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大清朝就开始迅速的走向衰弱的道路,在外受列强的欺负,在内不断有农民起义,百姓更是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逐渐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清朝最后的几十年中,清朝政坛上也出现了一些满族能臣,虽然他们有心振兴朝纲,但是在时代的大潮面前也是无能为力,最终大清还是走向了灭亡。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晚清政坛上的这些满族能臣。
1、恭亲王奕䜣恭亲王奕䜣是晚清宗室重臣的核心代表,他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长期主导外交与改革事务。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他临危受命签订《北京条约》,随后联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铲除肃顺集团,获授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并创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启近代外交体制。其执政期间,主导洋务运动: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工企业,推动京师同文馆引入西方科技教育,倡导修筑铁路、架设电报,被视为“自强新政”的实际掌舵者。
但奕䜣的改革始终受制于权力博弈。同治四年(1865年)因重用汉臣遭慈禧猜忌,被褫夺议政王头衔。中法战争期间,他主张避战求和的政策引发清流派抨击,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易枢事件中被罢黜全部职务,赋闲十年。甲午战败后虽短暂复出整顿总理衙门,然锐气已失。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变法争议中病逝,谥号“忠”,清廷追念其“开创洋务之功”,但毕生推动的有限改革终未能突破体制窠臼。
奕䜣的起伏轨迹折射晚清改革派的困境:既借皇权推行近代化,又因触碰权力核心遭反噬,最终成为新旧势力拉锯的牺牲品。
2、肃顺肃顺是晚清咸丰朝最具争议的实权派大臣,他出身郑亲王旁支,历任御前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虽非皇室近支,却以铁腕手段主导朝局,主张“乱世用重典”,成为咸丰帝应对内忧外患的核心智囊。
其政治作为集中于三大领域:一是整顿吏治,主导戊午科场案处决大学士柏葰等贪腐高官,震动八旗勋贵;二是打破满汉藩篱,力荐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三是推行财政改革,试图以发行“官票宝钞”缓解国库空虚,但因手段激进引发市面混乱。对外则主张强硬抵抗英法联军,反对签订《天津条约》,与恭亲王奕䜣形成政策对立。
咸丰帝临终前任命肃顺为顾命八大臣之首,辅佐幼帝同治。然而他轻视两宫太后权力,拒绝垂帘听政,终在1861年辛酉政变中被慈禧与奕䜣联手扳倒。被捕时仍怒斥“悔不早治此婢”,最终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其余党羽或贬或诛。肃顺之死标志着满清保守改革派退出中枢,其重用汉臣的政策虽由湘淮集团延续,但中央权威自此加速流失。后世评价他“锐意而少权变”,成为新旧势力交替的牺牲品。
3、文祥文祥是晚清洋务派重要代表,出身满洲正红旗,历任工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等要职。咸丰十一年(1861年)起协助恭亲王奕䜣处理外交事务,主导总理衙门日常运作,成为清廷近代化改革的实际执行者。其核心作为体现在三方面:外交上主持修订《中葡和好贸易条约》,遏制葡萄牙扩张企图;军事上支持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推动兵器自主生产;教育上倡设同文馆并增设天文算学馆,突破传统科举范畴培养技术人才。
文祥以务实著称,在1870年天津教案中力主“抚夷缓战”,避免与列强全面冲突;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提出购置铁甲舰筹建海防,奠定北洋水师建设基础。他率先提出“以夷制夷”策略,在1871年俄国强占伊犁时,建议联合英法施压,促成《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署。
但受制于保守势力,其改革多遭掣肘:同文馆招生被斥“用夷变夏”,海军建设因经费短缺进展缓慢。光绪二年(1876年)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追赠太傅。临终上疏痛陈“变法宜早,迟疑则益艰”,然未获重视。其务实路线虽为李鸿章等继承,但清廷已错过改革黄金期,其命运折射出晚清改良派“知时势而难挽颓澜”的历史困境。
4、荣禄荣禄是晚清满族重臣中兼具保守与务实特质的权臣,历任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等要职,深得慈禧太后信任。其政治生涯以维护旧制为底色,却在危机应对中显露权谋手腕: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他任直隶总督掌控京津兵权,率先截获维新派“围园杀后”密谋,协助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镇压康梁党人;随后主导编练武卫军(分前、后、左、右、中五军),引入西方操典装备,其中袁世凯统辖的“新建陆军”成为北洋军阀雏形。
庚子事变中,荣禄展现政治弹性。他一面默许慈禧利用义和团,一面暗中联络东南督抚促成“东南互保”,确保江南财赋之地免于战火;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又力主议和保全慈禧权力核心。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他推动新政却严守“中学为体”底线,反对激进立宪。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荣禄病逝于军机大臣任上,追赠太傅、谥“文忠”。其女瓜尔佳氏嫁与摄政王载沣,外孙溥仪成为末代皇帝。作为旧体制最后的“裱糊匠”,他既镇压维新又推动军事现代化,既依附慈禧又制衡袁世凯,终在帝国崩解前夕去世,其政治遗产随清廷覆灭而烟消云散。
5、端方端方是晚清满族大臣中少有的立宪派革新者,他历任两江、直隶总督,封疆大吏中兼具开明与实干特质。其政治作为以新政为核心:1905年创办中国首个官办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设立罪犯习艺所推动司法改良;1906年率团考察欧美宪政,归国后奏请“君主立宪宜决不宜迟”,直接推动清廷预备立宪;任两江总督期间兴办南洋大学堂(今东南大学前身),选派官费留学生赴美,并引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整治南京市政。
然而其改革深陷体制困局。1909年任直隶总督时因摄影东陵“僭越”遭弹劾罢官,暴露满清保守派对革新派的打压。1911年清廷为应对保路运动,起用端方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其强硬推行“铁路国有化”政策,试图将民间股金转为国债,引发川鄂湘粤民众激烈反弹。同年10月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时,辛亥革命已爆发,军心溃散。11月27日行至四川资州,所部鄂军受武昌起义鼓舞,将其与弟端锦刺杀于行辕,首级被装入浸油木匣送往武昌示众。
端方之死兼具悲剧性与象征性:作为体制内改良派,其新政理念超越时代却无力调和朝廷与民怨;作为满人权贵,终成清廷腐朽统治的殉葬品。清廷追赠太子太保,但首级游街的惨状加速了各省独立风潮,其命运印证了清末立宪改良的历史破产。
6、铁良铁良是晚清满族大臣中保守势力的代表,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江宁将军等职,以维护八旗特权、制衡汉族官僚著称。其政治重心在于军事集权:1903年任户部尚书期间整顿旗营财政,编练京旗常备军;1904年赴日本考察陆军制度,归国后参与制定《陆军学堂办法》《新军编制章程》,推动废除武科举;1906年任陆军部尚书时收拢各省兵权,压制袁世凯北洋系扩张,引发“南北军权之争”。
铁良的政治立场顽固保守。1907年反对立宪运动,称“立宪利汉不利满”;1909年任江宁将军时镇压革命党起义,强化满城防务;辛亥革命期间力主武力镇压,反对南北议和。但其措施加剧满汉对立:强行将江南制造局迁入满城引发汉人士绅抗议;武昌起义后拒绝新军增援导致南京失守。
清帝退位后,铁良组织宗社党策划复辟,1912年流亡日本,参与“满蒙独立运动”。1922年返回天津寓居,仍以遗老自居,联络蒙古王公图谋复辟未果。1938年病逝,清室追谥“庄靖”。其一生坚守“保满洲而卫旧制”,既推动军事近代化又抵制政体变革,终成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典型,折射出晚清满族权贵在民族革命浪潮中的挣扎与溃败。
7、那桐那桐是晚清满族官僚中务实型外交重臣,隶属镶黄旗,历任户部尚书、外务部会办大臣、军机大臣。其政治价值体现在危机应对与涉外协调:1900年庚子事变后,协助奕劻、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主持筹措赔款抵押关税;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力保东北“局外中立”,斡旋划定交战区;1908年晋升体仁阁大学士,处理中美庚款退还事务时推动设立游美学务处,促成首批庚款留学生赴美。
那桐以圆融手段周旋于列强之间,任外务部大臣期间修订《中丹条约》《中瑞条约》,适度挽回利权。他支持新政却避免激进,1906年奉命考察各国宪政,归国后主张“缓行立宪”,与端方形成政策对比。1911年任内阁协理大臣时,面对武昌起义建议启用袁世凯,试图借北洋军维系清廷统治。
清帝退位后,那桐寓居天津,以遗老身份拒绝参与复辟活动。晚年变卖书画古董维生,1925年病逝。伪满洲国邀其出山遭拒,遗命墓碑不署民国年号,仅刻“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其政治生涯既体现满族官僚在近代外交中的务实妥协,又显露旧式权贵面对时代剧变的无力感,终以守节而终的结局,为晚清满臣群体添注一抹复杂的历史灰度。
8、载泽载泽是晚清宗室中少有的革新派代表,他出身康熙帝后裔,封镇国公,历任度支部尚书、督办盐政大臣。其政治生涯以宪政改革为核心:1905年作为“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宪政,归国后上《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力主“立宪可保君权”,推动清廷发布“预备仿行立宪”上谕;1908年主持制定《钦定宪法大纲》,确立九年预备立宪期;任度支部尚书期间整顿财政,统一货币(《币制则例》),设立大清银行,尝试建立现代财政体系。
载泽的改革兼具前瞻性与局限性。他主导清理各省财政,划分国地税权,但因触及地方督抚利益遭抵制;推动盐政改革设立督办盐政处,试图打破专商引岸制,终因既得利益集团反扑而中止。作为宗室少壮派,他既与袁世凯合作推动新政,又警惕汉臣权势扩张,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后任度支大臣,加剧满汉矛盾。
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泽力主武力镇压,反对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后隐居天津,1917年短暂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后彻底退出政坛。1930年病逝,逊清小朝廷追谥“恪敏”。其一生既以宗室身份竭力维系清室统治,又引进西方宪政理念,终因无法突破皇权桎梏沦为体制内改良的悲剧注脚,折射出晚清宗室改革派“欲借西法续皇统”的历史困境。
小结:
这八位满族重臣在晚清政坛上都有一定的作为,但是也有其历史困境:恭亲王奕䜣主导洋务运动,推动外交与军工改革,但受制于慈禧权力博弈而失势;肃顺铁腕整顿吏治、重用汉臣,却因政变被诛;文祥务实推进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等新政,终因保守势力掣肘未竟全功;荣禄镇压维新又编练新军,成为旧体制裱糊匠;端方力主立宪却死于保路运动,凸显改良与民怨冲突;铁良顽固维护满族特权,逆时代潮流溃败;那桐斡旋外交斡旋但无力挽救时局;载泽推动宪政改革却陷皇权桎梏。这些权臣虽试图通过军事、教育、宪政等改革延续清廷统治,但受制于体制僵化、权力斗争和民族矛盾,最终沦为新旧时代交替的牺牲品,折射出晚清改革“欲变而不能彻底”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