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名用字,是从毛主席给“外甥女”信封上“抠”下来的

晨晨谈过去 2024-03-12 17:33:05
文/李光荣

在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雷军和易中天这两位杰出校友的互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个豪掷13亿捐给母校,刷新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也是全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个人现金捐赠;一个向母校献诗三首,并以其最新创作的一首96字四言诗《武汉大学颂》换来校友100万元捐赠。他们的行为彰显了校友的担当与情怀。

同样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百年名校武汉大学及其校徽,其中校名“武汉大学”4个字是典型的“毛体”,而它却不是毛主席为学校专门题写,而是从他给“外甥女”的信封上“抠”下来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

陈昌是湖南浏阳人,与大半岁的毛泽东同为湖南第一师范学生,并成为至交好友。1915年暑期之后,毛泽东发出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征友启事”,征友活动的联系人即为陈昌。

1920年,毛泽东任湖南一师附小主事,陈昌任教员。他们同住在天鹅塘青山祠的一个院落里,毛泽东提议成立大家庭,几家人同吃一锅饭,由陈昌的妻子毛秉琴负责伙食。由于同姓,毛秉琴大半岁,毛泽东就认毛秉琴为姐姐,毛秉琴4岁的大女儿陈云喊毛泽东为“舅舅”。后来出生的小女儿陈文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毛泽东的“外甥女”。毛泽东、杨开慧的简朴婚礼,就是陈昌夫妻帮忙操办的,毛秉琴将自己的结婚纪念品都拿来布置新房。

在毛泽东的直接影响下,陈昌后来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为我党早期军事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930年1月,陈昌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途中不幸被捕,2月,与杨开慧之兄杨开明一起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陈昌为革命烈士。

陈昌为中共早期59名发起组成员之一、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被毛泽东赞誉为“杰出的宣传鼓动家”。

陈昌与毛秉琴生有3个女儿。陈昌牺牲时,大女儿12岁,二女儿8岁,小女儿陈文新只有3岁。毛秉琴按照丈夫的生前嘱咐,含辛茹苦,千方百计让3个女儿多读点书,她知道有了知识、有了本领才能自立于社会。

1948年秋,22岁的陈文新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1951年武大放春假,陈文新回到浏阳老家与家人团聚。正是这次团聚中,母亲告诉了她们一家与毛泽东交往的往事,嘱咐陈文新回校后给“舅舅”毛泽东写一封信,告诉其全家的近况。

陈文新知晓这一切后,心情十分激动。回到珞珈山,她怀着崇敬和兴奋的心情给毛主席写了两封信,其中一封是代母亲毛秉琴写的,转达母亲对毛主席的问候;另一封是自己给毛主席汇报在武大学习情况的。信写好后,陈文新将信件投进学校的邮筒里,寄往中南海。

很快,毛主席给她亲笔回信了,信封上“武昌 武汉大学 陈文新同志”几个大字苍劲有力。

陈文新急切地打开印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字样的信函,信是4月29日所写。毛主席在信中嘱托她们姐妹要继承父亲的遗志,为国家和人民的建设服务。这也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殷殷期许。

毛主席这封给陈文新的亲笔回信,在珞珈山激起了巨大反响。武汉大学校方将这个信封上的“武汉大学”4个字单独拓印下来,作为校名字体,设计成了校徽、校牌等一应代表武汉大学的物件,一直使用至今。

同年七一前夕,在北京华北农科所(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实习的陈文新受邀到中南海毛主席家做客。毛主席说:“你父亲为人民而牺牲,要学习你父亲的精神”,并为她写下“努力学习”4个字予以鼓励。陈文新暗下决心,一定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陈文新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1953年大学毕业后。她考取了留苏预备班,写信告诉毛主席。毛主席派他的私人医生王鹤滨邀请陈文新去家中做客。这一次见面长达6小时。他们聊了很久,毛主席给陈文新上了根瘤菌的第一课。“甥舅”俩还拍了一张合影。

陈文新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是1957年在莫斯科。当时,毛主席正在苏联访问。作为这次留苏学生的代表,陈文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毛主席对陈文新的鼓励,成为她一生从事农业的动力。

1959年,陈文新学成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农业大学,后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和数据库,并率先在中国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成为我国现代根瘤菌分类学的开拓者。陈文新曾说,毛主席重视农业,希望农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一辈子从事农业科技的精神动力”。2001年,陈文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10月,陈文新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毛主席与烈士女儿的交往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也为“武汉大学”这块金字招牌打上了永久烙印。

0 阅读:1

晨晨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