”

在后山地区秧歌里和打着“莲花落”的讨吃子,出现了《水刮西包头》的二0版,歌词又是这样的:

“话说光绪三十年整,包头来了个疯道人,手甩蝇刷子口念经:‘早离,早离,快早离!’zou走街串巷念不停。当街跑出个愣头青,拦住道人问分明:‘卖笊篱道人我问你,笊篱、笊篱在哪里?’道人眯缝着两眼睛,直是念叨不回应。挨到七月二伏整,包头镇热得像蒸笼,耗子乱窜狗狺狺,西北上阴起一埂塄云。黑云里亮起两盏灯,就像黑龙的大眼睛。圪底耀彩响雷声,大雨倾盆刮黑风,房檐顺水震耳聋,平地起水二尺深。

二日天明雨消停,满山尽是披盖窝人。哭爹喊娘寻亲人,大人娃娃放悲声。洪水洗劫了永合成,一条油梁顺街奔,就像巨蟒大翻身,西城墙戳开个大窟窿。西滩众人逃活命,淤泥积了三尺深,淤泥底下尽死人。九行老板哭瞎眼,十六社变成水帘洞,我抖开嗓子唱连声。

卢家的字号‘合成隆’,本在固阳后垴包村,土匪刁得立不成,来到包头想经营。九间瓦房正施工,大水刮了个净打净,我打起落子乡亲们听。”

呼包鄂地区,埋藏着许多历史文化。西包头大后套一带,从康熙西征驻军,到山西乔家立庄,她由鹿城变成钢城;由几字湾变成米粮川。发展中有过的历史故事多了是了,上述山曲仅唱出了冰山一角,有待文史爱好者大力来发掘。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