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在咸丰朝有哪些主要贡献,他又推荐或重用了哪些汉臣

喜爱历史的小迷弟 2025-03-26 19:07:15

如果说晚清政坛上还有 哪些满族大臣比较有能力,那么肃顺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他在咸丰朝做出的贡献绝对是杠杠滴。日后洋务运动的几位主力人物都得到过肃顺的推荐或重视。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肃顺的个人事迹以及他推荐或重用过的大臣。

1、肃顺的生平简历

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宗室成员,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郑亲王端华之弟,咸丰帝原配孝德显皇后的舅舅。早年以宗室身份入仕,咸丰帝即位后渐受重用,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后升至协办大学士,成为咸丰朝后期实际掌权的核心人物。他主张强化中央集权,以铁腕手段整饬吏治,同时力推改革,打破满汉隔阂,重用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支持地方团练对抗太平天国,并推动洋务运动初期的军事近代化。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肃顺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首,辅佐幼帝同治。但因与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的权力矛盾激化,在“辛酉政变”中遭逮捕处决,终年45岁。尽管结局惨淡,其改革举措为晚清“同治中兴”埋下伏笔,被视为近代化转型的关键推动者之一。

肃顺2、肃顺在咸丰朝的政绩

整饬吏治与财政改革

肃顺在咸丰朝后期主导的吏治整顿以严刑峻法为核心,成为清代吏治改革的转折点。他突破“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于1858年以雷霆手段处决户部贪污案主犯柏葰(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这是清代唯一被斩首的一品军机大臣,震动朝野。针对太平天国战争引发的财政崩溃,他发起全国性户部亏空清查,派遣专员赴各省核查账目,建立“限期追缴、连坐问责”机制,三年内追回各省府库亏空白银逾400万两,并裁撤冗余税卡、压缩宫廷开支,使中央财政从赤字转为盈余,为湘军提供稳定军饷。

同时,他整饬科场舞弊、河工贪腐等积弊,仅1859年河南河工案便查处侵吞治河款项官员27人;推行“唯才是举”的人事改革,打破满臣垄断,破格提拔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担任要职。尽管其铁腕手段引发满蒙贵族强烈抵触,但有效遏制了咸丰中后期的系统性腐败,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赢得战略喘息期,更为洋务运动奠定了财政与人事基础。

肃顺

肃顺在咸丰朝推行“票盐制”改革,通过废除传统盐商垄断特权,允许民间商人纳税领票、自由运销食盐,大幅简化流通环节。这一举措打破了两淮盐区长年的官商勾结困局,使盐税收入从年入50万两激增至500万两,十年间增长十倍。新增税收不仅为曾国藩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提供持续军饷,更重塑了盐税体系。李鸿章主政后继承该政策,将其扩展为“盐务新政”,所筹资金用于创办江南制造局等洋务企业,成为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财源。票盐制由此成为晚清突破传统经济模式、激活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性实践。

军事战略与人才擢升

肃顺是湘军崛起的关键推手,1860年他力排满臣反对,奏请咸丰帝破格擢升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使其成为首位执掌东南军政实权的汉臣。为强化湘军后勤,他于1858年推动设立“江南大营特别饷局”,打破省界壁垒,统筹两湖、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六省厘金、田赋、盐税等收入,年均调配白银400万两专供湘军。这一机制使曾国荃部获得持续粮饷,最终在1861年攻克安庆(太平天国西线核心堡垒),切断长江补给线,迫使太平军退守天京。此举不仅奠定平叛胜局,更标志着汉族官僚集团通过军权掌控地方实权,重塑了晚清权力格局。

肃顺影视形象

此外他还创设新式军事体系,肃顺在咸丰八年(1858)支持满将胜保组建“神机营”,精选八旗精锐装备英国阿姆斯特朗炮、米涅步枪等西洋火器,并聘请英法教官传授西式操典,开创清军近代化先例。其“以汉制汉(用湘军平叛)、以西法强兵”的战略构思,直接影响后期淮军、北洋新军的建军逻辑。同时,他试图平衡满汉军权,在吉林、黑龙江试点组建八旗新军,推行编制改革与火器换装,但因财政拮据及保守势力抵制成效有限。这些探索虽未彻底扭转八旗颓势,却为甲午战后袁世凯小站练兵提供了制度雏形,成为晚清军事改革的思想源头之一。

外交政策与主权维护

在对待列强上,肃顺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主张“以战促和”,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他坚决反对新增的“外国公使常驻北京”条款,认为这破坏“天朝礼制”。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后,他亲赴前线指挥张家湾阻击战,调集蒙古骑兵与绿营兵依托运河布防,虽因装备差距惨败,但以三千余士卒伤亡的代价阻滞联军三日,为咸丰帝及宫廷于10月北逃热河争取了关键时间。战后他仍拒绝承认条约效力,主张联合俄国制衡英法,导致谈判破裂引发圆明园被焚。其主战策略虽未能扭转战局,却体现了传统士大夫对主权意识的萌芽。

肃顺影视形象

肃顺在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后,针对沙俄强占黑龙江左岸江东六十四屯的行径,联合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多次向俄方提出外交抗议,要求依约归还这片中国渔民聚居地,并派员实地勘界、竖立界碑以宣示主权。同时,他授意幕僚团队编译《泰西新史摘要》,系统梳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际法原则与主权观念,其中“领土不可侵犯”“条约对等性”等条款被直接引用至对俄交涉文书。这一开创性工作不仅为清廷提供了近代外交理论依据,更推动总理衙门在1870年代中俄伊犁谈判中采取“据法力争”策略,标志着中国传统朝贡思维向近代主权意识的转型尝试。

政治遗产与历史局限

肃顺凭借一己之力让晚清政坛上满汉权力结构重塑,他在咸丰朝后期推行“保举密折制”,通过密折直荐绕过传统铨选流程,将胡林翼、左宗棠等汉族实干派精英纳入权力核心。他力排满臣阻挠,举荐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抚、左宗棠总理湖南军务,并支持郭嵩焘等汉臣参与中枢决策。至1861年,汉族督抚占比从咸丰初年的17%跃升至43%,湘军集团借此掌控江南厘金、盐税及长江防务。这一制度突破满蒙贵族把持的“满缺优先”祖制,使地方军政实权向汉族士绅转移,不仅为镇压太平天国提供人才保障,更促成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袖的崛起,直接奠定了“同光中兴”的官僚基础,重构了晚清“满汉共治”的政治格局。

肃顺影视形象

但是肃顺的改革激化了政治矛盾,他试图以“八旗改革派”为核心,通过裁撤旗饷、整编京营、废除世职等手段重塑特权集团,导致保守派强烈反弹。1861年咸丰帝病逝热河后,肃顺联合载垣等顾命大臣推出“亲王辅政制”,主张由郑亲王端华等宗室主理朝政,明确排斥两宫太后听政,试图构建满族精英共治体系。此举引发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肃顺被冠以“专擅跋扈”罪名处决。但其重用汉臣、强化中央财政等政策被曾国藩-李鸿章体系继承:湘淮军系持续主导地方军政,厘金制度支撑洋务企业,最终形成“外重内轻”的汉臣主政格局,奠定同光中兴的权力基础。

肃顺的悲剧性结局凸显了晚清改革面临的深层困境:传统体制难以容纳系统性变革,但其推动的财政军事化、官僚专业化等变革,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从传统帝国向近代国家的转型。

3、肃顺推荐或重用的汉族大臣

肃顺在咸丰朝的一系列改革虽然没能最终延续下来,但是他推荐或重用的几位汉族大臣却继承了他的政治遗产。这些汉族大臣有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人。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肃顺力主重用汉臣,支持曾国藩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尽管两人无直接私交,但肃顺在朝中为曾国藩争取资源和政治支持,尤其在曾国藩早期屡遭弹劾时,肃顺多次为其辩护。曾国藩也的确不负肃顺所望,率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洋务运动,设立安庆内军械所(1861),开创中国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

左宗棠也曾得到肃顺的庇护,1859年,左宗棠因性格刚直遭湖广总督官文弹劾,险被处死。肃顺通过幕僚王闿运联系,联合潘祖荫等人上疏力保左宗棠,使其免罪并获重用。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运动中都立下了大功,但他最重要的功劳还是收复新疆,奠定现代中国西北版图,居功至伟。

与曾国藩并称的胡林翼也得到肃顺的支持,肃顺支持湘军集团,胡林翼作为湖北巡抚的军政改革(如厘金制度)得到肃顺的默许和间接支持。胡林翼首创湘军水师体系,创设“厘金局”与“盐茶专卖制”,为湘军筹饷年均400万两,奠定近代军队后勤体系雏形;在武汉创办火药局、造船厂,其“师夷制器”理念早于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启洋务运动之端。

胡林翼

还有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郭嵩焘因湘军背景受肃顺赏识,曾向咸丰帝推荐其才能,为其日后参与洋务奠定基础。1877年出任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系统考察西方政体、司法与教育,力主平等外交,促成《烟台条约》修订时减少赔款;在英期间援引国际法阻止秘鲁华工契约续签,迫使巴西重议华工待遇,首开近代外交护侨先例;创办长沙思贤讲舍,讲授算学、地理等西学课程,其“变法须先变人心”理念直接影响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其超前思想虽遭守旧派攻讦,却为晚清转型注入关键思想动力。

小结:

肃顺(1816-1861)是晚清政坛极具改革魄力的满族重臣,作为咸丰朝后期实际掌权者,他以铁腕手段整饬吏治,主导了清代唯一处斩一品军机大臣的户部贪腐案,追缴白银400万两重振财政;推行票盐制改革使盐税激增十倍,为湘军提供持续军饷。他突破满汉藩篱,力荐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执掌军政要职,创设六省饷局统筹机制保障湘军后勤,为平定太平天国奠定基础。在军事领域,他组建首支西式装备的"神机营",推动八旗编制改革,开启清军近代化进程。外交上强硬维护主权,编译国际法文献指导对俄交涉,其"保举密折制"使汉族督抚占比五年间翻倍,重构满汉共治格局。虽因触怒保守势力在辛酉政变中被处决,但其财政军事化、官僚专业化改革为洋务运动储备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人才,直接催生了"同治中兴",成为晚清近代化转型的关键推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