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哭就喂奶?小心“过度喂养”害了娃!,妈妈们别再犯错了~

飞飞亲子育儿说 2025-01-31 19:29:51

刚出生的宝宝还不会说话,他唯一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但有些家长在判断宝宝饿不饿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认为“哭”=“饿”。

这种“误解”不仅会加重宝宝的消化负担,严重的甚至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

宝宝一哭就喂奶这样对吗?

宝宝哭闹有很多原因,不能单纯的理解为饿了,比如困了、不舒服了、排便了、需要安抚……等都会用哭声来表示“抗议”,并不仅仅是饿了才哭。

如果孩子一哭,妈妈就给孩子喂奶,会造成过量喂奶,反而对宝宝不利。

一哭就喂容易过度喂养

过度喂养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作为家长,了解并识别过度喂养的信号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过度喂养的外在表现:

频繁吐奶:新生儿偶尔溢奶或呛奶属正常现象,但若宝宝每顿都吐奶,且拍嗝后难以缓解,则可能是过度喂养的信号。

腹部鼓胀与哭闹:宝宝肚子明显鼓胀,常因腹痛或胀气而哭闹不安。

大便异常:大便中出现奶瓣,排便次数异常增多,或大便颜色发绿、带有泡沫、呈水样并伴有酸臭味。

体重增长过快:过度喂养可能导致宝宝体重迅速增加,超出正常生长曲线。

睡眠不安稳:宝宝睡觉时身体扭动,易惊醒,尤其在夜晚表现更为明显。

宝宝哭”≠“饿”,家长要学会分辩

如果宝宝突然啼哭,家长可以抱起宝宝安抚一下,或者检查一下纸尿裤或尿布是不是需要更换了,如果是肠绞痛,家长可以让宝宝趴一趴,或者用飞机抱的方式帮助他缓解不适。

如果在排查的过程中,宝宝停止了啼哭,那么就说明,他哭并不是因为饿。

另外,如果宝宝饮食相对有规律,妈妈也可以根据时间节点来判断宝宝的哭是否是因为饿导致的。比如,假设你的宝宝通常间隔三四个小时吃一次奶,而这次,刚吃过奶一个多小时就开始哭闹,那么他哭的原因,很可能就不是饥饿导致的;而如果孩子哭闹时,距离上次吃奶确实已经过去三个多小时了,那么饥饿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

久而久之,家长自然就能结合孩子的表现,积累起一定的经验,知道什么时候孩子是真的饿了,什么时候是需要安抚,什么时候又是因为身体不舒服。

如何捕捉宝宝饥饿信号?

当宝宝出现这3个信号,说明宝宝是真的饿了:

测试宝宝时的表现:妈妈可以把手指放到宝宝的嘴边,如果宝宝肚子饿了,小嘴就会围绕着妈妈的手指觅食。

看宝宝其他动作:当宝宝饿了的时候,只要我们把宝宝抱在身上,尤其是当宝宝闻到妈妈身上特有的奶香味时,就会伴着哼亨唧唧的声音在妈妈的身上找奶喝。

听宝宝的哭声:宝宝经常会哭,但是饿了不一定马上就会哭,哭也不一定是因为饿了。当我们听到宝宝哭的时候,可以先去检查一下,看看宝宝是不是大小便了或者是其他原因。如果宝宝是饿了,刚开始的哭声会比较有规律,不急不躁,但如果过了一会儿还没有奶吃,宝宝的哭声就会变得尖锐,急躁,声音也会越来越大。

当出现这些表现时,说明宝宝是真的饿了,我们就应该及时给宝宝吃奶,尽量不要让宝宝哭得厉害的时候再喂奶。

拉长喂奶时间间隔

建立喂养规律,循序渐进拉长喂奶间隔,不仅对宝宝好,大人也更省心。

建立规律喂奶时间表:一般来说,新生儿期每隔2-3小时喂一次奶(母乳宝宝,在月子里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可以按需喂养);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喂奶间隔可以逐渐延长到3-4小时。

当然,每个宝宝的情况不同,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也不同,家长们要根据宝宝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调整奶量:注意观察宝宝的吃奶情况,若每次吃奶量较少导致频繁饥饿,可尝试在下次喂奶时适当增加奶量。

创造良好喂奶环境:喂奶时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干扰,帮助宝宝专注吃奶,提高吃奶效率。

增加活动量:在宝宝清醒时,适当增加活动量,如户外活动,帮助消耗多余能量。

合理使用安抚方式:若宝宝非因饥饿而哭闹,可通过使用安抚奶嘴、抱起走动、唱歌或播放轻柔音乐等方式安抚情绪。

适时添加辅食:宝宝满6个月后,可在两顿奶之间适当添加辅食,减少宝宝对奶的依赖,逐渐拉长喂奶时间。

宝宝的喂养过程需耐心与细心相伴。在面对宝宝的哭闹时,家长需保持理智,不应一味通过喂奶来安抚。

家长们应学会区分宝宝的饥饿信号与过度喂养表现,合理调整喂奶策略,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0 阅读:0