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展如此之快是因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里面都记载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认为西方的飞速发展是因为《永乐大典》?
在巴黎的一场拍卖会中,一册《永乐大典》竟被拍出了3200多万的高价。
这本书籍藏着怎样的秘密?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时期,共有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其中一共汇集了七八千种图书。
当你看到这些数字时不由得咂舌,古人真是太厉害了,一本书竟然有上亿的文字,这得花费多少的时间才可以看完。
当听到《永乐大典》时,大部分的人会以为是由朱棣提出编写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永乐大典》其实是朱元璋提出编写的,你们可别看人家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但是人家既然能做皇帝这心胸与见识必然是异于常人。
在明朝之前可就是元朝,当时的朱元璋认为自己要写一本书记录华夏的历史,于是百年下令百官进行编纂,并以《类要》命名。
朱元璋在位期间,自己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去世,朱元璋非常的伤心,于是对于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十分的疼惜。
并且也打算将自己的位子传给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但是当时朱元璋还有一个儿子叫朱棣,无论在谋略还是学识各个方面都是十分出色。
但是由于自己的生母地位不是很高,所以并不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朱棣对于皇位一直都很觊觎。
朱元璋死后就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但是朱允炆在位期间施行了一些政策,危涉到了藩王的利益。
朱棣当时就是一方的藩王,所以本就对朱允炆十分不满的他就以“平定变乱”为由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进入到宫门后就展开了杀戮,当时的建文旧臣大都累及家人被尽数斩杀,后来建文帝朱允炆也在大火中失踪。
朱棣继承大统后,朝中的大臣对朱棣多有不满但也不敢在朱棣面前说什么,害怕自己一个没说好,就被株连九族。
朱棣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些许的不恰当,一方面是为了收复百官的认可,一方面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于是就想子成父志,下令编撰《永乐大典》。
为了《永乐大典》的编纂,朱棣还找到了当时的太子少傅姚广孝来负责《永乐大典》的编纂,让解缙进行编写。
当时的解缙对于这个事情并不是很上心,他以为朱棣做这个事情就是为了安稳朝堂,于是便按照以往的形式编纂了一本交给了朱棣。
当时的朱棣看到后,也是眉头紧锁,这与自己心里所想象的书籍咋不一样呢?这解缙到底有没有认真编写?
解缙也看到了朱棣眉头紧锁,于是问朱棣这本书有什么问题,自己回去再改改。
朱棣直接告诉解缙让他重新写,现在这本书上描写的一点儿都不详细,朕要让其他人就算是从来都没有见到过这个东西,也可以根据书中的描述将这个东西给造出来。
解缙听到朱棣这样说,也明白了朱棣让编撰《永乐大典》是认真的,于是就打起了两百分的精神开始编纂《永乐大典》。
可以说编纂《永乐大典》是解缙的此生最高光的时刻,因为其他的时候不是被贬黜就是在被贬黜的路上,年纪一大把还要来回的奔波也是挺辛苦的。
解缙也因为编纂《永乐大典》而被世人所熟知。
除了解缙,还有另外一个人物可不能被忽略,那就是姚广孝。
你可不要小看姚广孝,他可是人称“黑衣宰相”,光听这个名字就很霸气,而且他还是一个和尚。
但是你别看他是一个和尚,姚广孝可是朱棣身边的第一谋士,前面我们提到的靖难之役就有他的一份功劳。
姚广孝不仅善于谋略,而且他的学识水平也很高,要不然朱棣也不会让姚广孝去担任《永乐大典》的总编。
当时编纂《永乐大典》的官员们在解缙的带领下,那可是能摸鱼与就摸鱼,也跟解缙一样并没有将《永乐大典》放在心上。
姚广孝的到来不仅让解缙知道了事情的重要性,其他官员看到解缙这么拼命的干活了也上行下效进行编纂。
在编纂《永乐大典》时,为了保证书中内容质量,还对参加编纂的人员进行了考试。
大家放心这次的考试并不会有作弊的行为出现,为了防止作弊以及官员收受贿赂,在考试完成后就让考生将自己的名字拿东西盖住,这样批阅试卷的老师也不会知道你是谁,就避免了作弊的行为。
当时的官员应该也不会去选择作弊,那可真就是天子脚下放火了。
当《永乐大典》中的一部分内容定稿后,就需要有人去进行誊抄,为了防止有人将书籍内容泄露,所以不能将书籍带出去。
在誊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抄错的行为,一些官员为了省事儿,即使抄错了也不上报,姚广孝发现后就设立了监官。
在其他官员抄写时,他们在一旁监督,发现有错处后就要重新去修改,即使在有人监督的条件下,《永乐大典》中也是出现了许多的错处。
果然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有摸鱼的现象。
《永乐大典》全书里面涵盖了各个专业的内容,真是集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知识与一体,包含了天文、地理、医药、占卜、科技、历史等很多方面。
但是这样一本集大成者在近代时期被西方列强抢走了,一直都没有人见到过实物,直到2020年法国巴黎的拍卖会上拍卖了两册《永乐大典》,被我国收藏家以6400万的价格被拍走了。
这也印证了《永乐大典》确实被在近代时期被西方国家强走了,现在是否还完整的留存与世,也不得而知。
很多人说正是因为《永乐大典》被西方夺走所以才会发展的如此快,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英国没有拿到《永乐大典》之前就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